鄒梓敏
小小的紅木圓桌上,放著一袋燒餅,它正冒著熱氣……
小時候,每日的一大樂事便是等爺爺賣完菜和他一起去燒餅鋪子買燒餅吃。那家燒餅鋪子是家很小的店,夾在兩個雜貨店之間。高大的建筑群中有這么一家矮小的店,看起來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家不起眼的小店,這條老街才比原來熱鬧幾分。每次我拉著爺爺?shù)氖秩ベI燒餅的時候,大老遠(yuǎn)就能看到排長隊的人群。有的手拿一份報紙,排在后面的話能慢悠悠地讀幾頁新聞,大多數(shù)人在閑談。大家從不催促,沒有人大聲嚷嚷,也沒有人插隊,總是其樂融融。
印象中,老板夫婦總是很和善。他們常年系著白圍裙,一人做餅,一人在大爐子中燒白面餅。也許這就是燒餅得名的由來吧。我已記不清老板夫婦的長相了,只清晰地記得老板娘和面的那雙手沾滿了面粉。有時,那雙手還會伸過來捏捏我的臉。雖然成了一張花臉,可是爺爺和我毫不介意。我常常臉上沾著面粉東跑西跳,爺爺只打趣我是只小花貓,皮得很。老板娘的那雙手真是和面的好手,揉,碾,壓,滾,搓,一氣呵成。待到面團(tuán)合乎要求后,那雙手將之分成十來個小團(tuán),再捏成碗狀,放餡進(jìn)去,或是滿滿一勺紅糖,抑或是滿勺的鹽水撒上一撮蔥花,而后把它捏攏。接著就是揉餅了,揉餅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叭囡灂r要揉透、揉勻,不然燒餅味不均,餡不勻,任你芝麻味再香,燒得有多旺,都不好吃?!崩习迥镌@么對我說。餅揉好后再用搟面杖一搟,餅形就出來了。再用細(xì)長的刷子勻勻?qū)崒嵉厮⑸弦坏烙?,雙手隨即抄起兩個餅往放滿芝麻的簍筐中一摁,提起來抖兩下,白面餅就這樣準(zhǔn)備好了。只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藝——燒。
記憶中,燒白餅的這雙手常年戴著手套——被熏得有些發(fā)黃發(fā)黑的陳舊手套,一手拿著夾燒餅用的鉗子,一手把白面餅往火爐的內(nèi)壁上貼。我兒時始終沒明白那餅是怎么貼住的,即便是現(xiàn)在也沒有弄明白。我曾睜大眼睛往火爐里面看,可無論怎么踮起腳尖也看不到。印象中,老板不怎么說話,他老是圍著火爐轉(zhuǎn),看到我湊近也不來趕我,任我在那里好奇地張望。“燒餅好嘍!”待他把一個個金黃的燒餅從火爐中夾出來的時候,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香味,那不僅是芝麻燒透的焦、白面餅的香,還有淡淡的蔥花味、糖的甜味。在看報或閑談的排隊的人們這時都停了下來,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剛出爐的燒餅,小孩子則使勁地吞咽口水。一爐燒餅沒有多少,而大家一般又買得多,所以一輪過后走不了多少人。等燒餅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是極其漫長而又難熬的,拿到熱乎乎的燒餅的那一刻,我感到無比滿足,總是顧不得燙,馬上一口咬下去。因用力過猛,往往一嘴下去有或多或少的糖汁濺出來,弄臟衣服,因此挨過好幾頓罵,但下一次吃的時候依然把大人的告誡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每天吃燒餅的時候是我一天中最快樂最滿足的時光。
離開家鄉(xiāng)上學(xué)后,我便不能每天吃到他家的燒餅了,課余時間,我經(jīng)常會想起那個獨特而誘人的味道。(指導(dǎo)教師:王丹)
【簡評】一對手藝高超、待人和善的老板夫婦,幾個讓“我”大快朵頤的金黃的燒餅,一個慈愛的爺爺,一群其樂融融的顧客,一段享受美食與愛的美好時光,深深地刻在作者的記憶中,輕易間就打動了我們,并不由得想起一句俗語:“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p>
【他山之玉】
一大清早,小徒弟就把鋪板卸了,把兩口爐灶生起來,一口燒開水,一口蒸包子,巷口就彌漫了帶硫磺味道的煤煙。一個師傅剁餡。茶館里剁餡都是在一個高齊人胸的粗大的木墩上剁。師傅站在一個方木塊上,兩手各執(zhí)一把厚背的大刀,掄起胳膊,乒乒乓乓地剁。一個師傅在一張方桌邊切干絲。另外三個師傅揉面。“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包子皮有沒有咬勁,全在揉。他們都很緊張,很專注,很賣力氣。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如意樓的胡二老板有三十五六了。他是個矮胖子,生得五短,但是很精神。他是個很勤勉的人。每天早起,店門才開,他即到店。各處巡視,嘗嘗肉餡咸淡,切開揉好的面,看看蜂窩眼的大小。我們那里包包子的面不能發(fā)得太大,不像北方的包子,過于暄騰,得發(fā)得只起小孔,謂之“小酵面”。這樣才筋道,而且不會把湯汁滲進(jìn)包子皮。然后,切下一小塊面,在燒紅的火叉上烙一烙,聞聞面香,看兌堿兌得合適不合適。然后,就坐下來和師傅們一同搟皮子,刮餡兒,包包子、燒麥、蒸餃……胡二老板坐在靠外的一張矮板凳上,為的是有熟客來時,好欠起屁股來打個招呼:“您來啦!您請樓上坐!”
——汪曾祺《如意樓和得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