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青 葉生麗 郭春芮 鄒晉峰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疼痛科,貴州520002)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是一種帶狀皰疹 (herpes zoster, HZ) 發(fā)生后持續(xù)疼痛或者皰疹愈合后殘留疼痛的一種病理神經痛疾病。70%的PHN 病人不僅有嚴重的觸誘發(fā)痛,而且伴隨睡眠障礙、情緒沮喪和憂郁等,造成生活質量下降[1]。前驅癥狀疼痛劇烈的病人,意味著神經損傷程度較重,根據(jù)神經組織的損傷、修復、重塑、中樞敏化等神經生理病理的改變,直接影響到疾病的發(fā)展[2]。結合電流感覺閾值 (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 CPT) 和皮膚病理發(fā)現(xiàn)15~30天是PHN 的關鍵轉換期,皮下纖維的功能和可塑性改變達到高峰,疼痛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由急性炎癥性疼痛向神經損傷性疼痛轉變,病程超過3 個月的后遺癥期病人皮下神經纖維出現(xiàn)明顯萎縮,但神經纖維的可塑性改變持續(xù)存在[3~8],導致臨床PHN表現(xiàn)出不同性質的疼痛。盡管目前對PHN 的治療很多,但并未對不同時間點和不同類型PHN 的治療進行闡述,導致部分病人疼痛未得到控制,分析原因可能與不同時間和不同類型PHN 的治療有關:①急性炎癥性疼痛向神經損傷性疼痛發(fā)展時的治療;②神經損傷后導致外周敏化的疼痛治療;③外周敏化及中樞敏化的疼痛治療。臨床觀察得出PHN 持續(xù)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發(fā)散式沖擊波(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 RSWT) 作為一種輔助治療,廣泛應用于治療骨缺血性壞死、周圍神經損傷、慢性損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9]。我們對PHN 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RSWT 對早期、中期PHN 病人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長期疼痛病人,建議用于15 天~3 月PHN 病人治療;對于不同類型PHN 病人對RSWT 治療是否有不同的療效?本研究擬利用RSWT 對不同類型PHN 病人治療的療效對比,觀察其對不同類型PHN 病人療效情況,選擇合適的臨床治療方法提供參考,并初步探討其機制。
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病 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疼痛門診 2017 年 1 月至2018 年9 月期間收治的確診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激惹型、麻痹型、混合型和無激惹型PHN 病人各30 例,共120 例,性別不限。操作者使用棉簽根據(jù)病人疼痛區(qū)域淺感覺和痛覺變化進行分類統(tǒng)計,根據(jù)疼痛類型分為4 組:激惹型(A 組):病人因無髓鞘纖維的異常敏化,表現(xiàn)為痛覺敏化;麻痹型(B 組):病人會出現(xiàn)痛溫覺喪失明顯,輕觸痛不明顯;混合型(C組):在臨床上兼有激惹型和麻痹型的表現(xiàn);無激惹型(D組):病人患區(qū)疼痛明顯,臨床檢查無明顯的淺感覺變化或異常痛覺變化。每組組內又分為2 組:基礎治療(a 組)、基礎治療+ RSWT(b 組),每組15 例。
納入標準:①疼痛部位位于胸腰部及背部(T3-12節(jié)段),受損節(jié)段數(shù)1~3 節(jié);②皆伴有局部皮疹后色素沉著或瘢痕,局部結痂已脫落,無活動性滲液及出血,存在觸痛或痛覺過敏;③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4~ 9 分,④未合并其他急慢性疼痛、無精神疾病史、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史。
排除標準:①疼痛節(jié)段位于 T2及以上或 L1及以下; ②VAS ≤ 3 分;③局部皮疹未愈合,不宜行 RSWT 治療;④有手術禁忌,有精神障礙手術不能合作;⑤不能耐受本實驗使用的藥物(如有消化道潰瘍史)者,或鎮(zhèn)痛藥物中羥考酮用量> 每日40 mg。
