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令江
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在平城時期胡漢沖突矛盾不斷。以崔浩為代表的中原士族為恢復漢晉以來的文化理想,表現(xiàn)在文人書法領(lǐng)域就是對漢晉衛(wèi)門“古法”傳統(tǒng)的傳承。筆者在拙文《論衛(wèi)門<古法>傳統(tǒng)在北朝初期的傳承》中,曾進行過較為詳細的考察。[1]而在銘刻書法領(lǐng)域,則是對漢晉銘刻傳統(tǒng)的承緒。
早在4世紀初的拓跋代時,輔代的西晉衛(wèi)操、衛(wèi)雄就在拓跋代部開展了樹碑記行、勒碑頌功等書事活動。到拓跋珪遷都平城建立北魏后,為實現(xiàn)從草原部落體制到農(nóng)耕封建國家體制的轉(zhuǎn)變,拓跋統(tǒng)治者大量招引漢人士族參政,開始仿漢建制,北魏進入一個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全面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在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強盛胡族帝國,曹魏之“禁碑令”早已成為過往,秦漢的樹碑記行、勒碑頌功之風在北方再度復燃,平城刊石立碑風起云涌。碑刻、磚瓦、墓志、造像題記等文字遺跡,共同譜寫了北魏平城時期銘刻書法藝術(shù)的絢麗多彩,不僅塑造了北朝以石刻為主流的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模式,而且在繼承漢晉銘石書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魏碑楷書早期形態(tài)——“平城體”。[2]
自上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平城不斷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迄今出土記事碑、墓志銘、造像題記、墓磚、瓦當文字等銘刻書跡和漆畫題記、寫經(jīng)等墨跡,數(shù)十種近百件北魏書跡面世。這些實用性的書跡,既有氣勢恢宏的帝王巡視記頌碑,也有樣式漢晉碑形制的貴族官僚墓志。它們主要沿襲魏晉銘石書舊制,大多為隸書和隸楷書,[3]在字形體勢和書法風格特征上,主要呈現(xiàn)出隸意濃厚的“平劃寬結(jié)”[4]式特征和樸厚古茂、平直方峻、雄肆質(zhì)拙的風格面貌。
北朝史家、平城書法研究理論家殷憲,在搜集、整理目前所見北魏平城書跡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書跡呈現(xiàn)載體的不同,將其分為:碑銘、磚石銘志、寺院題刻(造像題記)、瓦跡磚文、手書遺跡五類。[5]為了能更準確的反映北魏平城時期書法的藝術(shù)風格特征,筆者從書法藝術(shù)本體的角度,以平城書跡中所呈現(xiàn)的書體分隸書和隸楷書兩類,對其書法風格進行闡述。
北魏早期的銘刻書跡直接沿襲漢晉銘刻傳統(tǒng),在平城早期的書跡中普遍用以銘石書——隸書。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記》(424)、《太武帝東巡碑》(437)、《嘎仙洞祝文》(443)、《尉遲定州墓門石刻銘》(457)、《邸府君碑》(462)、《叱干渴侯墓磚》(466)、《曹天度造九層石塔題記》(466)、《司馬金龍妻姬辰墓志》(474)、《宋紹祖墓磚》(477)、《陽成惠也拔殘磚》(490)等。從取法和風格面貌上,這些隸書銘刻書跡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魏晉銘石書風格的隸書;一類是西漢刻石風格的隸書。
《魏文朗佛道教造像記》(424)、《太武帝東巡碑》(437)、《邸府君碑》(462)、《曹天度造九層石塔題記》(466,圖1)、《司馬金龍妻姬辰墓志》(474)等都屬于魏晉銘石書風格的隸書碑銘。這類銘刻書跡以魏晉碑刻“折刀頭”式的寫刻方法,強化橫畫的起筆,收筆出以波挑,形成橫畫兩端極具裝飾性的翹起,筆畫方截厚重,鋒芒畢露,結(jié)構(gòu)平直方扁。晉室南渡后,這種寫刻的方法在河西北凉寫經(jīng)和銘石書(圖2)中比較普遍,學界有“北凉體”[6]之稱。此種風格的銘刻書跡在平城出現(xiàn),應(yīng)與439年北魏滅北凉后,將凉州士族、吏民、工匠遷到平城,而使平城受凉州文化藝術(shù)的影響有直接關(guān)系。沉實方峻的用筆,平直寬綽的結(jié)字,突顯出“平劃寬結(jié)”的體勢特征,盡顯其古茂博厚、平直方峻的風格面貌。
