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之
摘 要:在西學東漸與學制改革的影響下,19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最新國文教科書》,科普文章正式地大規(guī)模進入了我國的國文教科書。通過對《最新國文初小教科書》科普文的考察,可以發(fā)現從內容上看,其多從兒童現實生活出發(fā)進行科學普及,重視健康衛(wèi)生及“實用”科學知識;而從表述形式上,則呈現三種帶有道德倫理教化色彩的敘事模式。在這些科普文中,蘊含著當時的教科書編寫者普及科學教育、救亡中國、培育新人的良苦用心。
關鍵詞:教科書 科普文 內容 敘事
“科普”即“科學技術的傳播與普及,是實現科技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盵1]而科普文是“科普”實現的途徑之一,其有利于向大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理解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社會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窮則思變,隨著現代印刷業(yè)的興起以及壬戌—癸卯學制的建立,中國知識分子開啟了大規(guī)模自編教科書的歷程,以推動教育變革。在清末民初的國文教科書中,多篇課文有著強烈的現代科學啟蒙色彩,本文以《最新國文初小教科書》為例,詳細分析其中科普文的內容及其表述方式,并且試析科普文背后所蘊含的當時知識分子的教育苦心。
一、《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的內容分析
《最新國文教科書》全套共十冊,每冊六十篇,供初等小學堂五年使用。根據筆者統(tǒng)計,《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的科普類文章共計221篇。除去第一冊的識字篇,科普類文章數量占成文的課文數量41.5%。而在這些科普文章中,科技與社會類達到80篇,占科普文總數的36.2%;其次為生活格致類,共58篇,占比為26.24%,此外,還有科學與自然(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科)類37篇,衛(wèi)生健康類31篇,反對迷信類16篇。
從內容上看,《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的科普文首先呈現出貼近兒童生活的特點?!翱茖W”在《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非高深莫測,遙不可及,而是從最貼近兒童的日常生活入手,將識字與科學概念相聯系,以“格致”的方式對生活中經常遇見、使用的某種物品或現象進行學名性質地說明與介紹。從第二冊開始,教科書的編些者以簡潔明晰的語言介紹日常生活事物或現象,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植物中的竹、松、荷、楊柳,農作物麥、麻,昆蟲動物中的鼠、貓、狗、蝴蝶、螢、等,日常用品如飲用、衣、帽、燈、墨、紙,筆等。同時,《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也注意對一些自然現象如雨、冰雹、雷電等進行原理性的闡釋,傳達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方法與思想。這些科普文短小精悍,簡單易懂,但文字不失優(yōu)美與韻味,充分地走進了兒童的日常生活傳達了一種“科學就在你我身邊”、“人人可為”的理念,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并且接受、學習、探究科學知識。
第二,《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的科普文重視兒童的身體健康,注重普及生理衛(wèi)生知識,鼓勵兒童養(yǎng)成愛整潔、勤運動的好習慣。面對近代中國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梁啟超曾指出,“今之前識之士,憂天下者則有三大事: 曰保國,曰保種,曰保教。國嗚呼保? 必使其國強,而后能保也; 種嗚呼保? 必使其種進,而后能保也”。[2]在當時,重視女性和兒童的身體健康與培育成為知識分子的共識,如《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的《衛(wèi)生》一文中就介紹了居室潔凈與身體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妒彻稀分幸浴皸顑骸睘榉疵娼滩模虒和嬍骋?jié)制,不要貪食,否則會腹痛。另有介紹運動的文章如《體操歌》、《競走》、《擊球》等?!蹲钚鲁跣慕炭茣穼残l(wèi)生領域也有涉及,有《傳染病》、《種痘》兩個主題,四篇課文。在這些看似瑣碎、重復甚至啰嗦的衛(wèi)生類文本中,可以看到編者對兒童無微不至的呵護,對他們身心健康的關切,同時也蘊含著普及科學的衛(wèi)生健康知識,強壯國民的美好愿望。
