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泥哇嗚是流傳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特別是寧夏一帶的一種古老而別具特色的陶土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文從他的由來、發(fā)展、傳承為切入點,從他的自身特點闡述了泥哇嗚這件樂器的音樂表現及價值,從其發(fā)展的歷程瞭望傳統(tǒng)樂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泥哇嗚;保護傳承;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司文飛(1983.7-),男,漢族,寧夏西吉人,本科,石嘴山市文化館中級群文館員,研究方向:非遺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2
一、泥哇嗚的由來
中國的陶土樂器自距今有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直至今日,種類繁多,藝術特色鮮明,這一時期的陶土樂器大都構造簡單,器表較為粗糙,顏色單一,較有代表性的樂器有塤、泥哨?!对姟ば⊙拧ず稳怂埂分杏杏涊d:“伯氏吹塤,仲氏吹箎”; 我們從中可以得知,陶土樂器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一定發(fā)展。而泥哇嗚這種廣泛流傳在寧夏地區(qū)的陶土樂器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著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吹奏技巧,是古老的民族吹奏樂器。
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塤和石塤,多為橢圓,有吹孔但沒有指孔,直至1963年甘肅秦安興國鎮(zhèn)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犬型泥哨便更接近于目前較為常見的泥哇嗚造型。據說,最初的泥哇嗚是先民們用來誘捕獵物時模仿自然界鳥獸叫聲的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工具”逐漸演化為一件簡易的樂器,并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可以吹奏曲調的樂器,而原始的泥哇嗚也只有兩個音孔,一個孔能發(fā)出近似于“嗚”的聲樂,而另一個孔則發(fā)出近似于“哇”的聲樂,吹奏起來嗚嗚哇哇的,泥哇嗚因此而得名。在寧夏很多地方,把泥哇嗚簡稱為“哇嗚”或“哇嗚子”。根據造型和演奏方式來區(qū)分,扁豆型、牛頭型都屬于邊棱吹奏屬于“塤科”,而另一種和泥蕭的吹奏一樣屬于吹口樂器,主要有美人笛以及來自意大利的樂器陶笛等,屬于“笛科”。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形制還是聲音來講,泥哇嗚與塤、泥哨應該屬于同宗樂器。只是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qū)加入了不同文化內涵和民族元素,它不僅繼承與發(fā)展了塤與泥哨的許多特點,更有寧夏地區(qū)文化、穆斯林文化賦予它的豐富民族文化積淀。
二、泥哇嗚的燒制及音樂特點
最為傳統(tǒng)的泥哇嗚并非燒制而成,而是陰干后涂上胡麻油,并用手不斷的揉搓,表面就變得非常光亮,這種最為古老的“上釉”方式也對泥哇嗚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后來隨著磚瓦窯燒制技術的不斷成熟,泥哇嗚這種民間娛樂型樂器也開始了燒制之路,最早在瓷窯堡出土的西夏時期的牛頭哇嗚就是在窯里高溫燒制而成。
泥哇嗚的捏制方法種類繁多,樣式各有特點,在當地至今流傳著捏制泥哇嗚的歌謠“摳把黃泥捏窩窩,捏好窩窩我玩玩,你吹吹,我吹吹,嗚嗚哇哇一地渣”,由此可見,最初的泥哇嗚捏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消磨時間和娛樂而隨心所欲的產物,他們大都采用當地粘性較強的黃土捏制。不同形制的泥哇嗚有著不同的音響效果,且能表現不同的民間曲調,如:流傳在當地的花兒小曲《牧童歌》《摘枸杞》《寧夏花兒》用泥哇嗚演奏別具風味,更能表現出原汁原味的音樂形象。
在寧夏主要流傳的泥哇嗚型制有牛頭型、牛角型、魚鳥型、扁豆子型,而器形較小的泥哇嗚聲音尖銳,高亢,器形大的聲音沉悶、雄厚穿透力強,給人以古樸空靈的感覺。泥哇嗚的吹奏聲音絕大多數都帶有“沙啞”的聲音,給人以粗獷,悲涼、原始的味道,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傳承價值。
三、泥哇嗚的傳承與保護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最北端的石嘴山市,這里回族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其中民間音樂泥哇嗚一直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延續(xù)至今,是當地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楊達吾德作為《回族樂器--泥哇嗚》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一直從事泥哇嗚的燒造和改良工作,在本屬于邊棱吹奏的泥哇嗚基礎上又吸收了民間“鳥巧巧、魚巧巧”的工藝,制作出多種屬于吹口型的泥哇嗚,更加便于演奏,泥哇嗚也逐步走進大眾視野。
