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高校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逆向發(fā)展、高校體育教學忽視其根本的功能、教育現代化對體育教學評價提出更高要求等方面分析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轉變體育教學理念、探究新型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活動、構建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構想。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體育 ?教學改革 ?構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4C-0010-03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特別強調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息息相關,要求把學校體育工作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去。這既是新時代高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也為高校體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想實現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既要立足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又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找出制約改革的因素,通過改善教學模式、采用先進教學手段以及加大體育教學基礎設施投入的方式,全面實現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高校體育教學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改革發(fā)展步伐,進一步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其終身體育觀念形成、磨煉其人格品質已然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
(一)高校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逆向發(fā)展
新思想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產物,而當今的大學生是新思想的弄潮兒,他們更多地表現為多樣化、個性化,具體到對體育課程的訴求上,不再是簡單的跑步、打球、跳舞等技能學習,他們的追求向以身體健康為基礎的多元化、個性化、科學化的體育文化價值轉變,這不斷驅使著高校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逆向改革發(fā)展。學生對體育文化價值的日益需求和高校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然成為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的又一主要矛盾。當代大學生對體育文化價值的訴求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滯后之間所產生的不匹配現象,已然成為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表征,設定新時代背景下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和社會和諧發(fā)展要求的體育課程目標,便成了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體育教學被賦予太多功能卻忽視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學者在2016年《全國大學生體育課程建設經驗交流研討會報告》中提出,大多數學生是帶著“三無”狀態(tài)(無運動技能、無健康常識、無鍛煉習慣)進入大學校園的,這種狀態(tài)對于大學體育來說可謂是一種先天不足,同時給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挑戰(zhàn)。在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降低、運動技能缺乏、運動常識匱乏、運動習慣未樹立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學被賦予了健全學生心理素質、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道德觀念情操和社會適應能力等諸多功能,而忽略了其根本的功能即提高體育素質,這種體育教學指導方向與其本質屬性的偏離,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當代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持續(xù)下滑。
誠然,高校體育具有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諸多功能,但是如果超負荷地想通過體育來完成現代健康的重要使命,顯然是不現實的。對身體本體的教育屬于體育教學的本質屬性,而對于心理、道德、審美、社會適應等諸方面的培養(yǎng)則屬于體育的價值外溢,它不是口號式的,也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必須通過身體鍛煉并達到一定負荷量,或是在特定的比賽情景、活動情景的親身體驗后才能得以逐步實現的。所以,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首先要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更好地讓學生以體育鍛煉為載體來實現高校體育被賦予的眾多使命。
(三)教育現代化對體育教學評價提出更高要求
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學生“回歸常識”。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集體的發(fā)展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用集體教學評價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共同、全面進步。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涌現使得“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成為現實,這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體育課程不再簡單地等同于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也應隨之由單一的課堂評價轉變?yōu)檎n內評價加課外評價。但當前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依然采取身體素質加專項運動能力為主的評價,難以全面促進學生“學”的改革以及教師“教”的改革。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構想
(一)轉變體育教學理念
新時代背景下,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采用。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接受新的教育觀、教學觀。新時代、新媒體、信息化等一系列新背景的到來給高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與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化發(fā)展程度,適應當下大學生運動健身的發(fā)展態(tài)勢,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取向。為了更有效地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適應性發(fā)展,實現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就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與基本保障。
1.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高校體育教學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應以構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體系為總體目標,樹立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進一步加快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發(fā)展,并致力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塑造,切實實現學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當前智能手機、網游等新興產物使得高校學生一步步淪為“低頭族”,運動的惰性也一步步養(yǎng)成,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從觀念、理念入手,從意識上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課堂中融入“健商”理念。
2.貫徹執(zhí)行“終身體育”教學理念?!敖K身體育”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下應運而生的創(chuàng)新型體育教育理念,它符合高校體育教學為社會服務的時代要求,也為學生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不再僅僅是讓學生完成大學四年的體育鍛煉任務,更是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一至兩項體育運動技巧,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畢業(yè)步入社會后可以以此作為運動手段進行長期的體育鍛煉,從而使身體素質形成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施中應堅持“終身體育”理念,促使學生完善對體育鍛煉價值的理解與認知,養(yǎng)成自主鍛煉的習慣,提高自身的體育素質,為實現自我全面、協調、健康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探究新型教學模式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技術的發(fā)展,以慕課、微課等為代表的線上開放性課程及信息化學習平臺迅速興起,加快了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迫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當前高校體育傳統的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然無法勝任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體育發(fā)展需求。因此,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教學范式,尋求新型體育教學模式,運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斷完善高校體育教學已然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1.實施高校體育信息化建設,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高校體育教學的信息化建設,是當代信息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整合,它是解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建構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過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普及,我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推動信息化的體育教學改革。