圖1 曹天度造九層石塔題記(局部)
圖2 高善穆石造像塔題記(局部)
北魏天安元年(466)的《曹天度造九層石塔題記》雖為隸書,但書寫者似乎在無意識中將楷書的用筆滲入其中。在方峻平直的用筆過程中,橫畫的起筆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楷書側(cè)切的用筆形態(tài),但收筆處還有意強調(diào)上揚挑出,突出隸書的“燕尾”之筆。雖然不乏楷書的“鉤畫”和“撇畫”穿插其間,但在寫刻過程中尚未擺脫隸書的用筆方式。如“弘”“乃”“未”等字的“亅”,“凝”“功”“務(wù)”等字的“丿”。此題記結(jié)字平正稠密,在隸書的橫勢扁方的造型的基礎(chǔ)上,呈現(xiàn)縱向的長方形的楷書結(jié)構(gòu),如“人”“不”“小”“曹”等字。
承續(xù)西漢刻石風格的北魏平城時期隸書碑刻,主要有《嘎仙洞祝文》(443)、《尉遲定州墓門石刻銘》(457)、《叱干渴侯墓磚銘》(466)、《宋紹祖墓磚銘》(477)、《楊眾度磚銘》(484)、《屈突隆業(yè)墓磚銘》(490)、《陽成惠也拔殘磚銘》(490)等。這一類隸書銘刻書跡,多為逸筆草草的刻石和磚文。它們主要以篆籀筆法,取八分開張之橫勢,筆畫不事雕琢,或圓勁雄健,或圓渾樸厚,或平或斜;結(jié)字橫逸寬綽,欹側(cè)恣肆,盡顯雄肆古拙、寬博渾茂的氣象和風貌。
太平真君四年(443)的《嘎仙洞祝文》(圖3),發(fā)現(xiàn)于拓跋鮮卑的起源地今內(nèi)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西北的嘎仙洞。此刻石為道武帝拓跋燾遣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等,帶祝文到鮮卑拓跋“祖宗之廟”祭告并書刻于嘎仙洞石室的。此銘文以篆籀之筆鐫刻,筆畫圓渾樸厚,雖無八分漢隸之波磔,但筆勢橫逸,體勢方扁為典型的隸書。其與早它三十年的東晉義熙十年(414)《高句麗好大王碑》頗為相似,字形大小不一,欹側(cè)生姿,整體布局有行無列,穿插錯路,盡顯胡風塞馬般的粗獷恣肆和寬博雄渾之風。
太安三年(457)的《尉遲定州墓門石刻銘》與太和元年的《宋紹祖墓磚》(477,圖4)、太和十四年的《陽成惠也拔殘磚》(490)等墓磚銘風格同類。以秦篆之筆,取橫逸開張之勢,如長槍大戈,率意恣肆;筆畫圓健挺勁,張弛有度,體勢舒展,字形欹正多變,大小錯落,隸法草情,了無程法所束;從整體上表現(xiàn)了粗率豪放、樸實博大的浪漫氣息。并且,這些北魏早期的墓磚銘在形制和風格上都與漢刑徒磚有不可分割的淵源。
圖3 嘎仙洞祝文
圖4 宋紹祖墓磚
隸楷書,是指具有隸書意味的楷書。我們上文在談及崔浩等士族所善書體時,已經(jīng)證實楷書在北魏早期已經(jīng)廣泛用于士人的書寫領(lǐng)域??瑫跁鴮戭I(lǐng)域普及后,自然會對銘刻體系中碑刻逐漸產(chǎn)生影響,形成體兼隸楷的面貌。同時由于在書體演變的不同階段和書刻語境的不同,也會出現(xiàn)隸、楷特征的差別。如《嵩高靈廟碑》(436)、《大代華岳廟碑》(439)、《孫恪墓銘》(451)、《司馬芳殘碑》(424-452)、《韓弩真妻碑》(454)、《申洪之墓志》(472)、《司馬金龍墓表、銘》(484)等碑刻,正是隸書特征更為突出的隸楷書。
《嵩高靈廟碑》(436)(圖5)和《大代華岳廟碑》(439)是北魏早期的典型碑刻,相對西晉隸書碑刻而言,已是變形走樣,呈現(xiàn)隸楷書的面貌。它們用筆斬截方銳,沉雄勁健,筆畫方硬峻拔,平直略具版刻之跡,雖然還存在大量隸書波磔之筆,但已經(jīng)開始向楷書的“捺畫”轉(zhuǎn)變,且偶見楷書的“撇畫”;其結(jié)構(gòu)上緊下松,重心上提,欹側(cè)多姿;整體上大小參差,巧拙相生,質(zhì)樸率意,遒邁中略帶稚氣。由于它們脫胎于魏晉銘刻體隸書,楷法尚未成熟,“體兼隸楷,筆互方圓”,[7]結(jié)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于呆板稚拙之中呈現(xiàn)粗獷渾樸,奇詭寬博之風。
