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呼巖鸞
王立世在詩歌寫作中,敏銳地接受強大語言意識的指引,不斷地由物質(zhì)性地看待語言轉(zhuǎn)換到精神性地看待語言,區(qū)別其高下之分后,由生活的真實找到了語言的真實。他的大量優(yōu)秀詩作就是在這種語言功夫中實現(xiàn)的。對于他,現(xiàn)實世界的艱辛不在話下,語言的黃金托著他向更遠的目標飛翔。說到當代詩人,絕不能忽略王立世的語言態(tài)度和語言實踐。他的語言功夫的驚人之處,常常提醒詩人必須回到詩歌的語言本體,不是空洞的主義,而是從靈魂深處迸發(fā)出的語言在拯救詩歌的生命。
王立世往往對語言采取至簡主義,他把雕龍大技用于雕蟲,以小蟲衍生龍之大道。他依其對語言的熱愛,把語言和自己放到了對等地位,一起商榷著怎樣對付業(yè)已橫亙的人生大道,忍痛舍棄一個一個可愛的文字,最后留下最合宜的寫成小詩,片片珍珠不無委屈地陷于無形。兩行詩《偶感》,寫人生儼如近水遠山間的迷霧。三行詩《感嘆號》,寫直立者感嘆那些容易彎曲的事物。四行詩《這倒霉的梯子》:“上天堂時/有人把它撤走/下地獄時/有人又把它搬回”,把怨憤發(fā)泄到無辜的梯子上。其實寫的都是人心和世態(tài)。至簡的語言拓展出寬廣的道路,何必容納教科書上的條條真理,包容一條真理就夠人受用了。王立世回歸古代絕句和“五四”時期周作人、朱自清的小詩,寫出了廣受好評的《夾縫》,文學評論家高亞斌認為:“由于洞察了人與世界、人與整個時代之間的‘夾縫’的關(guān)系,而成為當下詩歌場域中一個獨異的存在。”諾獎得主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移情古羅馬和希臘短的格律形式和日本俳句,在詩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短小更具爆發(fā)力,優(yōu)秀詩人手中都握有一點原子彈聚變裂變的語言核能。
王立世的語言是有溫度的語言,詩歌的情感火候首先由語言控制。他信任他的語言顯示的溫度。他給詩歌插上了溫度計,以判斷語言體溫和詩歌體溫的相應(yīng)關(guān)系?!段遗c落葉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從人死如落葉歸根的民族性譬喻引申出個體生命存亡的靈肉感喟。冷峻凜冽的語言排成兩列意象冰雕,玲瓏剔透,晶瑩閃爍,而兩種感情的對峙又無比克制且容不得交融。溫度升高,詩人用溫暖的語言寫出了溫暖的詩篇《又闖過一關(guān)》,告訴寒冷的人生就是闖過一道道關(guān)口。語言送去小火暖和著人在冷雨中等待天晴。《上山下山》:“他沒說一句話/就背著太陽/上山了/在山上/他沒覺得自己有多高//他沒說一句話/又背著太陽/下山了/在山下/他沒覺得自己有多矮”。背太陽的人不言熾熱,亦不言汗流浹背,像西西弗斯般異常平靜,山上山下只管自身的存在,不論高矮,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有點超然,但心靈的體溫能感覺得到。王立世的語言體溫是自己身上的,冷暖不同于別人標語口號式的夸張放大,只能用聽取蜜蜂采摘花粉的細心去感受。他是知道語言的冷熱限度的,超過一丁點,語言就離開了詩。
生活在異化,在否定之否定的異化中脫胎換骨。表現(xiàn)異化的生活,王立世保持語言的自尊和謙恭,使用也不口水也不濫俗也不惡搞的純粹異化語言——正話反說,歪理扶正;黑色幽默的反諷佯謬,灰色抒情的挖苦揭短。生命最大的異化就是死亡,《差別》寫不同的人在冥間又相向異化,卑微的人升高了,高貴的人降尊紆貴,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zhuǎn)。作為人,活著不平等,死了也不是宗教慰藉的“偉大的平等”。王立世的語言不是柏拉圖所說的生活的摹本,卻成了比生活更高更本質(zhì)的真實?!段舶椭{》,人異化為狗,長出尾巴作為旗幟,視權(quán)勢的臉色搖動或收起。作為人矮了,作為狗永遠不敗。王立世絕不褻瀆語言,只是發(fā)揮語言客觀性的打擊力量?!段浵仭罚骸耙驗樾?看到的少/就想爬到樹枝上/看更多的風景/有人卻誤會成/野心”。人都異化成螞蟻了,有人還不放過,強迫螞蟻再異化一次。描述異化的語言這么輕盈,卻生成巨大的離心效果,把人類生活的核心從生活中拉離,雖只一星星,卻也說明了真相。社會多異化,就有多異化的詩。王立世異化詩的薪火是從朱自清1920 年的新詩《煤》傳承點燃的,其赤子之心不允許妄人說怪誕。
