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賦講讀五篇(下)

2020-07-14 12:03江蘇許結(jié)
名作欣賞 2020年28期
關(guān)鍵詞:名山赤壁賦赤壁

江蘇 許結(jié)

蘇軾《赤壁賦》

1.天才的寫意賦

蘇軾在中國歷史上是位全才式的人物,他不僅詩、書、畫均有建樹,而且就文學(xué)一端來說,他的詩、詞、文、賦各體創(chuàng)作都成就不凡,而且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蘇軾寫有兩篇《赤壁賦》,一般稱前、后《赤壁賦》,兩篇賦是作者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982)七月和十月,兩次游覽黃州赤壁磯所作,當(dāng)時作者正經(jīng)歷“烏臺詩案”(元豐二年)不久,被貶謫在黃州團練副使任上,當(dāng)時他的人生是困頓的,但他的賦作卻是曠逸的,這也成為后世追慕蘇軾其人及文的重要原因。有關(guān)《前赤壁賦》,據(jù)歷史記載,是蘇軾在陰歷秋七月與道士楊世昌同游赤壁磯,追憶三國故事,感慨系之,而成此名篇。蘇軾在寫作的第二年,就將這篇賦寄給朋友傅堯俞,他在賦的《跋》語中透露情懷:“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睂戀x秘而不宣,其中憂患,定有難言之隱。

我們先讀幾節(jié)文字,也是賦的幾個重要層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于是飲酒樂甚……客有吹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先說明時間、地點,再轉(zhuǎn)入情景、作為(飲酒、誦詩),繼而寫“吹簫客”,引發(fā)出“悲聲”,再由“客”的問話,來追溯三國故事,逗引主與客的現(xiàn)實境遇,最后結(jié)束以“蘇子”回答“客”之話語,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通觀全賦,顯然賦“體”所重之“物”與“事”,在這里只是引發(fā)或虛擬,而其實寫,是由“情”“景”生發(fā)出的“理”與“意”。尤其是賦中有關(guān)“變”與“不變”的言說,據(jù)考證源自《莊子》與《楞嚴經(jīng)》,比如宋人林子良《林下偶談》引《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語,說蘇軾“賦祖莊子”;又如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上引述《楞嚴經(jīng)》“佛告波斯匿王言:‘汝今自傷發(fā)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鹧裕骸昝骐m皺,而此見精性未嘗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生滅,不變者元無生滅。’”一段話,認為蘇賦“用《楞嚴經(jīng)》意”。所以從這篇賦的寫作內(nèi)容來看,說是寫景賦,寫情賦,寫意賦,都可以,或者說,蘇賦是通過景與情來喻“理”取“意”,寄托人生。

例如寫景,作者以時間為順序,由清風(fēng)與水波過渡到明月與山巒,再過渡到水天之際,視角由下往上,由近而遠,歷歷如繪。又如寫情,從兩方面展開:一寫幽傷之情,如賦中由“客有吹簫者”引起,依聲畫形,以“嗚嗚然”的簫聲,勾畫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孤舟之嫠婦”。一寫曠達之情,如賦中寫三國英豪,當(dāng)年功勛,已消逝于歷史的煙云之中,反轉(zhuǎn)寫自己與客“漁樵于江渚”,“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扁舟,舉匏樽相屬,雖以“哀吾生之須臾”“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以襯托,然其寬闊的胸懷,已與“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自然景象融為一體。再說寫意,賦中相對突出“主”與“客”的對話,也就是“客曰”和“蘇子曰”的兩段文字?!翱汀币匀龂⑿廴绮懿佟捌魄G州,下江陵”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氣象,對應(yīng)“困于周郎”的赤壁之?dāng)?,感嘆吾生須臾,長江無窮,是人生短暫,而宇宙永恒,乃至歷史無情的惆悵。“蘇子”則以“水”和“月”的比喻、以“變”與“不變”的自然喻示人生的哲理,得出“吾與子之所共適”的短暫享受和“物吾與也”類的永恒思考。而作者通過這樣的自然意趣,告誡人們不要一味沉溺于感傷與悲哀,而是要用自然或宇宙的眼光,加以思索,得到超脫。這也賦予了這篇賦作超妙的哲學(xué)意趣、自由曠達的情懷和耐人尋味的義理。