基礎藥物治療方案:①鈣離子通道調節(jié):加巴噴丁0.3 g,每日3 次;②神經營養(yǎng):甲鈷胺 0.5 mg,每日3 次;③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選擇受累的2~3個節(jié)段的胸腰段椎旁阻滯:第1 次注射鎮(zhèn)痛液為2%利多卡因2 ml +維生素B12注射液1 mg + 地塞米松5 mg 稀釋為10 ml,第2~10 次注射鎮(zhèn)痛液為2%利多卡因2 ml +維生素B12注射液1 mg 稀釋為10 ml。四組病人治療期間每天均行基礎治療及完整療程,止痛目標:直到疼痛緩解(VAS ≤3 分)。
四組病人(Ab 組、Bb 組、Cb 組、Db 組)在基礎治療方案上每周進行1 次RSWT 治療(德國STORZ-MP100 型體外沖擊波治療系統(tǒng)):根據(jù)疼痛部位和治療區(qū)域,病人采取相應體位(所有治療均由同一位經正規(guī)培訓的專業(yè)護士完成)。治療過程中,根據(jù)病人反饋的疼痛評分及時調整能量輸出。采用痛感反饋法定位治療區(qū)域,先觸叩壓痛點并標記疼痛位點、涂耦合劑,以壓痛點為中心,結合解剖結構分別從橫、縱方向進行沖擊波治療。每次沖擊7000 次、頻率5~10 Hz、壓強100~350 KPa,根據(jù)治療部位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探頭。初始能量設定為:頻率5 Hz、壓強100 KPa,根據(jù)實際情況酌情增減。治療時須避開重要的神經干、血管走行區(qū)域及肺部。如術后出現(xiàn)紅熱、瘀斑等不適時,可適當進行冷敷,待其自行消退,共治療2 周。
記錄治療時間,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采用VAS評估疼痛程度(當日整體疼痛評分、爆發(fā)痛排外時VAS 評分)、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對病人進行治療前、治療后1 天、7 天、14 天的焦慮情況評分。按照HAMA規(guī)則計算各項原始評分,評價病人治療前后焦慮情況。HAMA 包括 14 條題目,分為精神性焦慮(HAMA-psychic) 和軀體性焦慮(HAMA-somatic)兩個因子,所有項目采用0~4 分的5 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0:無癥狀;1:輕;2:中等;3:重;4:極重??偡址从巢∏閲乐爻潭?,按照全國量表協(xié)作組提供的資料,總分超過29 分,可能為嚴重焦慮;超過21 分,肯定有明顯焦慮;超過14分,肯定有焦慮;超過7 分可能有焦慮;小于6 分,病人沒有焦慮癥狀。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是否有腫脹、變紅、血腫、瘀點、治療初期病情惡化等。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四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VAS 評分、合并高血壓比率、糖尿病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與治療前比較,Ab 組、Bb 組、Cb 組、Db 組治療后 7、14 天 VAS 評分均降低 (P < 0.05);四組各組內比較,Aa 組與Ab 組、Ba 組與Bb 組、Ca組與Cb 組、Da 組與Db 組比較,治療后7、14 天 VAS 評分明顯降低 (P < 0.05);Ab 組和 Cb 組比較,Bb 組和 Db 組相比較治療后 7、14 天 VAS 評分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Ab 組與Bb 組、相比較治療后 7 天 VAS 評分降低 (P < 0.05); Cb 組與 Bb 組、Db 組比較治療后 7 天 VAS 評分降低(P < 0.05,見表 2)。
與治療前比較,Ab 組、Bb 組、Cb 組、Db 組治療后 7、14 天 HAMA 總分均降低 (P < 0.05);四組各組內比較,Aa 組與Ab 組、Ba 組與Bb 組、Ca組與Cb 組、Da 組與Db 組比較,治療后7、14 天HAMA 總分明顯降低 (P < 0.05);Ab 組和Cb 組比較,Bb 組和 Db 組比較治療后 7、14 天 HAMA 總分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Ab 組與 Bb 組、Db 組比較治療后 7 天 HAMA 總分降低 (P < 0.05);Cb 組與 Bb 組、Db 組比較治療后 7 天 HAMA 總分降低(P < 0.05,見表 3)。
