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斯日古楞 羅斯宇
【摘要】本文詳細梳理了內蒙古通遼市及其所轄八個旗縣市區(qū)的人口面積基本等情況,重點記述了其有建置以來政府所在地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政府所在地;變遷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在歷史長河的演變發(fā)展中,內蒙古通遼市及所屬各旗縣市區(qū)的政府所在地也演繹著其固有的歷史,作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很想讓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這個地區(qū)政府所在地的地名及變遷經過,特此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主),引領大家走進最美的科爾沁!
在科爾沁草原的腹地,有一個年輕的城市叫通遼(原哲里木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處于東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交匯處,下轄8個旗縣市區(qū)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總面積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19.43萬,其中蒙古族人口為154萬,是全國蒙古族最聚集的地方。通遼市原哲里木盟,于1999年1月撤盟市設,設立地級通遼市。
一、哲里木盟及其盟行署所在地
1636-1650年(清崇德元年至清順治七年)清政府共在哲里木盟管轄區(qū)共設4部10旗,這10個旗會盟于哲里木(當時又寫作哲里穆,今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境內),四部十旗為:科爾沁部6個旗即科爾沁左翼前旗、中旗、后旗,科爾沁右翼前旗、中旗和后旗。郭爾羅斯部的前、后郭爾羅斯2個旗。扎賚特部設扎賚特旗,在杜爾伯特部設杜爾伯特旗。
1914年,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巴林太來設通遼鎮(zhèn),1918年改為通遼縣。
1932年,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后旗、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扎賚特旗隸屬于偽興安省的興安南分省。
1934年,偽興安南分省改興安南省,歸蒙政部管轄,通遼縣、庫倫旗劃歸興安南省,郭爾羅斯前旗歸吉林省管轄,郭爾羅斯后旗歸濱江省管轄,杜爾伯特旗歸黑龍江省管轄。
1943年,興安南省改稱興安南地區(qū),隸屬于興安總省。
1945年10月,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前旗、科爾沁左翼后旗成立三旗聯合辦事處,中國共產黨遼北省委指派遼源專署接管通遼縣。12月,科爾沁左翼三旗隸屬于興安南地區(qū)。
1946年1月,通遼、開魯歸遼西省管轄。4月,撤銷興安南地區(qū),成立哲里木省,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6月,哲里木省改稱哲里木盟,由遼吉省代管,政府所在地從巴彥塔拉到通遼縣。
1947年5月,扎魯持旗劃入哲里木盟。
1947年6月,遼吉省改為遼北省,哲里木盟隸屬于遼北省。
1948年9月,奈曼旗和庫倫旗劃歸哲里木盟。此時,哲里木盟管轄通遼縣、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左翼前旗、扎魯特旗、奈曼旗、庫倫旗。
1949年3月,科爾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銷,所轄地區(qū)劃入科爾沁左翼后旗、庫侖旗、彰武縣、康平縣、法庫縣。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
1951年7月,析通遼縣城關區(qū)設通遼市,為盟政府所在地。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qū)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qū)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
1958年10月,通遼縣建制撤銷,并入通遼市。
1964年12月,通遼縣建制恢復,與原通遼市分開。
1965年10月,呼倫貝爾盟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哲里木盟。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qū)。
1980年7月,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興安盟。
1985年11月,霍林郭勒市成立。
1986年7月,通遼縣建制撤銷,并入通遼市。
1998年,哲里木盟轄通遼市、霍林郭勒市、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庫倫旗、扎魯特旗。
1999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函(1999)5號文件做出《關于同意內蒙古自治區(qū)撤銷哲里木盟設立地級通遼市的批復》精神籌備撤盟設市工作,于8月26日至28日地級通遼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通遼召開,標志著哲里木盟撤盟設市、建立市管旗縣體制的完成。8月30日,通遼市人民政府舉行掛牌儀式,10月8日撤盟設市慶祝大會在通遼市舉行。
從此,地級市管旗縣市區(qū)的管理體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qū)(原通遼市)。
二、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qū)(原通遼市)