2.物象與意趣

作者在賦中為了尚意造境,采用了借物傳意的手法,所以融織大量物象于書寫過程中,構(gòu)成了特有的語象系統(tǒng)。我們閱讀《赤壁賦》中的物象,極為豐富,舉其要者,有蘇子、客、舟、赤壁、清風(fēng)、水波、酒、月、東山、斗牛、白露、水光、一葦、桂棹、蘭槳、洞簫、烏鵲、曹孟德、夏口、武昌、周郎、荊州、江陵、舳艫、旌旗、江渚、扁舟、匏樽、盞、肴核、杯盤等。這又可引申出動作語象,如泛舟、釃酒等;引申出時間語象,如壬戌、七月等;引申出聲音語象,如歌、吹洞簫等;引申出象征語象,如幽壑潛蛟、羽化登仙等。

在作者繼寫《后赤壁賦》時,也采用了這種方法,雖然后賦寫得較前賦更加空靈,但物象亦甚繁多,例如雪堂、臨皋、二客、黃泥之坂、霜露、木葉、人影、明月、赤壁、江流、斷岸、巉巖、草木、山谷、舟、孤鶴、道士、羽衣等,同樣也可引申出動作語象,如步、歸、行歌等;引申出時間語象,如是歲、十月、良夜等;引申出聲音語象,如長嘯、山鳴谷應(yīng)等;引申出象征語象,如棲鶻之危巢、馮夷之幽宮等。與前賦記述作者與道士楊世昌游赤壁不同,《后赤壁賦》記述與兩友(一是楊世昌)同游,且轉(zhuǎn)寫實游為寫夢境,我們讀幾段文字: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枘藬z衣而上……二客不能從焉?!枰嗲娜欢?,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

在賦中,作者寫時、地、景、情,尤其是“攜酒”與“觀月”,同樣也以情、景來明“理”述“意”,這些寫法幾乎和前賦相同,但兩篇賦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后賦結(jié)束時托一“夢境”,顯得更為空靈?!冻啾谫x》按題材說,屬于紀游賦的創(chuàng)作,但作者卻寫得如此惝恍迷離,確實與前人同類賦作不盡相同。所以宋人唐子西《語錄》說,歷代的賦作,只有“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杜甫《謁文公上方》說“詩有似偈處,為坡公佛門文字之祖”,所取的也是如“大珠脫翳”“白日當(dāng)空”類的超越“世諦”而入“空諦”的意思。

