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北南
(湖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陸心源(1834-1894),一號存齋,浙江歸安(今湖州吳興)人,喜收藏古物,生平不惜重金搜購古書、金石、古磚、書畫、拓本、古銅器、古瓷等,筑“皕宋樓”“十萬卷樓”和“守先閣”等樓閣藏書,數(shù)量據(jù)稱達15萬多卷。陸氏最得意的收藏是宋代刻版書,自稱有二百余部,別建“皕宋樓”貯之。陸氏因此被稱為清末著名的四大藏書家之一。
陸氏一生著述等身,但多半著述與其所藏古書是分不開的,或整理,或輯錄;或書志,或題跋。其中,版本、目錄和題跋方面成就突出,影響至今,陸氏也因此成為清代重要的版本、目錄學者。嚴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專章討論了《皕宋樓藏書志》和《儀顧堂題跋》的功過成就,認為二書最能體現(xiàn)陸心源目錄學功力和水平。[1]170
陸氏著述成就中,碑刻文獻方面的整理、研究貢獻也很大。這方面的代表作當推《千甓亭古磚圖釋》,可以說它代表了陸氏??笨紦?jù)學的最高成就。陸氏喜好古磚由來已久。自敘七歲就塾時,先大父即授以元康(291-299)磚硯,而訓之曰:“是硯非端非歙,二千年物,辨其文字,可證經史,自昔名流,珍如球璧,期爾學成,勿為俗士?!盵2]12陸氏亦自勉道“余小子受而識之不敢忘”。從此,古磚以及碑刻等成為陸氏一生的收藏和研究對象。
陸氏著錄的碑刻文獻代表作當推《千甓亭古磚圖釋》二十卷。該書成功問世前后花費了陸氏數(shù)十年時間:先于光緒七年(1881)刊出《千甓亭磚錄》六卷,再于光緒十四年(1888)出版《千甓亭磚錄續(xù)錄》四卷,后命其子樹藩、樹屏及門人李延達用西法攝影術對磚圖進行拍照并石印,旁作文字說明,請其好友凌霞作序,于光緒十七年(1891)出版《千甓亭古磚圖釋》二十卷。該書收錄漢魏至唐宋各時期古磚圖片1 320張,其中,漢、晉時期各帝號磚圖最多,陸氏因此號稱“五百漢晉磚齋主人”。該書所記古磚大多出自烏程、武康和長興各縣的漢、三國、東晉和南朝古墓,少量來自紹興等外地,是作者多年搜購所得,并藏于自建千甓亭。該書光緒十七年(1891)石印版磚銘拓片清晰、字跡古拙,是研究漢、晉時代文字、姓氏、官制、紀元和地理等領域的重要資料。陸氏于此傾注了大量心血進行研究,每塊古磚旁都詳細批注了產生時代、產地、尺寸、內容和特點等,考據(jù)精當,引用資料翔實,在同類著作中影響較大。陸氏好友凌霞賜序云:“圖與磚錄并傳,洵為璧合珠聯(lián),誠墨林獨樹一幟?!盵3]4葉克勤評價該書:“不難看出陸氏對磚文考證之詳實,涉獵面之廣泛??加啴愇?、姓氏源流、地理郡望、紀年斷代、疏證官制、書藝鑒賞等方面無所不有。”[4]11-19