高校體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建構的開放式體育教學網絡實現的,體育信息化教學使教師脫離了課上示范講授、學生模仿練習的傳統授課方式,在知識的傳授和學習中,教師不再僅僅局限于短短的90分鐘課堂,而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各種文本、聲音、圖形、動畫、視頻圖像、數據和其他信息傳遞中進行的一種課上“娛樂性教學”。而課下,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搭建的體育教學平臺的互動模塊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進行指導與監(jiān)督,學生在遇到鍛煉問題時可以及時向教師請教或在網絡教育平臺獲得及時幫助。信息化技術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實時保持溝通暢通,進而使體育課堂獲得極大的延伸,從而實現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
2.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健商”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新時代背景下,提高“健商”可謂實現“終身體育”途徑的高度概括。高校要擺脫傳統以運動技術掌握為主要目標的工具式體育教學,從教學的整體思路和課堂實踐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健商”。高校體育要想提高學生的“健商”,就要讓學生從自覺關注自身健康與未來需要開始,在體育鍛煉中領悟和理解體育運動與健康之間的深刻意蘊,產生自覺的鍛煉欲望,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目標。
可以通過以信息技術、信息環(huán)境為支撐的新型教學模式融入“健商”理念,如讓學生在翻轉課堂的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三個階段利用在線體育教學平臺學習健康知識,以健康知識為基礎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自我保健,掌握生活技能,調節(jié)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3.提倡“快樂體育”,開展體驗式教學模式。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體育教學的側重點也應有所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更傾向于競技和專業(yè)化,這種以體育競技為核心的傳授路線雖然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但是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使得體育教學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效果。體驗式教學手段則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溝通,既培養(yǎng)了交際能力,又培養(yǎng)了師生情感,讓學生輕松愉悅地獲取更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所以,在當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參與性的體驗式教學,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情況、場地環(huán)境等做好教學準備,全面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三)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活動
多元化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實踐表明,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誠然,現階段多元化的體育活動在一定范圍內能夠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水平,使學生有更高層次的發(fā)展,但是這種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出的綜合型和探究型人才還較少,缺乏規(guī)模效應。對此,高校體育教師應加快思考如何開展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將文化、社團和體育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全新的培養(yǎng)模式,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中提高體育素養(yǎng)。此外,聯合體育類社團組織學生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其體育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的戶外拓展活動,以此鞏固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擴展他們的知識結構。另外,延伸課堂的開展也是一種較好的培養(yǎng)手段。
(四)構建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優(yōu)化配置
大學城“共建共享”發(fā)展模式是促進區(qū)域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資源優(yōu)化整合配置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大學城體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發(fā)展模式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從科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看,大學城體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的創(chuàng)建,將更有利于整合相鄰高校間體育教育資源,更有利于高校體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由此,應加大國家財政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民辦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投放力度,形成多元化、多主體、全方位投入的新格局,不斷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縱向積累。同時,在促進高校不同體育教學資源積累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高校體育教學資源配置的管理與監(jiān)管機構,實現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資源配置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促進新時代區(qū)域高等體育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師資保障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是事業(yè)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要想實現體育教學改革,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轉變,就需要構建一支專業(yè)的教師隊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對學生的教育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高校應全方位提升體育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yǎng),積極構建高素質“育人型”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首先,要強化教師的自我發(fā)展意識,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新課改下的體育實踐活動,充分意識到新時代為體育教學帶來的機遇,全身心投入體育教學。其次,教學培訓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每一名教師都要適應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要求,積極參加各種專業(yè)培訓,從內涵建設中武裝自己,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同時,積極投身教研工作,注重和其他體育教師的交流,實現相互提升。最后,完善體育教師的考核機制,每學年都要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綜合考量,實行末位淘汰,不合格的教師應積極接受再教育,直到合格為止。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新媒體、信息化等的發(fā)展,高校體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這給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也帶來了無限機遇。高校要轉變教學理念,探究新型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活動,構建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全面促進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孔軍,錢婭艷.改革開放40年高等體育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社會學審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2)
[2]徐偉,等.新形勢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問題探討與發(fā)展路徑——“2016全國大學體育課 程建設經驗交流研討會”的省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5)
[3]吳瓊先.川渝地區(qū)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調查與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
[4]姜志明.新時期中國大學體育的困惑問題和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2)
[5]胡國鵬.“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雙戰(zhàn)略背景下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8(7)
[6]陳先明,袁曉芳,葉青.學校體育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大學園區(qū)體育教育資源共享研究[J].體育科技,2015(1)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互聯網+視域下廣西公共體育服務平臺構建研究”(17FTY010)
【作者簡介】翟洪軍(1985— ),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廣西外國語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