3.“赤壁”的圖畫書寫

在辭賦創(chuàng)作史上,蘇軾的《赤壁賦》和曹植的《洛神賦》特別受到歷代畫師的關(guān)注,其“賦圖”的繪制極多,這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藝術(shù)現(xiàn)象。曹植的賦因為顧愷之《洛神賦圖》而增大了知名度,后續(xù)繪作極多,成為繪畫史關(guān)注的重點,而蘇軾的賦在寫好不久,就有了同是北宋人的喬仲常畫的《后赤壁賦圖》,后續(xù)的繪作數(shù)量遠勝過《洛神賦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北宋到晚清的現(xiàn)存相關(guān)“赤壁圖”,約有120 余幅,而后世擬效的文字作品(賦作)數(shù)量之多,也是其他作品罕與比較的。于是綜觀圍繞蘇軾前、后《赤壁賦》的圖像繪制與語象擬效,其中內(nèi)涵的寫意賦與文人畫的創(chuàng)造,不僅是中國繪畫史的一個聚焦點,也是辭賦創(chuàng)作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歷代畫師在“赤壁圖”的畫面構(gòu)設(shè)與意象聚焦,增添對蘇軾賦作本身的審美認識。歷代“赤壁賦圖”,較著名的如傳說北宋喬仲常的《后赤壁賦圖》(或認為明人作),南宋李嵩的《赤壁賦圖》和馬和之的《后赤壁賦圖》,金朝武元直的《赤壁圖》,元朝趙孟頫的前后《赤壁賦圖》,明朝文徵明、董其昌的《赤壁圖卷及楷書》、文嘉的《赤壁圖并書賦》,清朝任頤的《赤壁賦詩意圖》等,圖畫多對應(yīng)賦作語象,以擇取具體物象而呈示全幅意境。比較諸圖,大同小異,如《前赤壁賦圖》以“舟”“人”為中心,山、水、樹為背景,于畫幅上端繪月輪,上云影紋,下水波紋;或突出峭壁、急流,以壯其勢;所不同者在舟中人或有不同,如武元直的《赤壁圖卷》僅四人,而明人仇英的《赤壁圖》則繪有五人,包括艄公一人、童子一人、主客三人?!逗蟪啾谫x圖》與前圖相同處在“月”“舟”“人”等物象,如“喬圖”所繪月光下的赤壁磯,舟、人飲酒之狀可見;又如“馬圖”,“舟”占中心畫面,計六人,分別是主客三人、艄公一人,船頭二人(或為童子)。后圖與前圖不同的地方,在于畫幅上突出“雪堂”(庭院)、“孤鶴”(飛鳳),以及“入夢”情境的圖案化(人伏雪堂入夢狀),這也是依據(jù)賦文描述所繪制。就《后赤壁賦圖》而言,也有繁簡不一,如“喬圖”幾乎是全面摹寫賦文所寫,只是將故事的時序變?yōu)檫B環(huán)式的空間展示。如該圖從左到右分成幾節(jié)畫面:先是水邊五人(主客、童仆、船夫),次則橋、水、石、柳諸景,復(fù)則庭院、主、婦、童子及馬廄;又山石與水流,岸石上坐客三人,旁立一僮仆,水邊攝衣而上者一人(為主人);又轉(zhuǎn)一畫,即赤壁磯邊行舟,計五人,遙觀飛鳳(孤鶴)天來;又雪堂景象,三人居內(nèi),摹寫入夢狀;門外獨立一人,對應(yīng)孤鶴,具象征意義。從簡者如元人吳鎮(zhèn)的《后赤壁圖》,豎幅,赤壁磯巨石占半幅,下繪舟、人諸景,巉巖壁立,給人以突兀而聳目的感受。又如清人錢杜的《后赤壁賦圖》,畫圖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有船泊岸,一人獨立石上,水上飛鶴突顯,簡筆勾畫,僅用少數(shù)幾個物態(tài)表現(xiàn)賦的意旨。

對照賦文與賦圖,意象的聚焦都是通過物象的描繪或呈示來實現(xiàn)的。但品讀賦文中大量的物象,畫家取之于圖幅又有著自己的呈現(xiàn)方式,例如擇取法,就是選擇重點物象繪于畫幅,例如《前赤壁賦圖》中的“月”“舟”“人”“酒”與“石壁”“樹木”,是以幾個典型的物態(tài)展示全幅畫的動態(tài),也就是以“應(yīng)物象形”的方式聚焦意象而構(gòu)設(shè)畫面。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重點突出,形成視覺的沖擊力,然無法展示的則是賦文中物象因時序變遷的流動性。例如賦中的“舉酒屬客”“飲酒樂甚”“舉匏樽以相屬”到“相與枕藉乎舟中”,都離不開“酒”的物象,但其卻經(jīng)歷了由“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初游,到漸有“遺世獨立”之感受而伴以舷“歌”的情境,再到對曹孟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歷史回顧,以致最終用“水與月”之喻達至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這些賦文描寫的“酒”的變化,在諸圖中只能通過人物的形態(tài)做定格式的表達,很難看到故事的演變與情感的起伏。因此,我們讀賦文,與看賦圖,對理解蘇賦的意境,是相得益彰的。