第三、《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的科普文帶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強調科學技術的社會應用以及科技水評與國家綜合實力的緊密聯系。在《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內容類別的安排上,與科技、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科普文內容是占比分量最重的部分,涵蓋工業(yè)、商業(yè)、軍事、經濟、人文地理等內容。第六冊中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課為例,第十九、二十課主要介紹的是汽機的原理和發(fā)明過程。而在第六冊第二十二課《舟車》中,編者則介紹了“汽車”、“汽船”這樣的新型交通工具。在這篇課文中,編者將汽車、汽船與普通舟車進行了比較,指明“其運行之迅速,較之尋常舟車,殆數十倍而未已矣”。[3]在后文中,編者不僅有意以將古代的交通與“今日”的情況形成對比,且將交通工具的演變放入百年之變的宏觀視野中,而從馭車的“人力”、“汽力”的對比和歷時演變中,實際上也啟發(fā)了對社會經濟驅動力的思考,意在激發(fā)兒童對社會變遷、世界格局的了解和觀察意識。此外,《最新國文教科書》反映出當時的人已經有了一定的工業(yè)體系認識。在第七冊的《制糕》中,以對話的形式側面介紹了從米制成米糕中間所需要的是整個工業(yè)體系的支撐。對工業(yè)發(fā)展的追求實際上還隱含著對軍事實力強盛的渴望,因而對普通機械知識有所涉及之外,還很注重向學生普及現代軍工知識,如槍炮、戰(zhàn)艦等現代軍事武器??偟膩碚f,在這些科普文章中,科學的重要性更多地體現于實用的科學技術及其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上,并且與民族的危亡息息相關,帶有較強的功利色彩,從中也能看出,清末時期知識分子試圖借國文教育帶動并增強科技教育,從而促進國家完成工業(yè)化變革。
二、《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中的三種敘事模式
筆者在上文中探討了《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在內容方面的特點,而若進一步深入地挖掘這些課文,還能發(fā)現其背后所呈現出的敘事模式特征。在《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往往是通過對話體的形式展開的,而這些對話體課文又大多體現出三種教育敘事模式。
1.“危險——告誡”模式
模式一即文中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蒙昧遭遇危險或現實難題,這時,他的母親、父親或者老師就會及時地以科學知識或理念訓導、告誡他。可以稱之為“危險—告誡”模式。這類故事主題主要與兒童日常的生活認知和習慣有關,而其長輩往往作為訓誡者的身份出現。典型者如《食瓜》,講的是兒童因為貪吃西瓜而腹痛,母親訓導他不要貪食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同樣是通過對話展開。
《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二冊 第十四課 食瓜
楊兒自學堂歸,天熱,行甚急,汗流口渴,見案上有西瓜,剖食過半。有頃,胸滿腹痛。母問之,知其故,告之曰:“兒食瓜過多,所以病也,后當戒之?!?/p>
此種課文在《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的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話語,即兒童若不能習得一些基本的生活科學道理,就會導致災禍的發(fā)生,而此時他們的父母不僅作為告誡者,還作為“拯救者”出現。在這些科普文中,長輩對子女的“戒”與科學道理相伴相生,而其中的科學則指向了兒童身體的安全、健康,暗含著對于兒童身體行為的規(guī)訓。
2.“好奇/害怕——點撥”模式
另一種常見的教育敘事模式是“好奇/害怕——點撥”模式,此種模式經常發(fā)生于母子、父子、姐弟、姐妹或者師生之間。情節(jié)也很簡單,大致經過就是兒童遇到某種生活現象,引起了他的異于尋常的情緒,或是害怕,或是好奇,經過長輩的點撥,最終悟出了某種科學道理。如《人影》、《鏡》等都是此種教育敘事模式的典型例子。
最新國文教科書 第三冊 第六課 《人影》
明月在天,兒行廊下。似有一人隨其后,不敢回顧,急入告姊。姊曰:“此汝身之影也,汝立燈前,行日下,皆有影,何忘之耶”兒乃悟。
最新教科書 第四冊 第五十二課 《鏡》
堂上置巨鏡,兒走視之。兒見鏡中有一人,向之笑,彼亦笑,招以手,彼亦招以手,出鏡后,則不復見。惑之,走告以母。母曰:“鏡中之人,即汝影也。人不能自見其面,故宜鏡照之?!眱涸唬骸扮R為何物所成?”母曰:“取水銀和錫,傅玻璃,即成鏡矣?!?/p>
