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玲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不斷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家園共育已成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模式。從幼兒的出生直至長大,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角色對幼兒今后的健康成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為此對小朋友的教育不能只是依靠學校,家長也要積極參與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進而在幼兒園和家庭的相互合作下完成對幼兒的教育工作。
一、 借助信息網絡技術
在以往傳統(tǒng)的集體活動中,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形式往往都是面對面進行的,但由于時間、地點等各項因素的限制,導致家長與教師之間不能很好地完成溝通,而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使得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形式不再是傳統(tǒng)的面對面,途徑越來越多樣化。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班級微信群、電子設備等就能及時將幼兒的各項情況與家長溝通,構架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橋梁,從而進一步促進“家園共育”模式的運用,提高“家園共育”質量。
例如,為了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近幾個月來的各項情況,筆者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讓家長進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項情況。在活動開始,筆者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并通過一項簡單的互動游戲作為開場,使得整個班級的氛圍先活躍起來。隨后筆者將班級的情況向家長介紹,如班級一共有多少名幼兒,男孩和女孩分別是多少,幾名教師負責這個班級等。之后筆者借助課件,對本學期開展的活動進行詳細的介紹。最后,筆者建立微信群,讓每個家長添加,并將介紹的內容發(fā)送至群里,如果有家長想要看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可以直接在微信上與筆者聯(lián)系,以此共同建立幼兒的成長檔案。
二、積極策劃家園活動
架起家長與幼兒園的橋梁,是當前幼兒園教育的出路,但很多家庭由于生計問題,導致與幼兒園的教育不能達成共識,對幼兒今后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帶領幼兒進行實際的集體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策劃家園活動,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從而喚醒家長的參與意識,提高家園共育的質量。
比如,在實際的家園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舉辦家長會、親子游戲等,還可以定期舉辦“一日教師體驗”等交流活動,從而豐富家園共育的活動形式。就拿教師體驗活動來說,可以讓每個小朋友的家長進行自主報名,并從中選取幾名家長進入園中,來充當教師進行“一日教師”的體驗。在體驗活動的開始,教師可以將幼兒一日的活動安排表發(fā)給家長,讓家長以此作為參考,并對幼兒從入園到離園的相關活動安排有所了解。在的活動中,家長帶領小朋友認識了小麥及各種谷物,還嘗試了油餅、餡餅的制作過程。一日活動的體驗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家長將今天的體驗感受與其他家長分享,進而讓家長了解到老師的辛苦,使家長在今后能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促進幼兒成長。
三、構建家園評價體系
在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教師和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參與集體活動,并不對幼兒進行有效的評價,那么整個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就不能最大化地得到展現。因此在帶領幼兒集體活動時,教師可以構建家園評價體系,讓家長和教師都能參與到其中,并及時提出自己對家園共育活動的看法與建議,從而使家園共育的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筆者在帶領幼兒進行以“尋寶”為主題的家園共育活動時,將此次活動的方案編輯成文檔發(fā)送到家長交流群,讓家長對此次活動的策劃方案提出相應的建議。在家長觀看完策劃方案并給予修改建議后,筆者再次對活動策劃進行修改和完善。之后,筆者帶領小朋友和家長按照活動策劃上的時間表,在規(guī)定的時間集合,去參加“尋寶”活動,從而讓幼兒在活動中能享受與父母共同尋寶的樂趣?;顒咏Y束,筆者組織家長和小朋友坐在一起,對此次活動及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
在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筆者在帶領幼兒進行集體活動的過程時,通過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讓幼兒在評價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促進了幼兒今后更好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家園共育對幼兒今后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借助信息網絡技術,積極策劃家園活動及構建家園評價體系等有效途徑,使家園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方便、更快捷,進而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家園共育的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鎮(zhèn)中心幼兒園)
本文系課題《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