4.影響與魅力

“赤壁”的擬效,不僅在賦圖書寫,還有很多圍繞《赤壁賦》的文字摹寫。這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后人寫賦摹仿蘇賦,例如金人趙秉文的《游懸泉賦》,賦題似與“赤壁”無關(guān),然觀其開篇謂“庚午之歲,九月既望,趙子與客游承天之廢關(guān),置酒乎妒女之側(cè)”,繼后描寫的“千山蒼蒼,素月如拭”“既而嘆曰”“少焉”“二客”等語象,摹仿甚至套用蘇軾《前赤壁賦》詞語、情境,歷歷在目,至于賦末的“趙子曰”所述,完全是摹寫《赤壁賦》中“蘇子曰”而成,以“水”與“月”之喻變換成“見”與“聞”之理而已。二是用賦體題寫《赤壁賦圖》,例如清人沈治泰的律體《赤壁圖賦》,以“得意江山在眼中”為韻,其中“赤壁”景觀、蘇賦情境、圖寫物象、讀圖韻致,以及賦者的人生感慨,盡顯多層次的閱讀趣味。這類賦中有自然之“赤壁”、歷史之“赤壁”、蘇賦之“赤壁”、賦圖之“赤壁”與讀圖賦中的“赤壁”的多重組合,這也許正是以“赤壁”為母題的賦與圖重復(fù)擬效所溢射出的藝術(shù)魅力。

許結(jié)《棲霞山賦》

1.第一金陵明秀山

棲霞山是南京地區(qū)的名山,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游棲霞山》詩所說“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所以被稱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又因為這座山存載著古代金陵的文化記憶,又有人說“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這座山歷代題詠極多,唯獨罕有賦作,該篇作品以“賦”體敷陳棲霞山、棲霞寺的悠久歷史,著重于“氣象”與“神韻”的描寫,取事用典,含蓄明洽,一字一句,精練整飭,尤以“有情之筆”茹英吐華,成此名山賦章。

全賦以四大段文字構(gòu)篇,首段寫天象、地輿,點明山所在虎踞龍蟠之地、人文薈萃之都。第二段寫歷史盛事,包括帝王之跡、名士之游、高僧之居、文人之詠,引出唐高宗的《明征君碑》、千佛巖的大勢至菩薩、舍利塔的“棲霞三寶”。第三段著重寫棲霞寺,歷述高僧大德,并闡明其“三論宗”祖庭的意義與價值。第四段寫棲霞名勝,以東峰龍起、西峰虎踞、中峰鳳翔起勢,歸于“萬壑楓紅”的“秋棲霞”的神韻。最后以當(dāng)今盛世,宏圖再展作結(jié),并有贊語:“金陵錦秀,六代名藍。怡紅拾翠,春水秋嵐。三峰并起,佛國東南。攝生養(yǎng)性,精氣神涵。抽思作頌,貽世美談”。

江山錦繡,棲霞山雖屬一地,自為一代表,而《棲霞山賦》描寫江山錦繡,也離不開山水賦寫作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古代文學(xué)有山水比德與山水暢情的說法,賦家一則以“體國經(jīng)野”的心胸關(guān)注軍國大事,一則又以“隨物賦形”的體性,對大千世界有著具體而微的鋪陳描繪,于是山水賦成歷代賦家創(chuàng)作的一大宗。在山水賦中,山類或為賦家更多關(guān)注,這不僅在于中國古代的山岳文化氣象,也與孔子的“仁者樂山”之仁德觀有密切聯(lián)系。至于山水賦與山水詩的區(qū)分,還是借用劉熙載《藝概·賦概》的話“賦起于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于千態(tài)萬狀,層見疊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賦的“感發(fā)”與詩不同,有著獨特的法則與呈現(xiàn),而賦家對名山記憶的書寫,當(dāng)作如是觀。