不良反應:在治療期間Ab 組皮膚紅腫 2 例,變紅 5 例、治療初期病情惡化 1 例; 在治療期間Bb 組皮膚變紅 4 例、瘀點 1 例;在治療期間Cb 組皮膚變紅 4 例、治療初期病情惡化 1 例,Db 組在治療期間麻痹型組皮膚變紅 4 例。
表1 四組病人一般資料各指標的比較(n = 30, ±s)
表1 四組病人一般資料各指標的比較(n = 30, ±s)
指 標 激惹型組 (A) 麻痹型組 (B) 混合型組 (C)無激惹型組 (D)年齡(歲) 62.3±8.9 65.1±8.8 60.9±10.4 63.5±11.1性別比例(男/女) 13/17 16/14 15/15 12/18病程(月) 2.5±1.2 3.1±1.8 2.8±2.2 3.2±2.6 VAS 評分(分) 6.6±2.5 7.1±3.2 6.8±2.7 6.5±3.4合并糖尿病比率(%) 20.0% 32.5% 27.5% 20.0% 合并高血壓比率(%) 29.1% 31.2% 27.5% 27.5%
表2 各組病人各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n = 15, ±s)
表2 各組病人各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n = 15, ±s)
aP < 0.05,與治療前相比;bP < 0.05,與Ab 組相比;cP > 0.05,與Ab 組相比;dP < 0.05 ,與Bb 組相比;eP > 0.05,與Bb 組相比;fP < 0.05,與Cb 組相比;gP < 0.05,與Db 組相比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天)1 7 14 激惹型組 Aa 組6.5±1.66.4±0.95.6±1.1b5.2±1.3ab Ab 組6.4±1.06.2±0.83.1±1.0a2.1±0.5a 麻痹型組混合型組Ba 組6.3±0.86.4±1.55.8±0.8d5.2±0.7ad Bb 組6.4±0.95.7±0.84.3±0.7abd4.1±0.8abd Ca 組6.6±1.46.2±0.95.9±1.0f5.0±0.9af Cb 組6.3±1.05.8±1.03.1±0.9ac2.5±0.8ac Da 組6.5±1.56.2±1.15.5±1.3g4.8±1.0ag Db 組6.4±1.16.0±0.94.0±0.6abe3.8±0.7abe 無激惹型組
表3 各組病人各時間點 HAMA 評分比較(n = 15, ±s)
表3 各組病人各時間點 HAMA 評分比較(n = 15, ±s)
aP < 0.05,與治療前相比;bP < 0.05,與Ab 組相比;cP > 0.05,與Ab 組相比;dP < 0.05 ,與Bb 組相比;eP > 0.05,與Bb 組相比;fP < 0.05,與Cb 組相比;gP < 0.05,與Db 組相比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天)1 7 14 激惹型組 Aa 組28.1±8.128.5±8.325.7±5.6b23.4±4.3ab Ab 組27.4±8.127.3±7.114.8±5.6a9.7±2.1a 麻痹型組混合型組Ba 組27.6±6.827.8±7.725.8±6.3d21.8±3.6ad Bb 組26.6±9.426.6±6.420.7±6.6abd18.2±4.0abd Ca 組27.3±8.126.9±7.524.6±6.6f22.5±4.6af Cb 組25.4±7.725.7±6.715.0±6.3ac9.2±2.2ac Da 組28.2±7.428.3±5.826.4±4.5g23.1±3.7ag Db 組26.1±6.725.4±5.722.0±6.3abe18.7±9.2abe 無激惹型組
PHN 作為一種典型神經病理性疼痛。病人不僅存在痛覺過敏和痛覺超敏[6],而且常伴有情緒異常改變,如抑郁、沮喪、憂慮和焦慮等。本研究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四組治療后7、14 天VAS 評分、HAMA 總分均降低;激惹型和混合型相比,麻痹型和無激惹型相比治療后7、14 天VAS、HAMA 總分降低;激惹型與麻痹型、無激惹型相比治療后7、14 天VAS、HAMA 總分降低;混合型與麻痹型、無激惹型相比治療后7、14 天VAS、HAMA 總分降低。從研究結果可以得出,RSWT 作為一種輔助性治療,對所有類型PHN 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激惹型和混合型PHN 病人的治療,并提高基礎常規(guī)治療的療效。本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PHN 病人的疼痛與病人焦慮密切相關,RSWT 治療通過緩解病人的疼痛,從而減低病人焦慮的發(fā)生情況。
