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IPCC的成立、機制、影響及爭議

2020-07-14 17:29陳其針王文濤衛(wèi)新鋒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20年5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

陳其針 王文濤 衛(wèi)新鋒

摘要 通過對IPCC成立背景、工作機制、主要報告與影響、有關爭議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歷史背景和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進展,提出對中國開展氣候變化評估的啟示建議,供中國相關工作參考。對IPCC成立歷史背景的研究發(fā)現,在科學家和國際組織的持續(xù)推動下,氣候變化越來越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為避免獨立專家組可能帶來的激進環(huán)保主義傾向,1988年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專家納入到政府間框架下專門開展氣候變化評估,提供關于氣候變化的權威信息,并遵循科學家與政府一致同意方才發(fā)布報告的原則開展工作。IPCC通過組織會員國推薦的志愿專家開展評估,建立了由主席團、工作組構成的專家評估團隊以及支持主席團政務工作的秘書處、支持工作組的技術支持組,按照建立組織與程序、確定評估范圍與專家、編制與審稿、批準與發(fā)布等四個環(huán)節(jié)開展工作。自1990年以來已經發(fā)布了五次評估報告,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京都議定書》《巴黎協(xié)定》等協(xié)議的達成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正在開展第六次評估,將重點面向2023年UNFCCC全球盤點。雖然IPCC在工作審查程序、行政管理效率、政府批準決策者摘要等方面有一些爭議,但工作總體上是成功的,并在2010年進行了改革優(yōu)化,受到科學界和國際組織的承認和擁護。從IPCC的經驗來看,積極尋找和達成共識是科學與政治決策協(xié)同合作的核心要素,未來氣候評估將更加重視科學與政策的聯(lián)系以及跨學科、跨領域、技術驅動和不確定性問題,針對復雜系統(tǒng)的科學評估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管理制度,中國氣候評估也需要積極響應國際進展,突出特色與重點。

關鍵詞 IPCC;氣候變化;氣候評估;氣候談判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UNEP)于1988年聯(lián)合建立的國際組織,專門評估人為導致的氣候變化科學事實、潛在影響以及減緩與適應措施,為各國決策者提供相關科學技術知識,是科學界與決策者交流的重要媒介,其發(fā)布的報告也是氣候談判的重要依據。中國2002年啟動開展了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工作,于2006年首次發(fā)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并于2011、2015分別發(fā)布第二、三次報告,目前由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牽頭正在開展第四次評估,將于2020年發(fā)布報告。了解IPCC的成立背景、工作機制、主要報告與影響、有關爭議等內容,對于中國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1 文獻綜述

IPCC已經成為全球氣候變化評估的權威機構,其本身也成為研究熱點,目前已經開展的研究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分析和評估IPCC的組織管理工作。Ravindranath[1]對IPCC的相關爭議事件進行了回顧評述,認為盡管存在一些謬誤,但這并不能改變評估報告的主要結論。國際科學院委員會[2]對IPCC的工作程序進行了專門評估,認為IPCC工作程序總體上是成功的且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并從管理架構、評估程序、溝通戰(zhàn)略、減輕評估負擔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

二是回顧IPCC的發(fā)展歷程。鄭秋紅[3]對IPCC發(fā)展歷程進行了總結回顧,介紹了IPCC的工作機制、發(fā)展壯大、成果與效益、中國貢獻、有關爭議等。趙宗慈等[4]對IPCC成立30年來發(fā)布的5次評估報告主要進展進行了回顧,就人類排放、全球變暖及其檢測和歸因、氣候模式的進步、21世紀全球氣溫預估和極端事件變化的預估等方面的成果進行了總結。

三是研究IPCC氣候變化科學與政治的互動關系。董亮和張濱海[5]采用認知共同體的理論對IPCC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提出IPCC通過政策創(chuàng)新、政策擴散、政策選擇和政策堅持等四個路徑影響國際氣候談判,但其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如科學專業(yè)精神不足、組織機構運行效率不高等影響其發(fā)揮作用的限制性因素。巢清塵等[6]對IPCC和英美國家開展氣候評估的流程和結論進行了分析,認為氣候變化科學評估與政治決策在互動中彼此“促進”,科學通過知識的生產、傳輸以及消費三個路徑影響政治。董亮[7]研究了國際氣候評估在全球氣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認為氣候評估具有警告公眾、影響國家政策取向、推動國際協(xié)議、促使跨國公司改變行為、引領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等作用,但由于科學形成共識規(guī)律與科學機構形成共識的政治機制存在矛盾,兩者圍繞所謂“共識”問題所形成的困境日益彰顯。

