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
宋代時,酒局中有個特殊的工具叫“勸杯”。主人給客人敬酒,需斟滿勸杯,雙手奉上,以表尊重。在座多少客人,主人就要用同一個勸杯敬多少次酒??腿藗兌加猛粋€酒杯喝酒,當中也不及時清洗,實在不衛(wèi)生,但人們約定俗成,一直就這么執(zhí)行,即便皇家御宴也是如此。不過,后來有膽大之人對此提出了異議。
話說有一次,宋孝宗請包括宰相王淮在內的一眾官員喝酒,太監(jiān)代皇帝用勸杯依次敬酒,敬到大臣吳琚,他卻要命也不肯喝。孝宗不解,問其緣故。吳琚答,剛才王淮宰相喝酒時,鼻涕流到了杯中。孝宗聽罷大笑,從此立下規(guī)矩,用勸杯敬酒必須及時刷杯。
對孝宗來說,這不過是一段笑話,但對于朝臣們來說可不是小事,吳琚一個低品級官員,當眾讓位高權重的宰相出丑,是不是不想混了?宴席按照品級排座位,吳琚是距離王淮最遠的人,他都看清楚了宰相的鼻涕流到杯中,其他人估計也都看到了,為什么他們都不說,而是強忍著惡心一飲而盡,只有吳琚直言不諱,大膽向皇帝“揭發(fā)”?因為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皇太后的親侄子,宋孝宗的發(fā)小兄弟。要沒這層關系,你敢說宰相不講衛(wèi)生,小心點你的烏紗吧。由此可見,封建時代的朝堂之上、官場之中可沒有小事。
用勸杯敬酒,從衛(wèi)生與健康角度講,可以說是一種陋俗。但當時的人們就是因為各種原因,不敢、不愿做這個“出頭鳥”,所以大家只好強忍著惡心,遵循陋俗。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是否也能看到勸杯的某種影子呢?
摘自《今晚報》202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