科爾沁區(qū)位于環(huán)渤海經濟圍和內蒙古東部盟市的核心地帶,處于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qū)的交匯地帶,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譽,是通遼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總面積3160平方公里。2018年底,轄10個鎮(zhèn)(蘇木)5個國有農牧場、11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821平方公里,居住著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16個民族、近80萬草原兒女。
回顧其歷史,科爾沁區(qū)前身原通遼。1914年,成立通遼鎮(zhèn),1918年設通遼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通遼歸偽興安省南省所轄。
1951年7月,在通遼縣城關區(qū)、三合村、四合村、建國村的基礎上成立通遼市。
1965年,恢復通遼縣建制。
1984年,通遼市、縣分別將人民公社改為鄉(xiāng)鎮(zhèn)(蘇木)。
1986年7月,通遼縣并入通遼市。
1999年,隨著哲里木盟撤盟設市,縣級通遼市也隨即撤銷,新成立科爾沁區(qū),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qū)域為新設立的科爾沁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區(qū)人民政府駐霍林河大街102號,一直沒有變化。
三、霍林郭勒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街道
霍林郭勒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礦就坐落在市內,素有“塞北城”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綠色能源工業(yè)旅游城市。1976年建礦,1985年建市,總面積585平方公里。2018年,市轄1個蘇木,2個嘎查,3個村,4個街道辦事處,18社區(qū),1個軍馬場生態(tài)保護區(qū)。境域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28公里,周長113公里,總面積585平方公里。2018年,霍林郭勒市人口總數130725人。其中,漢族76467人,少數民族54258人,居住著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17個民族。
霍林郭勒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珠斯花街道辦事處建于1983年8月,是霍林郭勒市未建市前成立的街道辦事處,建置時間最早(當時是霍林河辦事處的唯一派出機構)。1985年11月9日,國務院批準成立霍林郭勒市。(旗縣級)轄區(qū)面積585平方公里,隸屬哲里木盟。市政府所在地珠斯花街道,是霍林郭勒市政治、經濟、文化娛樂、商品貿易活動中心,至今沒有變化。
四、開魯縣政府所在地:開魯鎮(zhèn)
開魯縣始建于1908年,地處西遼河沖積平原腹地,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境內有西拉木倫河、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烏力吉木仁河等5條河流。全縣區(qū)域總面積4488平方公里,2018年底,轄12個鎮(zhèn)(場)、1個街道辦事處、245個行政村(分場),總人口40萬,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5個民族。
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阿魯科爾沁旗、東扎魯特旗、西扎魯特旗共報效荒地18000頃。光緒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在三旗報效荒地塔甸子地方設立“三旗墾務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三旗王公報效荒地塔甸子地方,正式設置一縣,取其開發(fā)“三魯”地區(qū)之意,名為開魯縣,隸屬于熱河部統(tǒng)管內赤峰直隸州。
開魯縣政府所在地開魯鎮(zhèn),位于全縣中部偏南,在西遼河北岸,距西遼河7.5公里。鎮(zhèn)政府駐地在鎮(zhèn)中心大街西段北側。民國時期先為中區(qū),后并入一區(qū);偽滿時期為城區(qū),解放初為城街區(qū)。
1956年撤區(qū)劃鄉(xiāng)時,定為區(qū)級鎮(zhèn),稱開魯縣城關鎮(zhèn)。
1958年隸屬紅旗第一人民公社,1959年隸屬明仁公社,1960年,從明仁公社劃出為開魯縣城鎮(zhèn)。
1984年公社撤銷、原明仁公社的東、西、南、北四關和大部分村屯劃入城鎮(zhèn)轄境,1985年正式定名為開魯鎮(zhèn)。全鎮(zhèn)劃分13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個蔬菜大隊及18個行政村。
開魯鎮(zhèn)為歷代縣署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偽滿時期,曾先后為偽興安西分省,興安西省的省會。
2000年12月,蘇木鄉(xiāng)鎮(zhèn)撤并時將原三義井鄉(xiāng)合并到開魯鎮(zhèn)。
2004年6月,鄉(xiāng)鎮(zhèn)撤并改革中,開魯鎮(zhèn)街道黨工委設立,開魯鎮(zhèn)城區(qū)劃歸街道黨工委管轄。至今政府所在地沒有變化。
五、科左中旗政府所在地:??垫?zhèn)
科爾沁左翼中旗(簡稱科左中旗),又稱達爾罕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地處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交匯處,科爾沁草原腹地。2018年底,全旗轄22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場、街道,55個嘎查村(分場、自然村),總土地面積9573平方公里,全旗總人口52.09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39.5萬人,占總人口的73.5%,是全國縣級區(qū)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
科左中旗政府駐地??垫?zhèn),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旗境東部,四平至齊齊哈爾鐵路沿線,在哲里木盟所在地通遼東北128公里處。