潛園總集本《吳興金石記》十六卷,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好友楊峴作序,受業(yè)李延達校錄,子陸樹藩校字。該書除了收錄殷商至兩漢的青銅器、銅鏡、兵器和泉范等金石,還收錄了瓦當、磚瓦、墓志、題名、經幢和詩詞題刻等,但重點內容還是唐、宋和元時期的碑刻材料,約占全書90%的篇幅。陸氏逐條碑目注明存佚情況。凡存者,迻錄碑文,并根據(jù)拓本認真考釋。于已亡佚碑石,尤其部分唐、五代和北宋碑刻,如果碑文在他書中有記載,不再引錄,僅記原文見某書,注明原碑所在地點、年代和撰書人。個別碑刻有舊拓本流傳者,仍載原文。但石經不錄。文末跋語先介紹碑石形制、尺寸和書體,后摘錄前人題跋及考證精確處,間或補充個人意見,對碑文中的一些史實與歷史人物進行簡要考證。該書整理的是地方碑刻文獻,亦有吳興籍人士收藏的金石材料,其中相當部分為其他金石著作所未收,對了解吳興地區(qū)古代碑刻留存情況,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清光緒八年(1882)刻《歸安金石略》四卷,收在《歸安縣志》卷二三至二六《金石略》。該書著錄了歸安地區(qū)由唐至清歷代金石以及金器2件、碑刻309通。其中明清碑碣111通,因時代較近,只錄碑目,立碑時地和撰書人,不錄碑文。其他碑刻于碑目下用小字簡介碑石存佚與現(xiàn)藏地點。明、清以前金石據(jù)拓本過錄原文,剝蝕漫漶處均用“缺”字標示,以真實反映碑文原貌。無拓片者據(jù)他書過錄或摘錄原文。少數(shù)石存而文不載者,注明文載何書,以免重復。該書注重引《輿地碑目記》《寶刻叢編》和《吳興志》等多家著錄,對碑文人物事件、撰書人、書體特征及文字漫漶等作文史考證。間附按語,對碑文內容、碑刻真?zhèn)蔚劝l(fā)表個人評論。所收碑碣資料性較強,如卷二《報恩光孝禪寺賜田免稅公據(jù)碑》是研究宋代賦稅政策的重要文獻,卷三趙孟頫《碧瀾》等書法碑,是研究元代書法的實物材料。[5]70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儀顧堂題跋》十六卷,收入各類題跋323篇,其中書畫、碑銘48篇。光緒十八年(1892)刻《儀顧堂續(xù)跋》十六卷,收入各類題跋307篇,其中書畫、碑銘35篇。二書共收碑銘題跋83篇。好友潘祖萌曾在序中稱贊此書“異佳有裁,裒然巨編,百世津逮”,“板刻源流,收藏姓氏,剖析異同,如指諸掌”。[6]3陸氏的題跋對版本目錄??敝畬W的研究和史料的比勘考訂頗為精審,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呂亞非說:“題跋雖不必每篇稱佳,卻大都言之有物,并且考訂全面,無論是對古書內容的介紹評論,還是對作者生平爵里以及古書刊刻源流、授受藏弆的考辨,對版本文字的比勘,對書林掌故的記述,都能做到有感而發(fā)?!盵7]19-23這里碑刻題跋雖少,但個人見解頗多。
光緒十二年(1886)刻《金石粹編》《續(xù)編》二百卷,已制版,未付印?!稘搱@遺事》說此書收錄金石碑板九千余通,多青浦王尚書未著錄者,是金石學方面的重要研究著作。[8]48
光緒十四年(1888)刻《唐文拾遺》七十二卷、《唐文續(xù)拾》十六卷,均俞樾作序,二書收錄唐文多是舊有而《全唐文》未錄者和新出土之金石文,約2 500余篇。二書除遵《全唐文》體例外,每篇另寫明出處。俞樾《全唐文拾遺序》贊曰:“使其生嘉慶閑敬繕此書,進呈乙覽,安知不與天一閣范氏等同被褒獎哉?昔吾邑徐蘋村宗伯有全唐詩錄一百卷,今存齋觀察又有全唐文補編之作,兩書皆出于吾湖,后先輝映,此藝林之盛事,亦桑梓之光榮,而我國家文治之隆,亦卽此而見矣?!盵9]323《全唐文續(xù)拾序》又云:“嗚呼!搜羅之富,采輯之勤,可謂至矣。”[9]635