2.名山記憶與辭賦書寫

在辭賦史上,較早獨立寫山的作品,當(dāng)推班固的《終南山賦》,如“伊彼終南,巋嶻嶙囷”,以壯其勢;“唯至德之為美,我皇應(yīng)福以來臻”,以比德頌圣;“榮期綺季,此焉恬心”“彭祖宅以蟬蛻,安期饗以延年”,則用高士榮啟期等事跡和《列仙傳》安期生仙化等故事,書寫了“終南”為高士隱處地的名山記憶。繼后,詩賦創(chuàng)作如張衡“終南太一,崇崛崔崒”、孫楚“青石連岡,終南嵯峨”、李白“出門見南山,引領(lǐng)意無限……何當(dāng)造幽人,滅跡棲絕巘”等,顯然有著班賦敘述的記憶傳承。有趣的是,辭賦書寫了名山記憶,構(gòu)成“山賦”系譜,而名山因辭賦書寫留下的記憶,又有著“賦山”系譜的創(chuàng)造性。如班賦“終南”,用虛構(gòu)的形式將眾高士仙侶匯聚于此間,雖有影寫終南仙棲傳說,卻更多的是因賦的創(chuàng)作強化了這座名山的幽隱趣味。同樣,晉人孫綽以《游天臺山賦》彰顯賦壇,賦寫山間名物與氣象并形成由“玄”入“佛”的意境,如“太虛遼闊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jié)而為山阜”“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追羲農(nóng)之絕軌,躡二老之玄蹤”“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于三幡”。其中“二名”,指《老子》的“有名”“無名”,“三幡”,《文選》李善注:“色一也,空二也,觀三也”,是佛教用語。隋唐以后,天臺山的詩賦書寫多與佛教“天臺宗”有關(guān),考查“天臺宗”傳法世系,雖有始祖龍樹及“東土九祖”說,然合其名實,則在陳、隋時期智顗大師住持天臺山而得名。由此來看孫賦的“玄佛”記憶,顯然早于“天臺宗”的佛宇記憶,其中名山記憶的書寫,賦家是有創(chuàng)作的先導(dǎo)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

3.景觀·史跡·佛道

辭賦是辭章的藝術(shù),以摹寫見功力,所以賦家形象地書寫名山已有的記憶,尤為擅長。舉凡三山如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岳如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佛教四大名山如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無不有賦,賦又無不彰顯這些山的特色。孔子論《詩》,有“興觀群怨”的情志與“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知識,如果說詩之趣更多地體現(xiàn)于“興”與“怨”,則賦之文尤宜于“群”與“觀”,賦寫名山之“觀”,在“群象”,而群象之“記憶”,又由多面向展開:

一是觀景致。名山景致,各有不同,如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武陵之怪,皆賦家所觀,賦文所傳。如唐人達奚眴之《華山賦》開篇即寫其險峻之勢:“華山惟岳,群岳之雄,天開厥狀,神致其功?!敝劣诰唧w描述,如“直上者五千余仞”“旁望群山兮盡為幽側(cè)”“偏近日月,高謝紛崇,通天之氣,成天之功”等,皆由觀“險”而書“險”,“險”也成雖未親歷茲山者的景象記憶。又如“燕山八景”,即蘆溝曉月、金臺夕照、薊門煙樹、居庸疊翠、西山積雪、玉泉乘虹、瓊島春云、太液晴波,多為明清賦家鋪寫,此不是指一山一峰,而是對當(dāng)時京都周邊景觀的綜合鋪寫,如清人張九鉞賦中描寫“西山積雪”的“寒門凝涸,關(guān)塞舃奕,香山霰堆,玉泉冰纈”一段,形象逼真,堪稱典范。他如明人謝廷贊與清人張惠言的同題《黃山賦》,寫“景”出“神”,體物之工,正切合山景之奇。

二是觀史跡。名山之“名”,不僅在“景”,還在“史”,是由歷史的文化積淀而成就名山。如唐初王績《游北山賦》,寫至“信茲山之奧域,昔吾兄之所止。許由避地,張超成市,察俗刪詩,依經(jīng)正史。康成負笈而相繼,根矩摳衣而未已?!A庭禮樂,生徒杞梓,山似尼丘,泉疑洙泗”,以古代許由、張超、鄭玄、邴原以及孔子講學(xué)洙泗的舊史,書寫與擬狀他的兄長王通隱處北山治經(jīng)授徒的新史。正是多重歷史記憶的疊加,凸顯了賦寫“北山”的隱逸性與學(xué)術(shù)性。又如明人黃表卿的《九疑山賦》,全篇影寫《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故事,賦的開頭“龍駕不還,萬世衣冠之在”點題,賦中寫“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yōu)t浦,登疑嶺而望蒼梧。灑西江之淚兮,斑斑之文竹千畝;奏南風(fēng)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數(shù)株”,這既是賦家的選擇,更是山靈的記憶。