四是研究中國在IPCC的影響力。肖蘭蘭[8]對中國專家參與IPCC評估報告情況及中國對IPCC報告內容的構建及影響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積極參與、擴充文獻、提升能力、掌握流程等提升中國影響力的戰(zhàn)略措施建議。張永香等[9]分析了IPCC與公約談判的互動關系,從頂層設計、專家智庫、科學研究、評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開展氣候變化評估的啟示。李昕蕾[10]以IPCC為例研究氣候知識供給,認為歐美國家在氣候知識供給中占有結構性主導權,中國在氣候知識供給中的話語合法化、話語公共化和話語有效化均有待提升,中國應該把握通過自身氣候研究影響IPCC知識建構的重要機會窗口期、提升話語生產質量。

以上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IPCC的組織管理及其影響作用機制,但關于IPCC成立的歷史背景有關研究仍然不夠深入,第六次評估報告的內容也很少涉及,本文擬在這兩方面進一步做出貢獻。

2 IPCC成立的歷史背景

IPCC是氣候科學與政治決策合作的重要產物,其成立過程一方面依賴于氣候科學本身的發(fā)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依賴于決策者對氣候變化概念的認可與行動,其大致經歷了20世紀50—80年代的氣候變化概念產生與傳播、以及80年代后期決策者認可與IPCC成立的兩個階段(見圖1)。

2.1 氣候變化概念的產生與傳播

1950年代中期以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氣候科學方面的合作較少。1957—1958年,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倡議了國際地理學年(IGY)[11],推動6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討論地理學現象觀測,此時溫室氣體還不是關鍵優(yōu)先領域,但IGY為開展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系統(tǒng)測量提供了啟動資金。該測量活動由美國科學家Charles David Keeling以夏威夷的莫納羅亞山為基地開展,1961年,Keeling提出了二氧化碳水平穩(wěn)步提升的數據,即后來的“基林曲線”。

IGY之后,聯(lián)合國大會(UNGA)邀請ICSU和WMO一起制定一項大氣科學研究計劃,此計劃于1967年被確立為全球大氣研究計劃(GARP)。1970年代,GARP實現了用衛(wèi)星對地球進行連續(xù)全球觀測以及用計算機對全球大氣環(huán)流建模,1974年的GARP大西洋熱帶實驗(GATE)以及1979年140多個國家的全球天氣實驗為重新設計WMO的世界天氣監(jiān)視網奠定了科學基礎。

1978年,WMO、ICSU和UNEP聯(lián)合舉辦了一次國際氣候問題研討會,與會者在此計劃舉辦一次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氣候大會。1979年,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對人類活動的持續(xù)擴展可能會引起區(qū)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重大氣候變化表示關切,呼吁全球合作探索全球氣候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并在規(guī)劃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時考慮到這種新認識,呼吁世界各國預見并防止可能對人類福祉不利的潛在的人為氣候變化[12]。隨后,WMO和ICSU啟動世界氣候計劃(WCP),旨在確定可預測的氣候范圍以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程度。

1985年在奧地利菲拉赫,ICSU、WMO和UNEP聯(lián)合召開“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氣候變化和相關影響中作用的評估”國際會議,與會科學家認為溫室氣體會導致地球升溫若干度并帶來嚴重后果,ICSU環(huán)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將其總結形成《溫室氣體效應、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報告,成為首次對大氣溫室氣體環(huán)境影響的國際性綜合評估報告[11],首次聲明二氧化碳加倍會導致大幅升溫,注意到二氧化碳的增加源于人類活動,建議采取各種具體政策措施,敦促加大氣候變化議題的國際合作,呼吁各國政府認識到可通過化石燃料、能源節(jié)約和溫室氣體排放政策等阻止氣候變化,呼吁各國政府考慮更加積極的政策措施,甚至制定全球公約以防止全球變暖。菲拉赫會議呼吁ICSU、WMO和UNEP建立溫室氣體工作小組,以確保進行定期科學評估,由此ICSU、WMO、UNEP聯(lián)合任命成立了溫室氣體咨詢小組(AGGG),該小組組織了若干國際研討會并就新興氣候科學的政策啟示發(fā)表了若干報告。