嚴格來說,“金石學”不屬于碑刻文獻范疇,但因與碑刻文獻關系緊密,對于了解陸氏碑刻文獻研究成就有重要幫助,此處一并介紹陸氏著述《金石學錄補》。
清光緒五年(1879)刻《金石學錄補》二卷,光緒十二年(1886)又刻《金石學錄補》三卷,以補李遇孫《金石學錄》。陸氏自序:“(《金石學錄》)舛漏實甚,雖以余之谫陋,尚可為之補正,遂就見聞所及,筆之簡端?!盵10]3錄補以朝代為次編排,收錄自漢至清金石家三百七十四人小傳。其中明清諸家,言之尤詳。
陸氏于碑刻文獻研究方面之所以取得上述成就,與清初理學尤其是顧炎武學術思想、清中期“錢嘉樸學”以及整個清代學術風氣流變有關。其中,??睂W、考據(jù)學的興盛是清代學術研究的突出特點,不僅貢獻大,而且為清代學術爭得了很高的歷史地位。陸氏著述既繼承了清代??笨紦?jù)學的研究方法,又進行了大膽開拓,例如把當時先進的西洋攝影技術運用于碑刻文獻整理當中,改進了傳統(tǒng)的圖文摹寫方法,提高了圖文作品的可讀性。凌霞《千甓亭古磚圖釋序》贊曰:“本擬即付手民,恐致失真,改從泰西攝影法,縮本石印,庶豪發(fā)畢肖?!盵3]4見證了陸氏創(chuàng)新的勇氣。
輯佚是輯錄前人或今人通行的集子以外的散佚的文章或作品,即搜集整理那些已經失傳但部分內容又散見于其它傳世文獻中的引用材料,努力恢復那些已經佚失的書籍文獻。輯佚工作歷史悠久,清代尤為興盛,成為專門的學術研究方法。
陸氏輯佚碑刻文獻可謂勤奮,平時閱讀中保持高度專注,遇見一條著錄一條。俞樾《唐文拾遺序》:“君嗜唐文,蟫斷炱朽中偶得數(shù)字,卽錄存之,積久成《全唐文補遺》七十二卷。烏呼!于大僃之后,復能成此巨編,其涉書獵史之富,觚編豪絡之勤,亦云至矣!”[9]323《唐文續(xù)拾序》又云:“君篤好唐文,至老不衰,凡所瞥見,靡不纂錄?!盵9]635足見著錄之勤。陸氏輯佚碑刻文獻恪守《全唐文》體例,“疑誤者勿錄,浮薄者勿錄”,始終如一;著錄的文獻有完整的文章,如柳宗元《唐清河張府君墓志銘》、顏真卿《家廟碑后記》《家廟碑額陰記》、歐陽詢《大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溫公墓志》《女子蘇玉華墓志銘》;也有殘缺的,甚至一兩句話,如虞世南《左武侯將軍龐某碑序》(缺碑銘)、《龍泉寺碑》(有案語:此碑紹興府志題作虞世南撰,不知其所據(jù),姑存其目,文見全唐文,闕名)。著錄的內容也很豐富,凡是碑刻文獻無不網(wǎng)羅搜集。俞樾嘆曰:“余讀其書,上自朝廷誥敕,以及碑銘序記之文,下逮方外之贊頌,外國之表狀,無所不備。雖年代久遠,文字剝落,而洋洋數(shù)百言,完善無缺者,亦多有之?!盵9]635著錄之廣泛可見一斑。
校勘舊指校對勘正,今指專門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學方法和理論的學問。??被顒悠鹪锤?,可追溯到孔子輯《詩》時代,甚至更早,清代大盛,涌現(xiàn)了很多??贝蠹摇J芷溆绊?,陸氏于碑刻文獻的??鄙弦彩菬o微不至,從文字錯訛、時地典故到人名職官等可疑之處都一一校對勘正,并大膽發(fā)表己見。楊峴《吳興金石記序》:“碑碣之繁重,磚瓦之細碎,一一搜剔而出,審諦文字,手橅詳載,前人考訂未備,則以己意究極之,豈非博雅君子耶?!盵11]2又《千甓亭古磚續(xù)錄序》:“考據(jù)之密,無一字不諦,雖馬鄭注經,不過如是?!盵12]2吳云《千甓亭古磚錄序》:“紀其緣起,詳其出處,考釋其文字,語無鑿空,事必征實?!盵2]2楊氏、吳氏對于陸氏的??惫ぷ骶o予了高度肯定。