而興安三年(454)《韓弩真妻墓志》(圖6)與太和八年(484)《司馬金龍墓表》(圖7)皆為碑式墓志。它們雖其形制不如漢晉碑之廣碩,但恪守漢晉碑之形式,皆有承傳漢晉鳥蟲余緒的篆書題額。特別是《韓弩真妻墓志》篆額上,還刻有雙龍交尾戲珠魑首。這可能與韓真弩和司馬金龍皆來自于漢文化的腹地,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有關(guān)。此二志皆為森嚴整飭的隸意楷書,用筆方峻勁健,勢直體方,書體規(guī)范整肅,氣息清峻方健、高古典雅,書刻精良,可謂平城墓銘之上乘?!俄n弩真妻墓志》筆畫方截,顯露鋒芒,結(jié)體方扁平闊,略呈魏晉銘石體與“北凉體”之余緒。《司馬金龍墓表》橫畫微斜,體勢上揚,方筆直勢之中兼以圓轉(zhuǎn)曲勢,已初具楷書法度。
圖5 嵩高靈廟碑(局部)
圖6 韓弩真妻墓志
圖7 司馬金龍墓表
同時,由于北魏平城時期對“古法舊體”的崇尚,在此時的書跡中難免還不同程度的保留有隸書的筆意和體勢?!捌絼潓捊Y(jié)”仍是此時期楷書的主要特征。如《平城長慶寺造塔磚銘》(431)、《皇帝南巡碑》(461)、《馮熙書雜阿毗曇心經(jīng)》(479)、《定州五級浮圖石函蓋銘》(481)、《云岡第11窟五十四人造像題記》(483)、《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484)、《暉福寺碑》(488)等。
神?四年(431)的《平城長慶寺造塔磚銘》(圖8),是目前所見北魏較早的楷書銘刻書跡。而在此之后《太武帝東巡碑》(437)、《嘎仙洞祝文》(443)、《尉遲定州墓門石刻銘》(457)、《邸府君碑》(462)、《叱干渴侯墓磚》(466)、《曹天度造九層石塔題記》(466)、《司馬金龍妻姬辰墓志》(474)等書跡,卻是以隸書體銘刻的。由此可見,北魏平城時期的銘刻書所用書體,起決定作用的是書刻的語境,即碑刻的規(guī)制和書手、刻工對各種書體的掌握能力。此碑用筆細勁,提按明顯,特別是橫畫的收筆處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世唐楷的頓筆回護用筆。如“辛”“未”“平”“寺”“年”等字的橫畫收筆,“未”“大”“木”“以”等字的捺畫以及轉(zhuǎn)折都接近成熟唐楷的寫法。但其多用筆取平勢,結(jié)字方扁、寬綽有余,隸書的體勢結(jié)構(gòu)明顯,其風格簡古勁險,雋秀典雅,應(yīng)出自北魏善書者之手。其從用筆、體勢到整體風格都與唐楷名家褚遂良極其相似,對我們借此探究褚遂良書法之淵源大有裨益。
和平二年(461)的《皇帝南巡碑》、太和七年(483)的《云岡第11窟五十四人造像題記》和太和十二年(488)的《暉福寺碑》(圖9)都是北魏平城時期楷書銘刻書跡中的精品力作,也是“平城體”魏碑的典型代表。它們用筆方峻,時見篆筆隸意,點畫峻整遒健,線條高古渾樸;結(jié)字寬博開張,體勢略右昂,漸呈“斜畫寬結(jié)”之勢。此類銘刻書跡古健豐腴,雄肆壯碩的風格特征,盡顯出拓跋鮮卑的雄壯繁盛、塞馬胡風的氣象及濃厚的民族特色。
魏碑楷書在北魏平城晚期的太和年間(477-494),已臻至成熟。如太和八年(484)的《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圖10)及以太和三年(479)《馮熙書雜阿毗曇心經(jīng)》為代表的北魏寫經(jīng),已完全擺脫隸法,是晉楷向唐楷過渡,成熟魏碑楷書的典型面貌。其用筆沉著開張,起收方截果斷,已完全消除平城早期碑刻橫畫兩端翹突夸張的隸書筆意,筆勢開張,筆法精妙,有鍾王楷法之氣象;結(jié)字體勢多取以平勢,平正舒展,呈現(xiàn)出典型的平劃寬結(jié)特征,骨氣峻健,端莊秀麗,古樸典雅。特別是《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風格與《高貞碑》、《張猛龍碑》等接近,是由“平城體”向“洛陽體”過渡之典型。
除北魏平城書跡中的隸書、隸楷和楷書外,在《嵩高靈廟碑》(436)、《太武帝東巡碑》(437)、《大代華岳廟碑》(439)、《韓弩真妻碑》(454)、《皇帝南巡碑》(461)、《暉福寺碑》(488)等碑刻中,還有篆書題額,可以此窺見北魏早期篆書之風貌。筆者在前文已經(jīng)提到這些篆書題額,皆為鳥蟲意味的小篆。它們不僅在形制上直接承傳了漢晉碑刻傳統(tǒng),而且在書體上也與漢代書幡信及衛(wèi)派所擅長的鳥蟲書有著密切的傳承關(guān)系。
圖8 平城長慶寺造塔磚銘
圖9 暉福寺碑(局部)
圖10 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題記(局部)