2.2 IPCC的建立

AGGG可視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前身,雖然AGGG可以通過諸如多倫多會議之類的活動保持氣候變化議題的熱度,但是缺乏促使其政策建議生效的官方地位和關系。此外,AGGG缺乏開展研究的資金,依賴私人基金會、激進環(huán)保主義者,使人們懷疑該機構有黨派傾向。更根本的缺陷是,該機構采用小型精英委員會的傳統(tǒng)組織模式,而氣候變化涉及眾多學科,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相互競爭的思想流派,其七位專家即使擁有無可挑剔的資歷也無法令人信服地充當所有學科領域的代言人。決策者開始意識到這些氣候科學發(fā)現的長期深刻影響,認為AGGG需要由一個新的、獨立的正式工作組所代替,該工作組應直接在各國代表的管理下開展工作。部分國家的政府擔心AGGG的獨立科學家可能會刺激產生激進環(huán)保主義傾向,對WMO或聯(lián)合國機構內其他機構的控制持謹慎態(tài)度,期望最好在每個政府(即政府間機構)任命代表的直接控制下組成一個新的、完全獨立的團體[13]。

1987年WMO第十屆代表大會上,各國代表團呼吁WMO提供有關人為原因氣候變化知識狀況的權威信息[14],大會認識到需要客觀、平衡和協(xié)調國際的科學評估,以了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影響社會經濟的模式。WMO和UNEP響應該需求,于1988年聯(lián)合建立了IPCC,負責定期評估科學進展以供政府決策參考,并研究應對措施。同年,聯(lián)合國大會第四十三屆會議在其關于“為今世后代保護全球氣候”的決議中,批準了WMO和UNEP建立IPCC的行動。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第四十四屆會議要求IPCC報告提交其第四十五屆會議,并同意在通過IPCC報告后,決定采取各種方式、措施、形式進行框架公約談判,且該談判應與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會議(UNCED)的籌備工作相協(xié)調。IPCC于1990年8月30日在瑞典松茲瓦爾通過了第一份評估報告。1990年10—11月,WMO和ICSU聯(lián)合召開了第二次世界氣象大會,會上進一步承認了氣候變化的事實,并在該會上接收了IPCC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該報告的發(fā)布促進了政府間協(xié)商達成《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并在1992年里約地球峰會上獲得通過。

2.3 IPCC的獨特屬性

IPCC成立時AGGG尚未正式廢除,但在兩年后便不再活動,世界上大多數氣候科學家都已被納入到IPCC框架下開展工作[13]。與早期的大會、國家科學院小組和咨詢委員會不同,IPCC不僅以科學專家的身份參加了會議,而且還作為政府的官方代表參加會議,這些人與國家實驗室、氣象局和科學管理局有密切聯(lián)系。IPCC既不是嚴格的科學機構,也不是嚴格的政治機構,而是獨特的混合體,其遵循的基本原則為,只有在基本上得到世界上所有主要氣候科學家的堅定同意以及所有參與國政府的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才頒布規(guī)則和報告,這滿足了各種團體的不同需求。這種達成共識的要求以及相關程序和原則,后被納入許多其他新成立的采用科學研究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國際制度決策中。

3 工作機制

WMO和UNEP在WMO日內瓦總部設立了IPCC秘書處,1988年11月IPCC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瑞典Bert Bolin當選為主席,沙特阿拉伯Abdulbar Al-Gain當選為副主席,尼日利亞Kolawole Rufai當選為報告員。IPCC成立三個工作組,以編寫氣候變化的科學進展、氣候變化對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制定應對策略等方面的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由英國(John T. Houghton)主持,第二工作組由蘇聯(lián)(Yuri A. Izrael)主持,第三工作組由美國(Fred M. Bernthal,后由Robert Reinstein代替)主持。第一和第二工作組的核心成員為13個國家,第三工作組為17個國家,并歡迎其他國家的專家參加和作出貢獻。并成立了由15名成員組成的小型主席團,負責監(jiān)督委員會的工作。

IPCC從成立到第四次評估,管理機制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2]。2010年左右,IPCC出現“氣候門”“冰川門”等丑聞事件后,聯(lián)合國秘書長和IPCC秘書長委托國際科學院委員會(IAC)[2]對IPCC管理程序進行了評估和提出了改革建議,于2010年全體大會上接受了IAC關于IPCC評估程序、治理與管理、溝通戰(zhàn)略、任務組等[15]方面的改革建議,并在第五次及當前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得到應用。以下以當前IPCC第六輪評估期間的工作機制為對象進行分析。