三是觀佛道。我國山水文學(xué)興盛于魏晉以后,而“山”作為意象被文士鑒賞,又與佛道之興起相關(guān),所謂名山古剎與道觀,也成了賦家觀覽與書寫的對象。這不僅體現(xiàn)于佛教四大名山的描繪中,其他名山的書寫也多如此。如支曇諦、王彪之、孫放的同題《廬山賦》,對其山佛寺及其僧侶集團的活動,多有記述。唐人李德?!锻麖]山賦》中說“想遠公之平昔”,書寫的是東晉高僧慧遠住持廬山東林寺的記憶,其謂“談精義于松間”,古本有作者自注“東林寺有遠公與殷仲堪說《易》松猶在”,對比遁形空門如慧遠的,和熱衷仕宦如殷仲堪,暗喻作者自己仕宦、謫貶的復(fù)雜心態(tài)。與佛事相類,仙道與名山也為賦家鐘情。如吳均的《八公山賦》“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記述了這座山與淮南王劉安的仙道因緣。他如羅浮山被稱為道教第七洞天,宋代李南仲的《羅浮賦》對山勢做全景式描寫后,緊扣道教宗旨,層層推演,所謂“青谷閟遽,列仙下臨”“黃精白芷,蛾眉龍骨”“投金龍與玉版,指道路以交馳”“翔鸞舞鶴,繞殿紫芝,仙壇祭訖,宣室受厘”,對羅浮山雄偉壯麗與奇詭多姿的描繪,都蘊涵于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

4.賦寫名山的集體記憶

賦寫名山,涵括甚廣,然名山之中,亦有被賦家尤加推崇者,如“昆侖山”與“泰山”。記得有一年我在韓國慶州東國大學(xué)演講,談中韓文化中的山岳觀念,如“登山”與“望山”,講題就是從“神山”到“人(仁)山”。昆侖,是名山中之神山,泰岱,則是名山中之仁山。明人黃諫作《昆侖山賦》,開宗明義:“瞻彼西域,猗歟昆侖,擘厚地以特起,指太清而高蹲。近玉門以設(shè)險,涌朝宗之河源?!贝松綖楹巍疤仄稹?,而傲視群岳,即在于“河源”,就是中華文明之源。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記載:昆侖之墟,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諸如大神伏羲、西王母皆居于此,周穆王西行與屈原放逐,亦往昆侖之墟。如《離騷》“邅吾道夫昆侖,路修遠以周流”、李賀《馬詩》“忽憶周天子,驅(qū)車上玉昆”,追尋的正是一種神秘的生命之源。在辭賦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唐人喬潭《群玉山賦》與宋人田錫《群玉峰賦》均為律賦,前者以“廓功峻登,適招外游”為韻,后者以“玉峰聳峭,鮮潔新明”為韻,都是以穆天子西行說事。喬賦書寫“穆王與偓佺之倫,為玉山之會”,通篇仙游,歸于王化;田賦末尾托穆王之言“吾愿益求賢哲,比群玉之嶙峋”以束篇,已歸神氛于人倫。