保康鎮(zhèn)原名牙莫臺(即衙門臺)。1832年旗臺吉包溫德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而立屯,因包溫德家族墳塋地在此,故取名“牙莫臺”。由于該屯經常發(fā)生瘟疫,于1939年改名??低?。清代、民國時期,??担ㄑ滥_)地為溫都爾王西北界與達爾罕王屬界交界地帶,洮遼站道荒出放后??档靥幓慕缗c旗界交界處,因而有“東西保康”之稱。西??祵倏谱笾衅?,東保康屬吉林省長嶺縣。偽滿洲國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西??祵倨旒墁斖屡瑘D克東界。
清代、民國時期,巴彥塔拉為本旗溫都爾王家族統(tǒng)治中心,偽滿時期為偽東科左中旗旗公署駐地。1945年8月14日,日本人撤出后本旗治安維持會與1945年10月成立的科左中旗自治政府和科左前、中、后三旗聯合辦事處及1946年3月成立的哲里木省政府,駐地均在巴彥塔拉。1946年6月,哲里木盟和旗黨政軍機關撤出巴彥塔拉。1946年9月,哲里木盟駐地通遼市和本旗東部、南部境域受國民黨軍隊攻占和侵擾時期,舍伯吐曾成為盟、旗兩級政府的臨時駐地。1950年秋,旗人民政府再度遷駐巴彥塔拉。1956年11月15日由巴彥塔拉遷駐??担瑥拇吮?垫?zhèn)成為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8年10月,撤銷??垫?zhèn)建制,改為??等嗣窆纾?966年3月,為加強集鎮(zhèn)建設,將??垫?zhèn)區(qū)從??倒绶殖鲋卦O保康鎮(zhèn)管轄。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設蘇木鄉(xiāng)鎮(zhèn)時,將??倒鐒潥w??垫?zhèn)管理。
六、科左后旗人民政府駐地:甘旗卡鎮(zhèn)
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地處吉林、遼寧、內蒙古交界的松遼平原西部邊緣地帶,東、南、北三面均為平原環(huán)繞,西部與科爾沁沙地接壤,是科爾沁沙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部系遼河沖擊平原,其余皆是沙丘、沙地。2018年,全旗轄10個鎮(zhèn)、5個蘇木、4個國營農牧場、1個社區(qū)服務中心,總土地面積11499.64平方千米,2018年末全旗總人口40.15萬人,男女比例為104.1:100。聚居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等19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30.21萬人,漢族人口9.22萬人,滿族人口0.62萬人,回族0.06萬人,朝鮮族0.03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4%、22.96%、1.5%、0.14%和0.06%。
清朝時期設旗札薩克,(即政府)駐牧于塔日根。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沈陽發(fā)動“九一八”事變。1932年,成立偽滿洲國,日偽在科左后旗設東科后旗公署,任命旗長。初設旗長府于公司五家子。不久日本人緒方秀夫任參事官,后在吉爾嘎朗組織偽旗公署。
1945年9月,地方豪紳聯合商界代表在吉爾嘎朗組成東科后旗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成立東科后旗地方自治政府。1946年3月,改建為東科后旗民主政府。9月,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內戰(zhàn),地方形勢惡化,旗民主政府和駐軍向北部轉移。國民黨軍隊乘虛侵入,在吉爾嘎朗成立國民黨東科后旗政府。
1947年2月,內蒙古人民自衛(wèi)軍騎兵一師和二師2個團奇襲吉爾嘎朗街,國民黨東科后旗政府瓦解。6月8日,全旗獲第二次解放,恢復東科后旗政府。
1949年7月,恢復科爾沁左翼后旗名稱。
1955年8月,中共科左后旗委員會、旗人民委員會由吉爾嘎朗遷到甘旗卡鎮(zhèn)至今。
七、奈曼旗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鎮(zhèn)
奈曼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西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南與遼寧省阜新市、北票市毗鄰,東與庫倫旗接壤,西與赤峰市敖漢旗、翁牛特旗相鄰,北與開魯縣隔河相望。全境東西寬68公里,南北長140公里,總面積8137.6平方公里。全旗轄14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建制鎮(zhèn)8個,分別為:大沁他拉、八仙筒、青龍山、新鎮(zhèn)、治安、東明、沙日浩來、義隆永;蘇木4個,分別為:黃花塔拉、白音他拉、明仁、固日班花;鄉(xiāng)2個,分別為:土城子、葦蓮蘇);1個國有農場即六號國有農場、1個街道辦事處即大沁他拉街道辦事處。共355個嘎查村、9個社區(qū)居委會。2018年末全旗戶籍總人口45328人,比上年減少271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59437人,占總人口的13.3%,鄉(xiāng)村人口385891人,占總人口的86.7%;男性人口226714人,女性人口218614人,人口性別比為1.05:1。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75968人、回族110人、滿族7658人、朝鮮族136人、達斡爾族27人、鄂溫克族5人、壯族10人、截族6人、錫伯族12人、苗族人10人土家族10人、彝族15人和維吾爾族2人。
1930-1935年間,八仙筒,蒙古語“白興圖”的諧音,意為有土平房的地方,為熱河省綏東縣公署和偽滿奈曼旗公署所在地。1935年冬,偽奈曼旗公署從八仙筒遷往大沁他拉。建國后奈曼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zhèn)。
大沁他拉,蒙古語,意為“有土井的甸子”。該地為晚清及民國時期奈曼王府、偽滿時期奈曼旗公署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后為奈曼旗人民政府駐地,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46年3月至1963年2月,依次為王府區(qū)、一區(qū)、紅旗公社、大沁他拉公社轄區(qū)。1963年3月建立建制鎮(zhèn)。