3.1 會員體系

IPCC由WMO和UNEP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兩個聯(lián)合國機構的會員也是IPCC的自然會員,目前包括195個國家,中國在IPCC的會員代表為中國氣象局。IPCC的評估工作主要通過組織會員國推薦的志愿專家進行,會員選出相應評估周期任期的主席團,經會員國和國際組織觀察員提名、主席團選擇產生三個工作組和一個任務組,負責準備IPCC報告,由IPCC秘書處和各技術支持組具體支持其工作的執(zhí)行(見圖2)。

3.2 主席團

IPCC主席團由IPCC主席、副主席,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和副主席以及任務組聯(lián)合主席組成,成員人數為34名,并適當考慮其地理均衡代表性。目前主席是韓國籍科學家李會晟,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為來自法國的Valérie Masson-Delmotte和中國的翟盤茂研究員,第二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為來自德國的Hans-Otto Prtner和南非的Debra Roberts,第三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為來自英國的Jim Skea和印度的Priyadarshi R. Shukla,任務組聯(lián)合主席為來自日本的Kiyoto Tanabe和秘魯的Eduardo Calvo Buendía。主席團向專家組提供有關IPCC評估的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指導,并就管理和戰(zhàn)略問題提供建議。執(zhí)行委員會由IPCC主席團主席及副主席和工作組及任務組聯(lián)合主席組成,職責為加強和促進IPCC工作計劃、全體大會決議、主席團建議及時有效實施。

3.3 專家工作組

專家工作組按照專業(yè)領域劃分為三個工作組和一個任務組,第一工作組(WGI)評估氣候變化的物理科學基礎,第二工作組(WGII)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及脆弱性,第三工作組(WGIII)評估氣候變化的減緩,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任務組(TFI)負責開發(fā)與優(yōu)化計算及報告國家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的方法,除此外還會根據特定專題的需求建立相應專題小組。IPCC作者由各會員國政府、國際組織觀察員、IPCC主席團提名,經IPCC主席團給工作組和任務組選擇產生,并考慮相關專業(yè)背景、社會經濟觀點、地理與性別均衡等因素。工作組和任務組報告的每個章節(jié)均設有兩名牽頭協(xié)調作者,一名來自發(fā)達國家、另一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牽頭協(xié)調作者可以招募其他專家作為貢獻作者協(xié)助其開展工作,同時每個章節(jié)還配有至少2名審稿編輯協(xié)助選擇審稿專家,所有專家均為志愿工作,不從IPCC領取報酬。每個專家組設有技術支持組,為專家組提供科學、技術和組織方面的支撐,并依據IPCC協(xié)議處理報告謬誤、溝通戰(zhàn)略、利益沖突等事宜,其工作由技術支持組組長領導,目前第六次評估報告各專家組的技術支持組中,第一工作組由法國托管并在中國設有辦公室,第二工作組由德國托管并在南非設有辦公室,第三工作組由英國托管并在印度設有辦公室,任務組由日本托管。

3.4 秘書處

IPCC秘書處協(xié)調、支持和協(xié)助以上各機構的工作,由WMO托管并按照WMO規(guī)章制度進行管理,設有秘書長、計劃經理、法務官員、信息與溝通官員等職位。目前秘書長為來自摩洛哥的Abdalah Mokssit,負責領導秘書處工作。

3.5 報告編制流程

IPCC報告編制流程大體上可劃分為建立組織與程序、確定評估范圍與專家、編制與審稿、批準與發(fā)布等四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報告編制工作流程見圖3。

4 主要報告與影響

IPCC的主要產品為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包括四種類型報告,一是關于氣候變化原因、潛在影響及響應措施的全面評估報告,二是關于特定問題的特別報告,三是溫室氣體計算方法的方法報告,四是綜合了以上各種報告內容形成的綜合報告。IPCC本身并不從事研究和運行模型,其報告主要是評估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風險、適應與減緩措施等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文獻。一份報告往往包括數個章節(jié),含有由作者起草的技術摘要;另外還會形成一份決策者摘要,該摘要由作者起草、經全體大會逐行審議通過。