電流感覺閾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 CPT)可反映出局部皮下神經纖維的感覺過敏(異常低 CPT 閾值) 以及感覺減退(異常高 CPT 閾值)[7]。根據(jù)PHN 疼痛不同分為[8]:①傷害性感受器興奮型:亦稱激惹型,由外周傷害性感受器過度興奮所致,痛覺超敏,輕微觸摸即可產生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而去神經支配現(xiàn)象不明顯;②去神經支配型:亦稱麻痹型,以去神經支配現(xiàn)象占主導地位,明顯的淺感覺減退或喪失,而痛覺超敏現(xiàn)象不明顯;②中樞整合痛型:亦稱混合型,兼有激惹型和麻痹型特征;④無激惹或麻痹型:亦稱無激惹型,無明顯的淺感覺變化或異常痛覺變化,但患區(qū)疼痛明顯。本研究顯示:RSWT 治療7 天、14 天后,激惹型、混合型組病人VAS 評分與麻痹型、無激惹型比較明顯降低,激惹型與混合型病人比較,麻痹型與無激惹型病人比較,VAS 評分無明顯變化,因此得出,RSWT 可明顯改善激惹型和混合型PHN 病人痛區(qū)的疼痛,14 天的止痛效果更優(yōu)于7 天的效果。
有研究得出[10],RSWT 處理后的周圍神經含有較多的髓鞘軸突,而正常神經則顯示較少的再生軸突,充滿退化的髓鞘和反應細胞,因此RSWT 對有髓鞘運動軸突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另一方面RSWT可通過干擾SPhk1 的形成,減少TNF-α 的分泌,抑制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減輕內皮功能障礙,抑制外周敏化[9]。應用RSWT 后不能明顯使麻痹型和無激惹型的痛覺減退。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是[11]:去神經支配后,剩余的小尺寸感覺神經纖維中的CGRP 數(shù)量增加,出現(xiàn)在大尺寸感覺神經纖維中,導致痛覺過敏相反。在目前的研究中,雖然皮膚中的感覺神經纖維減少,但可能沒有觀察到痛覺減退,因為剩余的神經纖維改變了表型,導致痛覺過敏相反。我們觀察到RSWT 可明顯改善PHN 病人痛區(qū)的疼痛,此種止痛作用是否是RSWT 對無髓鞘感覺神經纖維軸突也有促進生長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實驗證實,從臨床觀察上,可看出其治療效果是明確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RSWT 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細胞的呼吸功能加強,閉塞的微細血管再通,粘連的軟組織松解達到鎮(zhèn)痛。麻痹型PHN病人,臨床表現(xiàn)有明顯的淺感覺減退或喪失,此類病人初級傳入纖維廣泛變形壞死,多數(shù)病人伴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欠佳,進一步加重神經損傷,引起繼發(fā)性中樞神經元興奮升高[12],雖然RSWT 通過使痛覺感受器的頻率發(fā)生改變,改變神經支配區(qū)域組織周圍化學介質的組成,使神經沖動無法順利傳導,同時促進多種誘導因子的形成,但對于PHN 中樞敏化病人局部改善微循環(huán)或阻斷神經傳導,只能在原有基礎治療上輔助治療,但仍不能達到激惹型、混合型PHN 病人的療效。高能量的RSWT 作用于組織時可以導致局部皮膚變紅、血腫形成等不良反應,并且可產生大量的細胞生長因子[13]。
綜上所述,RSWT 作為輔助治療,在治療激惹型、混合型PHN 病人中有明顯治療作用,可在原有治療基礎上優(yōu)化,具有推薦性,但不建議單獨使用;我們觀察到RSWT 可明顯改善PHN 病人痛區(qū)的疼痛,此種止痛作用是否是RSWT 對無髓鞘感覺神經纖維軸突也有促進生長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動物實驗證實。本研究為臨床研究,每組病人相對較少,故統(tǒng)計結果存在誤差可能較大;并且本研究治療和觀察時間較短,有待進一步長期及實驗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