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瑛 張劍平
(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湖北武漢 430068)
《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兩首詩歌的寫作相距130年,但都對中國當(dāng)代讀者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本文擬通過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意象、主題對比分析,探尋二者愛情觀及其表達上的差異。
《致橡樹》是我國著名詩人舒婷(1952—)的成名作,該詩寫于1977年,全詩從女性的視角表達了平等相愛的愛情理想。
197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剛結(jié)束,動亂后的人民,尤其是知識青年更渴望解放自我,積極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作為其中的一員,舒婷也有了全新的思考。她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細膩而真實的抒發(fā)了自己對愛情的全新理解和向往。舒婷在與詩人蔡其驕的一次交談中,了解到男性對自己的另一半的向往和期待,從而引發(fā)她的思考:女性同樣也有對自己伴侶的向往和期待。在《致橡樹》中,她正是表達了這樣一種男女平等、獨立而又相互支持的愛情觀。身處戀愛中的男女,除了是愛人還應(yīng)是戰(zhàn)友,在生命的長河中共進退,與愛人攜手并肩,共擔(dān)風(fēng)雨。這是一種理性、平等的愛情觀,對傳統(tǒng)的愛情觀進行了反撥。
《我愿意是急流》寫于1847年,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823—1849)獻給戀人的一首詩。整首詩用“我愿意”和一系列對比強烈的意象反復(fù)表達了自己對戀人的深情。同年,在《我愿意是急流》之前詩人寫下了《愛情與自由》,但從《我愿意是急流》可以看出詩人對愛情的理解有所提高。
1847年,整個歐洲陷入經(jīng)濟危機,匈牙利也被波及,這使得農(nóng)民和工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站起來進行反封建運動。當(dāng)時只有24歲的裴多菲領(lǐng)導(dǎo)人民進行了一系列的反封建斗爭,并于3月15日簽署了實行資產(chǎn)階級改革的《十二條》政治綱領(lǐng)。這段艱難的反封建斗爭經(jīng)歷極大地改變了裴多菲的思想,對于愛情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裴多菲是在一次鄉(xiāng)村舞會上認識了尤利婭,并深深地愛上了這位美麗又可愛的女孩。但一個是屠宰場農(nóng)夫的兒子,一個是伯爵的女兒,由于兩人的社會身份地位懸殊,使得兩人的愛情在一開始時就受到了世俗強烈的反對。但裴多菲沒有放棄,他仍熱烈地追求尤利婭,為她寫下許多情詩,在詩中,他毫不遮掩地表達了自己對尤利婭誠摯而又熱烈的感情。尤利婭崇拜裴多菲,被他的才氣和堅強斗志所打動,最終,她沖破了家庭的反對與束縛,與裴多菲成為伴侶。
意象是指寓“意”之“象”,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至關(guān)重要。《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二詩均包含取自大自然卻又意蘊豐富的意象,但兩首詩對意象的運用又不盡相同。
《致橡樹》中的意象具有單方面投入的特點,如“凌霄花”依附于“橡樹”,“鳥兒”依附于“綠蔭”,以及“源泉”“險峰”“日光”“春雨”等,從側(cè)面烘托了詩人自己對獨立、平等愛情的向往,對于依附式的愛情是不贊同的。其中,“木棉”作為《致橡樹》的主要意象,有三層象征意義:英雄、愛人和珍惜幸福。詩中用“橡樹”與“木棉”這兩種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意象進行對話,這一綠一紅兩個意象比肩而立,就像愛情中的男女守望相依,描繪了獨立平等相愛的畫面。把自己比作“木棉”,愛人比作“橡樹”,兩者都是作為“樹的形象站在一起”,構(gòu)思巧妙。就像生活中的情侶、夫妻,共同攜手渡過生命中的一道道阻礙,彼此相愛又彼此獨立。只有兩個足夠成熟的靈魂才能在一起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沒有彼此的時候自己可以過得很好,有了彼此可以更好。表達詩人認為女性在愛情中的獨立性,在與男性的相處中不迷失自己,有自我的價值和尊嚴。
《我愿意是急流》中,并沒有出現(xiàn)華麗的意象,而是取自自然的事物,更加體現(xiàn)了詩人所表達感情的真摯。這些意象有積極的、美好的,也有凄涼的、蕭瑟的,如“廢墟”與“常青藤”,這兩個意象之間反差極大,一個殘敗蕭瑟,一個潮氣蓬勃,而這極大的反差則恰恰承載了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其中,“急流”作為《我愿意是急流》的主要意象,是洶涌、激烈又樸素的形象。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魚”需要水才能歡快地游走和成長,自己比作“急流”,愿意在保護愛人的同時經(jīng)歷困難和危險。第二節(jié)中詩人依舊把自己比作寂靜而凄涼的“荒林”而把愛人比作在林間嬉戲的“小鳥”,“小鳥”累了要在樹上休憩。詩人甘愿做“荒林”在守護“小鳥”的同時,經(jīng)歷風(fēng)雨的沖刷。同樣的,詩人還運用了“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陽”等意象,這些意象都圍繞一個中心,寄托了詩人對愛人毫無保留、心甘情愿地愛,和為愛人犧牲一切的強烈意愿。
詩的主題即在主題、即詩意,是詩人的寫作目的,通過詩來傳遞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和意思。