千甓亭古磚文獻陸氏??弊钋冢昧ψ疃?,頻加按語說明。如東漢延熹四年(161)磚:“延熹四年,太歲在辛丑。上端:萬世老壽;下端:陽遂富貴。反文。案:延熹為漢桓帝第六改元。陽遂富貴,楊氏峴謂與《易林》之逢時,陽遂富且尊貴,同言富貴,如火之盛也,其說可通。字畫瑰異,皆變體也?!盵3]31陸氏基本同意楊峴的“陽遂富貴”之說。
吳赤烏七年(244)磚:“上端文曰:赤烏七年;左側文曰:造作吳冢,吉翔。位至公卿,卿字,反文。出烏程。案:……翔即祥,古通。”[3]42吳寶鼎三年(268)磚,“寶鼎三年,歲在丙子。陳。下端:‘萬世’二字,中間花紋。案:三年屬于戊子,作丙子者,匠氏誤書也。”[3]89西晉太康七年(286)磚:“太康七年,歲在丙。下斷。上端:‘廣陵尚□□曹’六字。曹上二字不可辨。出烏程。案:《晉書·職官志》:‘尚書郎,置三十五。’曹,此當廣陵人,官尚書郎。曹而葬與吳興者?!盵3]167陸氏分別??绷宋淖?、干支、職官等訛誤之處。
陸氏亦以題跋形式??北涛墨I。如《顯陵司部蜀國夫人建尊勝幢記跋》:“幢,建于周廣順三年癸丑四月辛亥朔二十一日庚□,以《通鑒目錄》考之,是年四月當為庚戌朔,今云“辛亥”,不合,然,二十一日為庚,則月朔當為庚戌無疑,云辛亥乃書碑者誤也?!?《儀顧堂題跋》卷十六)指出了干支訛誤的緣由。
陸氏亦據(jù)碑刻文獻特點??毖a正闕文。如《慈感教院舍利寶塔》:“……所得十方□□□□□渡西岸建造青石舍利寶塔二,……”,中泐五字。陸氏金石記:“右舍利塔二座……在潮音橋西岸時,橋尚未建,故名潮音渡。元唐子華詩所謂‘送客潮音渡’是也?!?《吳興金石記》卷十二)陸氏據(jù)地理位置等條件判斷渡名所泐二字,可謂大膽創(chuàng)新。
清代學者積極整理、研究碑刻文獻,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這批材料的可貴之處,認為這批材料多即時之作,歷史真實性高,可為傳世文獻補缺正誤。陸氏《千甓亭磚錄敘》曰:“是磚也,可以補隸書之缺佚,可以見字學之變遷,可以參史乘之異同,可以證六書之同借?!盵2]12陸氏觀點亦得到好友支持。吳云《千甓亭古磚錄序》云:“謂以年紀器石,勒工名,其字可觀隸分之變,其詺可補志承之遺?!盵2]2楊峴《千甓亭古磚續(xù)錄序》:“耆古者之僻也。鼎鐘彝器而外,至于漢魏晉唐之磚之有文字者,亦罔不搜獲焉?;蛑^點畫奇肄,偏旁增損,足以推見由篆變分(隸書稱八分書,簡稱分書)之始?!庇帧肮胖u者也紀年代,著姓名,皆一時之實跡,非若史乘出自后代纂輯,容有傳聞之異也。循是以證歷代之史乘,往往因磚文而得其訛謬,豈非讀書之助哉”。[12]2凌霞《千甓亭古磚圖釋序》云:“金石文字之可貴,以其可以考古事、證異文,故學者多嗜之,而于古甓亦然,往往于殘斷剝蝕中,于地理官制,藉以訂訛補缺。而姓氏之稀異,亦時一遇之。若夫字跡之瑰奇,尤覺變態(tài)不窮,雖間出匠工俗手,其古致亦可喜也。”[3]各位好友的觀點亦足以體現(xiàn)清代碑刻文獻方面的重要價值。
