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濤
〔摘 要〕唐代仕女畫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唐朝繪畫的代表作品,反映了當時時代的一些現(xiàn)象,也是中國工筆人物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對后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fā)展有著很大影響。唐代仕女畫中一些帶有平面性和裝飾性的技法語言可以給我們現(xiàn)代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帶來很多的啟發(fā)和幫助。本文著重以張萱仕女畫為例,對唐代仕女畫的造型、設色、構圖等方面進行探究,分析這些作品平面性和裝飾感的成因,分析這些技法語言對今后中國畫創(chuàng)作可以提供的一些借鑒,增加一條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通過了解唐代工筆繪畫的技法語言,還能使我們更好理解中國畫的繪畫特性,從而更好服務今后的創(chuàng)作。
〔關鍵詞〕唐代;繪畫;張萱;仕女畫;平面性
在唐代以前的人物畫中很少有描繪女性人物題材的繪畫作品,更鮮有描繪現(xiàn)實生活中女性的繪畫作品。唐代以前,描繪婦女的畫作大都以宣揚封建倫理綱常為目的,繪畫題材大都是烈女、孝婦。唐代生活水平提高,社會文化較為開化后,當時的仕女畫家對舊題材進行了突破,對女性人物的繪畫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種進步。在唐朝,人們的審美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所改變,這一時期的仕女畫也就成了當時唐代社會氣質(zhì)風貌的一部分表現(xiàn)載體。仕女畫創(chuàng)作出來尺幅較小,方便當時的貴族收藏和觀看,滿足對女性美麗形象的觀看欲望,當時唐代貴族尤其是男權社會下的審美標準引導了這一時期女性群體的審美。
一、張萱仕女畫的平面性可以體現(xiàn)在用線上
張萱仕女畫主要描繪的是當時唐代上層的貴族婦女,這些婦女形象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或貴族統(tǒng)治者對女性形象的審美。因為審美主體人群相對固定,所以對女性美麗的評判有相同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繪畫作者們的繪畫方式方法都已經(jīng)相對成熟,形成一種程序化的熟練工序,所以在繪制人物形象時會用一些程式化的繪畫方法。包括張萱自己在內(nèi)的畫家用一種接近固化的形式和固定的技法、手法來表現(xiàn)客觀對象,創(chuàng)造出唐代仕女畫中“以豐厚為體”“綺羅纖縷見肌膚”的具有顯著視覺特征的藝術形象。相似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裝飾畫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會帶給觀賞者一種平面感和裝飾感。
中國畫在產(chǎn)生之初到后續(xù)的發(fā)展都是用墨線作為一個基礎來進行繪畫的。
就單色繪畫而言,西方傳統(tǒng)繪畫,比如素描的光影表現(xiàn),是用明暗來表現(xiàn)物體的體積感。西方傳統(tǒng)繪畫強調(diào)光影繪畫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二維平面來表達三維空間的立體感;而中國畫中一些單色的水墨畫也好,白描也好,都是以線為主,始終在二維平面這個基礎上來進行,處于一個平面的狀態(tài)。
張萱仕女畫都是用線來作為造型基礎的。因為線始終存在于二維空間,用線來表達繪畫對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平面性,所以畫面始終在一個二維空間內(nèi)。
二、張萱所畫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平面性
唐代仕女畫的繪畫對象是亞洲女性,五官和身材相對西方人來說都不那么立體。所謂的立體感,就是擁有一定的光影變化。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西方人的面部更加立體,膚色淺,在環(huán)境下?lián)碛懈黠@的光影變化,西方人在進行繪畫的時候更容易被這些特點所吸引,從而更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光影變化來表現(xiàn)人物的立體感。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西方傳統(tǒng)表現(xiàn)人物的繪畫,從文藝復興三杰到后來的約翰納斯·維米爾、倫勃朗等畫家所繪制的肖像畫來看,都是通過光影來表現(xiàn)人物的立體感來刻畫人物形象。中國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本身有一定的平面性,更因為當時的審美因素影響,能讓畫家表現(xiàn)的仕女本身就具有在樣貌上的相似性。