這兩篇課文主題都是“影”,一為人影,一為鏡影。但從課文的排布來看,第一篇《人影》放在第三冊,《鏡》放在第四冊,兒童見到“影”展露的情緒從“大懼”變?yōu)椤盎蟆保梢娖鋸囊环N蒙昧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主動求知的狀態(tài)。那么這樣的狀態(tài)是如何達成的呢? “此汝身之影,豈忘之耶”可以看出兩篇課文的聯系,《影》中“母親”的反問形成一種敘事策略,在文本故事之外因而兩篇課文又在這個層面上產生互文性,且暗含著一種對自然現象的“祛魅”。相較于“危險——訓誡”模式,“害怕/好奇——點撥”模式的故事主題與科學知識更為緊密相關,更能呈現科學啟蒙的路徑。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發(fā)現,這些科普文章所論述的科學知識是由上至下傳播的,即父母、老師、姐姐等擁有更多知識、且地位中相對更高的人擔當著“科學啟蒙者”角色。在這些課文中,“科學”并非是自在,也非兒童自己探究出來的,而是經過“長輩”敘述與闡釋的產物。
3.“疾病——勸導”模式
除了以上兩種科普故事的敘事模式,還有一種通過同學、師生間的互動、勸導的衛(wèi)生科學知識傳播。這樣的敘事模式一般存在于衛(wèi)生與健康主題的課文中,呈現出“疾病——勸導”模式。
《最新國文教科書》 第二冊 第二十九課 潔凈
黃生與陸生同學。黃生性洗潔,每日必沐浴,常整理衣服,拂拭幾案,書房臥室,潔凈無塵。陸生不然,黃生告知曰:“污穢不去則生病,不可不戒也”。
在這樣的小故事中,由一位擁有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同學向另一位同學勸導,促使其改正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在許多同類文章中,疾病是隱匿的主角,衛(wèi)生的作用并非為美觀,而主要是出于對疾病的擔憂。同時,通過“戒”這樣帶有規(guī)訓色彩的話語,此類科普文還暗含著將衛(wèi)生習慣與道德教育充分而巧妙地結合的意味。
通過對《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的敘事模式的探討,可以發(fā)現,在此類文章盡管意在普及西方科學知識,卻借用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傳統(tǒng)蒙學中,人倫道德的教育與學習是其最重要的內容,而這些教育內容往往也在兒童與母、父、師的相處中展開。如《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钡鹊榷际堑湫偷睦?。在這些科普文中,母親或父親也同樣擔當著家庭教化者的角色,而教師也是博學英明的長者。兒童的科普教育是從“長輩”向孩子傳授中實現的,呈現自上而下的教育路徑而即使是同輩間的勸誡,也多有道德意味。
結語
20世紀初的中國風雨飄搖,一知識分子在“中體西用”、“強國保種”等救亡思想的引領下編寫了《最新國文教科書》。從科普文的內容選擇上,《最新國文教科書》將科學與救亡話語緊密聯系了起來,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試圖將科學知識、方法與思想納入到兒童的識字讀書課程中去,并且重視對于兒童衛(wèi)生知識的普及。其在內容上較多呈現“科技與社會”內容,注重科學的實用性,有較為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指向“中體西用”。
而通過對《最新國文教科書》中科普文的敘事模式的考察,可以發(fā)現,知識分子試圖通過以中國傳統(tǒng)教化結構來內化外來的科學知識。多呈現長輩對晚輩的訓誡與點撥,對于兒童而言,他們是訓誡者、拯救者,同時還是啟蒙者。同時,也應當看到,即使是生生互動的勸導模式,科學知識也與道德規(guī)訓相結合。而正是在這樣的敘事模式中,另一種“科學化”兒童的想象圖景正被描繪著,其身體、行為與思想被放置于現代西方科學的視角中被重新審視,但科學啟蒙的路徑卻借用了中國傳統(tǒng)教化模式。
在清末民初時期,小學國文教科書最初作為具有“蒙訓”性質的教材,在使兒童能夠讀書識字的同時,也肩負知識分子向大眾乃至普及“科學”知識與觀念的使命。知識分子試圖以母語文字向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展現另一個“科學”的世界。這些科普文展現了這些編寫者本身對于科學知識、方法和思維的再思考,以及面對東西方知識結構沖突時的取舍和融合痕跡。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教科書編寫者的教育苦心,他們以科普文啟蒙兒童,希望國人學習母語的語言文字時,潛移默化地形成科學認知思維,從而最終達到開啟民智、培育新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善衍.關于科普社會屬性的一些思考——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C].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中國科普研究所,2008:13-16.
[2]何光宇評注.梁啟超變法通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93.
[3]蔣維喬,莊俞.最新國文教科書[M].哈爾濱:哈爾冰出版社,20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