綜上所述,北魏平城時期書跡,沿襲漢晉傳統(tǒng),應(yīng)規(guī)入矩,無論隸書、隸楷,還是楷書,“平劃寬結(jié)”是它們典型的筆畫和結(jié)體特征,也是塑造“平城體”魏碑獨特面貌的根本所在。伴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魏碑又濫觴于河洛,奠定了“洛陽體”魏碑的繁盛?!捌匠求w”在漢晉銘石書和北凉體的基礎(chǔ)上,又施以方筆斬截的筆法,加之受鮮卑少數(shù)民族剽悍粗獷之風的影響,遂形成魏碑樸厚古茂、方峻平直、雄肆質(zhì)拙、奇姿百出的典型風格,正如阮元在《南北書派論》中所說:“北朝望族質(zhì)樸,不尚風流,守舊法,罕肯通變,惟是遭時離亂,體格猥拙,然其筆法勁正遒秀,往往畫石出鋒,猶如漢隸,其書碑志,不署書者之名。即此一端亦守漢法?!盵8]
然而,北魏前期書法的恪守漢晉傳統(tǒng)原因有三,一是拓跋鮮卑本身沒有文字,文字之舉只有依靠漢人來實現(xiàn);二是拓跋鮮卑強勢入主中原之后,漢士族為保存、恢復華夏文化的“護華”之舉;三是銘刻書系統(tǒng)自身的藝術(shù)發(fā)展規(guī)律所致。同時期以流行妍美流便的今楷、行草等翰札之體的東晉、南朝,其所出土的為數(shù)不多《謝鯤墓志》(323)、《張鎮(zhèn)墓志》(325,圖11)、《王興之夫婦墓志》(348)、《王丹虎墓志》(359)、《王仚之墓志》(368)、《王建之墓志》(372)、《謝琰墓志》(378)、《爨寶子碑》(405)等墓志、碑刻書跡??梢宰C實,在南方與北魏同樣遵循魏晉銘石書傳統(tǒng),沿用漢晉銘刻書傳統(tǒng),以隸書和隸楷書體,呈現(xiàn)端重古樸、渾厚質(zhì)拙的風格面貌。
北魏平城時期的銘刻和墨跡,不僅為我們考察魏碑楷書的早期形態(tài)及其形成提供了原始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對探究北魏平城時期的書法藝術(shù)風格及隸、楷書體在碑刻系統(tǒng)中的演變具有重要書法史意義。它上承漢隸余風、下開隋唐真書,完成了銘刻書體從隸書到楷書,銘刻書跡從“古”到“今”、從“拙”到“秀”的演變,創(chuàng)立了隸楷兼形、方正凝重的魏碑書體。呈現(xiàn)出了“魏碑書法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來龍去脈,進而了解大同魏碑與漢隸、洛陽魏碑,以及與唐代楷書的承繼關(guān)系,了解它與南朝書法既并肩而立又相互影響、滲透、融合的關(guān)系”。這些鮮活的書跡,所呈現(xiàn)出的樸厚古茂、方峻剛健和雄肆質(zhì)拙的藝術(shù)風貌,既反映了儒家文化溫文爾雅的古風,也突顯出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粗獷剽悍的胡風。
圖11 張鎮(zhèn)墓志(碑陽)
注釋
[1] 冉令江、楊樹國.論衛(wèi)門《古法》傳統(tǒng)在北朝初期的傳承[J].中國書法,2019(08B):35-39。
[2] 北魏平城書法的研究者殷憲先生,在與被稱作“北邙體”(學界也常有“洛陽體”、“邙山體”之稱)的元魏墓志銘刻書對比的基礎(chǔ)上,將北魏早期平城時期的銘刻書跡稱作魏碑中的“平城體”。殷憲.北魏早期平城墓銘析[J].北朝研究(第1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77。
[3] 隸楷書,是指具有隸書意味的楷書。
[4] 沙孟海在《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的書法》一文中,曾將北碑結(jié)體分為“平劃寬結(jié)”與“斜劃緊結(jié)”兩個類型。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223。
[5] 殷憲、殷亦玄.北魏平城書跡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殷憲編著.北魏平城書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6] 施安昌.北凉體析——探討書法的地方體[J].書法叢刊,1993(36)。
[7] 康有為著,崔爾平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170。
[8] 上海書畫出版社等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