異文,異體字、通假字的總稱。凡同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書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都稱異文。陸氏于碑刻文獻中特別專注異文,凡遇之必說明。
再如《顯陵司部蜀國夫人建尊勝幢記跋》:“其云‘顯陵司部蜀國夫人崔氏’,則晉高祖宮人也?!段宕鷷罚氂兴静?,碑作‘司部’通假字也?!?《儀顧堂題跋》卷十六)說明通假。
古事,文獻,舊事。陸氏常常于碑刻文獻與題跋中考古事、證經史,甚而發(fā)揮自己的思想。楊峴《吳興金石記序》亦云:“昔者傅青主間閻百詩,金石文字足以證經史之訛?!?/p>
前文所述千甓亭古磚文獻是陸氏考古事、證經史的重要材料。如晉永康元年(300)八月十一日磚:“左側文曰:永康元年八月十一日,張。右側:俞張,菰下人。皆反文。出烏程。此俞氏墓磚,張即其名,菰下者。案:《太平寰宇記》:春申君黃歇于吳墟西南,立菰城縣?!逗莞尽废拢狠猿窃诟悄隙謇??!盵3]288記載了菰城古事,陸氏則借以說明傳世文獻的可靠性。
碑刻題跋中習見考古事、證經史。如《唐龍花寺臨壇大德韋和尚墓志銘跋》:“曰‘烈考諱袞,皇司門郎中,眉州刺史’,《宰相世系表》袞,駕部員外郎,不言其為郎中與刺史,當以碑為正?!?《儀顧堂題跋》卷十六)陸氏見解也得到了后世金石家的證實。
顏真卿曾作《臨淮王李光弼碑》,收于《魯公文集》,陸氏亦因顏、李聲名,先后三跋《臨淮王李光弼碑》,其中第二跋“訂今本《魯公集》之訛者,得二十余條?!?《儀顧堂題跋》卷十六)如《臨淮王李光弼碑第二跋》部分內容:
此碑足訂《魯公文集》之訛者,如題額“都督河南”云云,碑作“都知”;“山南東道五節(jié)度”,碑作“山南東五道節(jié)度”;“保乂王室,翼戴三圣”,碑作“以翼戴三圣”,多“以”字,與上“以左右宣王”文意相應,“公即薊國公之第四子”,碑無“國”字,與下“擇薊公配焉”文義同;“社稷威寶”,碑作“盛寶”;“為國大將”,碑作“飛將”;“嘗撫鹿而游”,碑作“撫塵”,“撫塵而游”,語出東方朔《與公孫弘書》;“雖已官達”,碑作“宦達”;“擒其心腹”,碑作“心手”。魯公撰其曾祖《勤禮神道碑》,述杲卿亦有“開土門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之語,又杲卿《神道碑》屬祿山“使其心手高邈往范陽”,是“心手”當時習用語。
陸氏亦以碑刻文獻證談鑰《吳興志》之誤。如《碧玉潭題名記》部分內容:
右于頔等題名在武康縣治西南八里龍泓石巖上,文七行,字數(shù)不等,徑一寸六七分,左行又大字三行,行三字、五字、七字,徑六七寸,左行正書。案:于頔,字允元,河南人,唐書有傳,貞元八年,以駕部郎中出為湖州剌史,以陂湖廞淤行縣,故至其地。地初名響潭,《山墟名》云:清虛洞澈,每有聲響必隨應,故以為名。后改名玉石響?!垛庞⒅尽吩疲喉憫较掠旋堜?,水色正碧,舊傳山有二玉,應人如谷之答響,故名玉石響。據(jù)石刻,則是貞元十六年所改。今名碧玉潭不知所自,而談鑰《吳興志》則竟屬之于頔,殆未見石刻耶。(《吳興金石記》卷三)
實際上,陸氏在碑刻文獻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后人已從不同的角度開展了相關研究,成果漸出。上文僅擇其要而述說,或有助于陸氏藏書、著述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