4.1 歷次報告及影響

IPCC歷次評估報告的發(fā)布,都為氣候變化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并對決策產生了影響[3, 6, 18]。IPCC評估報告大致每6年發(fā)布一次,第一次評估報告(1990年)強調了氣候變化具有全球影響并需要國際合作的的重要性,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排放正在顯著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促進了UNFCCC的制定和通過,成為當前世界上主要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公約。第二次評估報告(1995年)進一步明確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系統(tǒng)造成了可辨識影響,為各國政府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年)進一步明確過去50年大部分變暖現象可能是由于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的,并開始重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年)為《哥本哈根協(xié)定》(Copenhagen Accord)奠定了基礎,重點提出將升溫限制在2° C以內。第五次評估報告(2014年)明確提出全球平均升溫2 ℃或以上會帶來更大風險,為《巴黎協(xié)定》(Paris Agreement)提供了科學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科學的知識在不斷增長,需要評估的文獻也在相應增長,IPCC報告的篇幅也有了大幅增加,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使用的模型分辨率越來越高、模型數越多,越來越明確人類活動是導致近期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19]。各次報告主題見表1。

IPCC從事著全球氣候變化知識加工與再生產的工作,通過知識權威影響政治博弈,將知識轉化為話語權,形成了幾乎壟斷性的影響力。2007年,IPCC和美國副總統(tǒng)阿爾·戈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們努力建立和傳播更多有關人為氣候變化的知識,并為采取應對氣候變化措施奠定了基礎??傮w來看,IPCC評估報告產生了如下幾方面的影響:一是在氣候變化歸因上的不斷進展,愈加確定人類排放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很可能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是科學與政治形成良性互動,IPCC報告為UNFCCC、《京都議定書》、升溫2 ℃上限、《巴黎協(xié)定》等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直接影響了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三是評估方法和專家結構的不斷完善,使用越來越多及精度越來越高的氣候模式開展評估,并吸收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專家參與。

4.2 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進展

IPCC目前處于第六次評估報告編制階段。各國當前愈加強調實現經濟增長與氣候責任的融合發(fā)展,也越來越重視相應解決方案,IPCC在第六次評估中將優(yōu)先考慮這種趨勢[21],推動評估報告支撐UNFCCC工作、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優(yōu)先領域,特別是要考慮與《巴黎協(xié)定》2023年全球盤點的協(xié)同,與《仙臺減災綱領》《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新城市議程》的協(xié)同,適當考慮“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平臺”、及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第六屆全球環(huán)境展望》等其他評估成果,融合多學科、交叉領域,以聚焦解決方案、問題導向的綜合風險框架指引第六次評估。2014年以來,已發(fā)布及未來將發(fā)布的主要報告簡要情況見表2。

5 有關爭議

自IPCC成立以來,科學、政治領域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氣候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氣候變化問題在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爭論,政府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及對策,各方面利益相關者進入到氣候變化的討論中,對IPCC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斷有學者質疑IPCC報告的氣候變化立場偏見、質疑科學向政治的妥協(xié)、批評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

5.1 工作審查上的漏洞和偏見

第四次評估發(fā)布以來,IPCC爆發(fā)了“冰川門”、“氣候門”等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爭議?!氨ㄩT”事件顯示出IPCC在審查方面的漏洞,關于喜馬拉雅冰川在2035年完全消融的觀點引自1999年英國科學雜志《新科學家》一篇對印度科學家Syed Iqbal Hasnain的采訪報道[1],但該報道內容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其結論是不準確的(該錯誤出現在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的長篇完整技術報告中,未引用在決策者摘要中),而在審稿過程當中,已經有專家評審意見對此提出了質疑,但并未得到重視和改正[2]。 “氣候門”事件[1]表明部分研究人員存在文獻和數據上的偏見,2009年11月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遭黑客入侵,大量電子郵件和文件在哥本哈根峰會前被公布在網上,這些資料表明部分研究人員操縱和隱匿數據,特別是隱藏部分溫度下降數據,對IPCC報告的科學可信性造成了不良影響。

5.2 政府批準決策者摘要

IPCC發(fā)布的決策者摘要是供決策者參閱的關鍵報告,需要經過各會員國政府逐行討論通過,由此而帶來了科學意見與政府意見不一致時的妥協(xié)問題,一般妥協(xié)之后會選擇較為模糊的描述,為各國政府自愿采取措施提供了較多解釋空間,這樣引起了環(huán)保激進人士和部分科學界人士對IPCC報告的不滿。但從另一面講,這種科學與政府的互動代表了人類愿景與現實需求的折中,更具有科學客觀性[26]。