《致橡樹》強調(diào)的是在愛情中女性應(yīng)保持獨立、有自我的尊嚴,不要因為男性對自己的愛而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依附于男性。中國傳統(tǒng)女性將自己在愛情和婚姻中的位置放的極低,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十分頑固,女性對男性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依賴感。而在《致橡樹》中詩人用“木棉”和“橡樹”這兩種具有獨立性、正面向上的意象來象征愛情中的男女雙方。表達了在愛情中的雙方應(yīng)該在相對獨立的同時相互尊重與扶持的思想,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女性對愛情的理性思考。這是一種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詩人舒婷寫作這首詩的起因是在聽到蔡其驕老人說自己對女孩子的看法后,覺得這是一種大男子主義,她并不認同。而當(dāng)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剛結(jié)束之時,人們以往所堅持的信仰被顛覆,在這樣的背景下,《致橡樹》這首詩便誕生了。《致橡樹》是舒婷冷靜下來理性的思考、反思,她所倡導(dǎo)的平等獨立的愛情在當(dāng)前依舊具有教育意義?!吨孪饦洹凡粌H多次在教材和影視作品出現(xiàn),并且在各類文化活動中被當(dāng)作朗誦保留篇目,可見其長久不衰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致橡樹》發(fā)表后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詩人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神女峰》來“糾偏”,從中可以看到詩人思想的變化?!渡衽濉肥窃娙藢鹘y(tǒng)婚姻的批判,“神女”被人們強加在她身上的道德觀所捆綁,而不能再去追去世俗的而又是實實在在的幸福。詩人用一系列具有反差的意象來揭示主旨“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鼓勵女性追求自我,不要被傳統(tǒng)的觀念所束縛,女性有權(quán)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是極現(xiàn)代的女性意識。
《我愿意是急流》是從男性的視角抒發(fā)對心愛之人的熱忱、毫無保留的真心付出,愿為愛人犧牲一切,體現(xiàn)了真愛。全詩反復(fù)但又不重復(fù)地圍繞一個中心來表達:在愛情的路上,雖滿是荊棘,但自己會犧牲自己的一切來為愛人保駕護航。五個“我愿意”傾訴了作者對愛人愿意無私奉獻的愛,甘心讓自己飽受磨難來換取愛人的幸福,只要愛人能幸福那么身處泥濘的自己也會感到幸福,認為愛情比生命更為可貴。裴多菲和森德萊·尤麗婭一見鐘情,但因身份、地位懸殊受到現(xiàn)實的阻撓。當(dāng)時處于反封建革命的背景下的裴多菲寫作這首詩,激烈的革命斗爭非但沒有擊退他反而讓他的意志更為堅定。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在女作家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在1982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中被引用后,在當(dāng)時引發(fā)“裴多菲愛情詩”熱潮。
《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均可視為愛的宣言,體現(xiàn)出中西方愛情觀念差異。
《致橡樹》中所呼喚的平等、獨立的愛情值得每位女性去思考,在愛情里沒有任何一方應(yīng)甘愿依附于另一方,女性和男性在愛情中都應(yīng)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人生空間,應(yīng)有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理想并為之奮斗;女性不應(yīng)沉溺于男人寵愛中自甘墮落,不應(yīng)只做男人成功背后默默無聞的犧牲者。相愛的男女雙方應(yīng)該是獨立的、平等的,應(yīng)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附屬品和犧牲品。
需要注意的是,《致橡樹》所主張的愛情觀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愛情觀。舒婷在《致橡樹》中用“木棉”來形容自己。她想和她的愛人“像樹一樣”并肩站在一起,“分享寒潮、風(fēng)和雷、雷電、薄霧、陰霾和彩虹”。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平等人格、自我價值和尊嚴的理想愛情的向往,也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理想和不甘愿做“攀援的凌霄花”的想法。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制度,人們固有的觀念認為,女人應(yīng)三從四德,默默地為家庭付出。而《致橡樹》正是對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進行了大膽的反撥,認為女性應(yīng)有自己的價值和社會地位。
朱光潛先生在《談青年與戀愛結(jié)婚》說:“西方人重視愛情,并有‘愛情至上’的標(biāo)語。在西方人眼里,愛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沒有愛,生活將失去無限的興趣”。因為美好的愛情可以凈化心靈,所以西方人稱“宗教家庭的天堂”為“永恒的蜜月”。這種盲目的寬容,甚至是對彼此的含蓄的依戀,仍然是一種傳統(tǒng)的愛情觀念。
《我愿意是急流》中詩人愿為他的愛人犧牲一切,愛情比生命更重要這一承諾讓女性更加期待和渴望愛情。裴多菲將愛情視作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用“急流”“荒林”“廢墟”“草屋”“破旗”這一系列比較貧瘠、破敗的意象來比喻自己,表現(xiàn)出自己愿將愛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這種激烈、直接的表達愛意追其根源是由于西方人所崇尚的人文主義,認為人人平等,將愛情放在很高的地位,在愛情觀念方面更為自由。
從中西方文學(xué)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區(qū)和民族對愛情有不同的看法。無論是受宗教、傳統(tǒng)文化還是社會變革的影響,人們對愛情的看法都不盡相同。中國人更注重愛和家庭,而西方人更注重自我。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發(fā)展,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中西方均需接受愛情觀的合理成分,共享幸福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