王立世寫了不少通靈詩歌,或稱神的寓言,對神歌吟或傾訴,詩歌本是溝通人和神的語言便道。上帝在尼采那里死了,在王立世這里活著,不是虛無縹緲的主宰,而是一個不斷被發(fā)現(xiàn)的真理。王立世的通靈詩歌澄明、清朗,略顯幽閉,但他的訴說直達神域。《上帝》,別人的上帝和他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詩人選擇泥土作為自己的上帝。《從天堂到地獄,其實并沒有多遠》,詩人又選擇詩作為上帝,被世俗的上帝從天堂扔到地獄,就在地獄侍奉繆斯?!渡彙罚骸胺鹩盟?托著善心/我把它/舉在頭頂/讓世人看清/不管它在哪/都一塵不染”。一塵不染是世界的善心,被神人共同托舉。王立世的詩歌是禪詩,用佛典的禪語和禪宗的棒喝機鋒表達禪悟佛心,因而充溢著佛域禪界的意境韻致,以及空靈語言下的沉重思慮。不過,王立世的心中靈犀更直接地通到了聞一多1922 年的詩《爛果》,人的肉體爛了卻跳出來笑瞇瞇的靈魂。好詩無時無地無物不在通靈。
王立世喜歡寫短詩,殊勝的詩藝卓立語言的曠野。他也寫出了優(yōu)秀的長詩。《老君山問道》近百行,把老子《道德經(jīng)》化成一首長詩置放山頂,一字一詞一句一階登之拜讀。語言在登攀,語速疾緩中形成不同的語境。語感中響著語言的心跳。語言在喘氣,起伏著外部的律動和心靈的節(jié)奏。語言的密度和強度更迭著形成了現(xiàn)代詩匱乏的形式感、儀式感。讀懂王立世詩歌,先要懂得朱熹的“二重說”:“曉得文義是一重,識得意思的好處是一重。”
王立世把對語言的態(tài)度,寫在《漢字》和《詞語的力量》兩首詩中。一個漢語圖騰崇拜的詩人,完全明白語言的神力。他生活在漢語中,就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生活在最深刻意義的感恩中,用語言開辟召之即來的生活。他寫《牙》一詩申明決心,保護自己語言的牙齒不被敲掉,能咬開生活的鐵核桃。就是語言的假牙對堅果也有用。詩人已跳出漢語的迷宮,棲息在漢語的叢林,隨意的花果滿懷。他詩中滿有里爾克、葉芝、帕斯的韻味,是從拼音文字逸出,得到的是我們漢語的光榮。
王立世的語言把讀者召喚到詩歌的身邊。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都不是生活的軟弱者和心理的缺陷者,造就一個優(yōu)秀詩人和一個優(yōu)秀讀者同樣困難。王立世的語言是當代公眾語言,不是詩歌圈子內(nèi)部的私密暗語。他就這樣在語言上維護了讀者的尊嚴。在受眾上,他的詩以平民化和可感可觸的人性打破了被冷落和邊緣的被動格局。
語言來源于生活并構(gòu)建為詩歌,詩歌激蕩著生活又產(chǎn)生新的語言,多元的生活是這一可逆的良性循環(huán)不斷上升的基礎(chǔ)。王立世是語言平等主義者,黃鐘不棄瓦釜雷鳴。宏語淡語雅語俗語景語情語,廟堂的弦樂和民間的骨血滋發(fā)的“肉感”口頭語,由書面下來的由網(wǎng)絡(luò)驟出的由市井蹦來的語言,推倒了詩歌發(fā)展的藩籬。王立世把一根草棍上的語言,發(fā)展成廣闊的《草族》和《草民》,他用棟梁上的語言智慧建設(shè)自己的詩歌大廈,卻是我們現(xiàn)在渴望著也想象不出它最終的模樣和規(guī)模,只是相信他詩歌的現(xiàn)在中有著他詩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