八、庫倫旗政府所在地:庫倫鎮(zhèn)
庫倫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西南部、南與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二縣接壤,西、北、東與奈曼旗科左后旗相連。2018年底,全旗轄9個蘇木鄉(xiāng)鎮(zhèn)、場,1個街道辦事處,187個嘎查村、8個社區(qū),總面積4716平方公里??側丝?7771人,其中,蒙古族108351人,占60.9%;漢族63546人,占35.7%;其他民族人口5814人,占3.27%。
庫倫旗歷史悠久,有著豐厚文化底蘊。于1646年建旗,實行政教合一體制近300年。境內文化古跡眾多,尤其以寺廟著名。2006年“庫倫三大寺”(興源寺、象教寺、福緣寺)被國家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1年,庫倫旗被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qū)。庫倫旗是蒙古族民間“安代”舞的發(fā)源地,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安代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蒙藥之鄉(xiāng)”。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庫倫鎮(zhèn)。
庫倫名稱是明崇禎六年、后金天聰七年(1633年),西藏高僧阿升希日巴喇嘛傳教至此,劃定疆界為其領地,稱曼殊希利庫倫(庫倫系蒙古語,意為家園或占地領域)。
庫倫鎮(zhèn)地處庫倫旗東南部,是庫倫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通遼西南147公里處。東南、南分別與遼寧省彰武縣四堡子鄉(xiāng)、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平安地鄉(xiāng)隔厚很河為鄰,西南、西、北、東分別與先進蘇木、哈爾稿蘇木、額勒順鎮(zhèn)、三家子鎮(zhèn)相連,總土地面積61.6萬畝。
至今庫倫旗政府所在地沒有變化。
九、扎魯特旗政府所在地:魯北鎮(zhèn)
扎魯特旗地處通遼市西北部,大興安嶺南段,科爾沁草原腹地,屬于內蒙古高原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總面積16492平方公里。2018年末全旗總人口305728人,由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等13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為156641人,占全旗總人口的51.2%。轄15個蘇木鎮(zhèn),206個嘎查村,29個分場。
扎魯特旗是蒙古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的發(fā)祥地,是世界聞名的“中國烏力格爾之鄉(xiāng)”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旗內有“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遺址、距今5300-4500年南寶力皋吐文化遺存、遼代的譽州古城和阿貴洞、中國最美的山地草原、罕山原始天然次生林保護區(qū)、荷葉花濕地保護區(qū)、金界壕、金門山、吳剛山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20多處,其罕山林場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魯北鎮(zhèn)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中共扎魯特旗委員會、扎魯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通遼市西北部,扎魯特旗的東南部,東經120°44′~121°05′。海拔263.5米。距盟所在地通遼市163公里,總面積185.3平方公里。
魯北鎮(zhèn)原叫黑力干吐針茅沼,是游牧地方,當時有六戶牧民居住。1922年,高義山建立“裕豐公司”賣荒開墾起逐漸建起村落。魯北名稱即開魯北的意思。民國13年(1924年),正式設立魯北設治局,建魯北街。民國22年(1933年)偽滿洲國撤銷魯北縣治,恢復東西扎魯特兩個旗。是東扎魯特旗所在地。民國24年(康德二年1935年)東西扎魯特旗合并之后,旗公署也設在魯北街。1956年建鎮(zhèn),1958年稱紅旗人民公社,1965年恢復魯北鎮(zhèn)建制。
旗政府所在地魯北鎮(zhèn)至今沒有變化。
參考文獻:
[1]楊青峰.哲里木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2]王守國.通遼市志(1999—2008)[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3]趙海山.科爾沁左翼中旗志[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4]巴根那.科爾沁左翼后旗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5]吳志強.奈曼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6]張立峰.庫倫旗志[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7]孫國棟.開魯縣志(1998—2007年)[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8]程志峰.通遼市情——數字看通遼(2015)[Z].通遼年鑒,2016.
[9]程湜.霍林郭勒市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吳斯日古楞(1976-),女,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2019級碩士研究生,任職于內蒙古地方志辦公室,研究方向:內蒙古社會基本問題研究;羅斯宇(2001-),男,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9級學生,研究方向:動物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