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諸多名山中,泰山之于“五岳”何以獨尊?讀元人郝經(jīng)《泰山賦》或許能找到答案:“孰如茲山,中華正朔,建極啟元,衣冠禮樂。”明人陳璉《登泰山賦》又將這種“建極”之崇高通過自身的游觀加以形象展示:“巍乎高哉,岱宗之為山也?!o名載籍,為群山之宗?!∥≈?,四萬余尺;齊州九點,視猶螘蛭;陰陽轇轕,日月出沒;煙霞嵐靄,吞吐郁勃;神奇靈異,變化莫測?!薄搬纷凇敝白凇?,又使我想起一則傳說,清乾隆皇帝某年登泰山,在感詩圣杜甫《望岳》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瓡?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想題橫幅“一覽眾山小”,不料“一”字寫得上了些,“覽”又長體,于是踟躕不下筆,文臣紀曉嵐即刻解圍,說“陛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結(jié)果乾隆改“一”為“而”,寫下“而小天下”四字。孟子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內(nèi)涵了泰山之尊在孔子,孔子之尊在“夢周公”,治禮樂,構(gòu)建起以德教為中心的禮儀制度,這也是郝經(jīng)賦說的“建極啟元,衣冠禮樂”。明人蘇志乾《岱山賦》形容其峻極之勢,謂“握震旦于彈丸,吞云夢之八九,瞰青疇于獲麟之野,連翠屺于辨馬之峰”,已暗用孔子“嘆麟”的典故。唐人丁春澤與明人唐肅都有律體《日觀賦》,丁賦歌詠漢武帝封禪泰山,所謂“帝王御宇,立極垂統(tǒng),封禪及此”,“日象一人之德,岳是三公之名”;唐賦系歌說“登日觀兮民樂康,帝之德兮如陵如岡”,孔子、禮樂、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與今王帝德又融織在一起,形成泰山因是中華正朔所以“尊”的集體記憶。

由“神山”到“人山”,賦家之心,在觀景、述史、論道的同時,也始終貫穿著一種“尊德性”的思想宗旨。從歷時的視點來看,也有時序的變遷。如西漢初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所言“山則巃嵸壘崔,嶊嵬嶵巍,久不崩陁,似夫仁人志士?!畡t……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是典型的山水比德思維。到了漢末,仲長統(tǒng)《樂志論》描寫的“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fēng),釣游鯉,弋高鴻。……消搖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的情志,與張衡《歸田賦》描寫的“仰飛纖繳,俯釣長流……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的趣味相類,已有了較為明顯的山水暢情的審美。從某種意義講,從漢末到魏晉山水暢情審美意趣的發(fā)展,決定了山水文學(xué)的繁盛,但同樣不能忽略,從整個中國文學(xué)史的意義來看,山水文學(xué)之游觀與暢情的描述中,卻又始終存有比德的意味。賦家無論是觀景致、觀史跡,還是觀佛道,無不或“曲終奏雅”式的觀德性,或隱述尊德性于情景間。名山記憶,才能得其全貌。

回到《棲霞山賦》的創(chuàng)作,2016 年3 月間,我應(yīng)南京市棲霞區(qū)政府所邀撰寫的《棲霞山賦》建亭立碑于棲霞勝境。然而《棲霞山賦》的創(chuàng)作,實賴這座文化名山的記憶。賦中所寫“萬壑楓紅,霜醉丹霞神韻”,是南京“秋棲霞”觀紅葉的景觀記憶;“隋帝修文,詔修舍利之塔”是棲霞“三寶”之一“舍利塔”建造的歷史記憶;“四大叢林,三論宗學(xué)”,是棲霞寺作為“三論宗”祖庭的宗教記憶,至于“地志開辟,宏圖再展”,抒寫的則是當(dāng)今人文生態(tài)與心靈生態(tài)建設(shè)的時代精神。

猜你喜歡
名山赤壁賦赤壁
蘇軾沒有寫過《前赤壁賦》
對比前后赤壁賦
睡仙亭
蘇軾沒有寫過《前赤壁賦》
視野中的名山
趣味謎語·每行打一中醫(yī)用語
川貴尋茶
郵票上的世界名山
你是電影《赤壁》中的誰
“既望”
清远市| 土默特右旗| 翁源县| 乐山市| 左云县| 扶风县| 东台市| 昌吉市| 临武县| 托里县| 宜城市| 香港 | 鄂托克前旗| 响水县| 宿松县| 桂阳县| 金沙县| 吴堡县| 边坝县| 武隆县| 安吉县| 凤山市| 湄潭县| 内黄县| 长阳| 泌阳县| 屏东市| 当雄县| 开封市| 沈阳市| 蕉岭县| 页游| 衡阳县| 盐山县| 铜陵市| 都兰县| 建德市| 鄂托克前旗| 卓资县| 邮箱|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