5.3 行政管理效率

自首次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參與作者數量從第一次評估報告的607位增長到到第五次評估報告的2 330位,評審文獻數加速增長,僅2015年發(fā)表文章就超過第一次至第三次評估報告12年間總和[7],第四次評估報告收到的評審意見高達9萬條以上[2],調查顯示超過80%的參與專家認為評估工作負擔過重[27]。雖然協(xié)調管理的工作量和復雜程度與日俱增,但基本管理架構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組織機構的運營效率低下廣受詬病[7]。例如,2010年的喜馬拉雅冰川融化事件中響應極其緩慢,該事件被公布1個月后IPCC才發(fā)表相關官方聲明[2]。國際科學院委員會在2010年評估認為,IPCC的管理效率不能滿足實際需要[2],建議進一步增強行政管理支持的靈活性。

雖然有諸多問題,但IPCC的工作總體上仍是成功的。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認為IPCC評估的對象十分復雜、涉及范圍很廣,雖然出現了一些錯誤,但是反映了當前氣候科學的總體知識水平,而且是可更正的[28]。2010年,IAC對IPCC管理架構及其工作程序進行了調查和評估[2],認為IPCC的工作總體上是成功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由人類造成氣候變化是沒有懷疑的”,并提出了一系列優(yōu)化改革的意見,包括建立健全勘誤機制,建議高層領導人不得連任等。2010年IPCC進行了改革[15]并應用在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編制中,第五次評估報告相比第四次評估報告明顯強化了專業(yè)精神[5]。

6 有關啟示

IPCC是科學與政治互動形成的產物,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其推出的報告產生了一系列重大影響,但也出現了一些爭議,但總體看依然是成功的。通過分析IPCC的成立、發(fā)展及影響,得到啟示如下:

積極尋找和達成共識是科學與政治協(xié)同合作的核心要素。IPCC的制度設計將科學家納入到政府間合作體系當中,開創(chuàng)了科學與政治達成共識方能行動的務實協(xié)作模式,使得科學研究產生的政策建議能夠與現實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相適應,從而能夠被決策者認可和實施,與UNFCCC的談判機制形成了氣候變化的雙軌治理框架,這也成為后續(xù)許多依靠科學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國際組織的參考典范。

未來氣候變化知識體系越來越體現出四大特點,一是科學與政策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如更多的科學研究聚焦實現《巴黎協(xié)定》目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問題;二是更加重視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研究,如氣候變化風險研究不僅僅是單一領域的風險,

[23]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 Global warming of 1.5 ℃: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 ℃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2018.

[24]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desertifcation, land degrad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R]. 2019.

[25]IPCC. Fifty-second Session of the IPCC (IPCC-52)[EB/OL].[2020-03-03]. https://www.ipcc.ch/meeting-doc/ipcc-52/.

[26]潘家華. IPCC減緩氣候變化第4次經濟評估報告結論的科學爭議與政治解讀[C]// 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年會. 廣州, 2007.

[27]STOCKER T, PLATTNER G. Climate policy: rethink IPCC reports[J]. Nature, 2014,513:163-165.

[28]ICSU. Statement by ICSU on the controversy around the 4th IPCC Assessment[R]. ICSU, 2010.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披露要求與趨同分析
潮細胞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edu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教育和氣候變化之間有何聯(lián)系
年輕人最擔憂氣候變化
“停戰(zhàn)”
氣候變化成為澳年輕人最重視問題
2007:綠色企業(yè)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氣污染
谷歌數據顯示:美國人不懂氣候變化
西城区| 凤凰县| 车险| 仲巴县| 台前县| 娱乐| 金乡县| 信丰县| 昌吉市| 深泽县| 孟连| 马鞍山市| 兴文县| 堆龙德庆县| 龙山县| 富顺县| 安宁市| 贵阳市| 阿坝县| 沂水县| 巨野县| 南安市| 五常市| 宁陕县| 平邑县| 沙河市| 永顺县| 英吉沙县| 平罗县| 金川县| 平遥县| 博白县| 大宁县| 巴彦县| 乐陵市| 谷城县| 黄平县| 巍山| 澄江县| 崇阳县|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