2006年回族民間樂器—泥哇嗚,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平羅沙湖楊達吾德器樂坊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基地,這對泥哇嗚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巨大作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也積極爭取各種機遇,為泥哇嗚發(fā)展搭建平臺,先后設立了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學、平羅回民小學等泥哇嗚傳承基地,這些學校還將泥哇嗚的教學列為校本課程,積極推廣宣傳。為了使泥哇嗚更具表現力,楊達吾德又制作出雙腔體和多腔體的泥哇嗚,使得音域更加寬廣,更加便與吹奏,造型音色更加優(yōu)美。經過反復研究,他還把平吹口泥哇嗚和民間流傳的泥吹吹子進行嫁接,解決了平吹口泥哇嗚不好發(fā)音、高音上不去的諸多缺陷。同時,他與當地幾個音樂專家重新編寫了泥哇嗚的演奏教材,新增泥哇嗚練習曲目,完善演奏技巧,大大充實了學習內容。
泥哇嗚也已作為寧夏的一張傳統(tǒng)文化名片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各類宣傳展會。這種特殊的“黃土工藝”,賦予了泥哇嗚古樸而又時尚的文化內涵。
四、泥哇嗚的價值及發(fā)展
1、泥哇嗚的歷史、文化價值
泥哇嗚作為陶土樂器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陶土樂器的特點,更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價值。首先他是情感表達的媒介。在古老的寧夏當地,往往會有青年男子吹奏泥哇嗚來贏得少女的芳心,而她們也會撥奏口弦來附和男子,久而久之這種簡單的合奏越來越默契并獨具特色,賦予樂曲強烈的情感色彩充滿著對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的探索。其次是緩解勞作時的疲勞,豐富娛樂生活,每當農作歇息的時候,男子往往會拿出來隨口吹幾句,有的曲調深沉、悲涼、有的則歡快喜悅,這些簡單的音調都是內心質樸的情感表達,從中可以看出陶土樂器是農耕文化影響的產物。再次就是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特征,陶土樂器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一項重要發(fā)明,在歷史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直至秦漢以后,中國的陶土樂器還一度成為宮廷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泥哇嗚給人較直觀的感受,是古今音樂中對世間萬物的樸素思考,他更多的賦予了樂器傳統(tǒng)文化精神。他深沉古雅、蒼涼深邃的音色和表現形式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所追求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也是古人 “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反映。
2、泥哇嗚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泥哇嗚這種陶土樂器是基于黃河文化,穆斯林文化等獨特的歷史和地域文化而形成,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積淀。但其應有的傳統(tǒng)社會功能以漸漸弱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他也毫不例外的遭到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很難與現代流行音樂融合,在加之制作工藝滯后,年輕人大都追求時尚,諸多因素的制約導致這種民間傳統(tǒng)樂器發(fā)展舉步維艱。從傳承和創(chuàng)新保護的角度而言,泥哇嗚的發(fā)展必然要和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非遺+旅游結合起來,使更多的人認識泥哇嗚,讓他們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泥哇嗚獨特的造型和蒼涼而富有生命力的音樂,同時,積極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與文創(chuàng)產品相結合在旅游市場推廣,讓大眾更直觀地了解他的市場價值、文化價值。從工藝角度而言,制作工藝精細化、專業(yè)化是泥哇嗚走向市場的基礎;從樂器自身而言,創(chuàng)作更多優(yōu)秀的泥哇嗚音樂作品,豐富泥哇嗚的演奏形式,廣泛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他的藝術魅力;從保護傳承的角度而言,健全保護機制,培養(yǎng)傳承人,更深層次的挖掘泥哇嗚傳統(tǒng)文化內涵是泥哇嗚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文化創(chuàng)意和非遺保護--馬知遙,孫銳.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
[2]中國樂器博物館.時事出版社,2005.
[3]新中國六十年民族樂器改革研究--趙春婷,王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4]藝術學概論(第三版)--彭吉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