中國畫用色的基本原則是“隨類賦彩”,“隨類賦彩”為“六法”之一,是南朝謝赫提出的。“隨類賦彩”是指把畫面中的物象分成幾類,一個種類中的物體用色相近或相同。比如在人物畫里面,人物的面部和手部就處理成一種或一類色彩,山水畫中的草本、木本等就按種類處理成一類色彩,每類物象可以按同種色調(diào)處理,也可以按照季節(jié)時令來分類,不同季節(jié)時令可以偏向不一樣的色彩來進行表現(xiàn),同時也可以根據(jù)畫面的需要改變客觀事物的色彩,按作畫者的主觀思維來用色。不例外的是仕女畫也運用這種繪畫方法。這種將物象顏色進行歸類的繪畫用色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而且畫家都不是靠寫生來作畫,而是靠自己的印象來進行創(chuàng)作,對顏色的歸類運用導致了仕女畫在顏色運用上裝飾感更強烈一些。
在仕女畫的用色方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畫面不是靠光影明暗來區(qū)分物象,而是用色相的不同來區(qū)分。中國工筆畫的設色技法比較單一,一般來說就是平涂、分染、罩染等簡單的幾類,其中最能體現(xiàn)物體體積感的技法就是“分染”了,但是我們觀察唐代仕女畫,比如《搗練圖》,人物的衣褶雖然運用了分染的技法,但是整個人的設色方法平涂更多,所以人物看起來還是很平面。在人物和人物的關系中,每個人的不同靠服飾顏色的區(qū)分更多,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人物和馬匹都有少量的分染來體現(xiàn)物象的體積感,在位置上雖然有前后,但是大小虛實上并沒有什么變化,也沒有明暗關系的變化,有的是顏色的變化,比如在畫卷中間部分的兩個人物形象上,后面的馬匹為了和前面的馬匹進行區(qū)分,畫成了黑色,這樣靠著簡單的顏色變化和遮擋關系使畫面中的物象有了前后關系。在畫面第三部分中,多個人物的馬匹大部分在顏色上沒有太大區(qū)別,主要是靠位置的遮擋來體現(xiàn)前后的。西方繪畫中有很多人物前后關系的作品,比如倫勃朗的《夜巡》,正中間的人物和后面的人物相比,除了色相上的變化,在明度或者光線處理上有很大不同,有虛實的體現(xiàn);畫面的背景處理比較虛而且很暗,和我們真正看到的事物有著相同點。中國唐代仕女畫和西方傳統(tǒng)油畫人物相比較,沒有什么明暗和虛實關系的體現(xiàn),畫面缺少縱深感,看上去比較平面。另外仕女畫中不管是描繪人物從事哪種活動,畫面中都從沒有人物影子出現(xiàn),再拿《夜巡》這幅畫來說,這幅畫的人物腳下影子就有所體現(xiàn),有影子的人物給人有實體的感覺,有立體感;唐代仕女畫的畫面中沒有這影子一體現(xiàn),給人一種人物是一種彩色剪影圖案的感覺,所以平面感非常強,也有一些裝飾趣味。
三、中國畫的構圖自古以來都具有“平遠”的特點
傳統(tǒng)西方繪畫不管是人物畫、靜物還是風景畫,在構圖處理上,都是以客觀現(xiàn)實為標準,物體的位置安排都遵循科學的透視規(guī)律,背景的處理也都遵循客觀現(xiàn)實。中國畫在構圖方面,繪畫作者本身的主觀性也很強,比如一些山水畫的構圖就有“高遠、平遠、深遠”的特點,可能作者并不能在一個時間地點看到所有畫面中出現(xiàn)的山水,卻經(jīng)過自己的主觀處理把這些山水“擺放”到一個畫面里。在背景的處理上,更有“留白”的特殊處理方法。在張萱仕女畫中,人物之外沒有背景的“留白”是一個重要特點,這樣做可以更加明顯地表達作者要表達的物象或是意境和感情,但因為沒有背景處理,使得畫面中的人物仿佛是一個個剪影獨立在畫面上,缺乏空間感和現(xiàn)實的感覺,導致給人留下平面的感覺。這些繪畫方法和西方傳統(tǒng)繪畫相比都更“平”了一些。
唐代仕女畫在造型、設色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平面性和裝飾性,雖然在繪制時對人物的造型、顏色等都進行了改變,國畫顏色也有局限,造成畫面的平面感和圖案化,可是我們看到畫面時就仿佛能夠身臨其境,體會到那些獨有的意蘊特點。近代受到西方寫實繪畫的影響,中國很多畫家在進行工筆人物創(chuàng)作時都以西方素描造型為基礎,注重解剖結(jié)構和完全現(xiàn)實的存在,甚至完全按照西方繪畫的方式進行繪畫,脫離了中國原有的審美特征。
結(jié) 語
以張萱作品為例,通過對唐代仕女畫平面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工筆畫在材料和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畫面中所獨有的平面感和裝飾感。這種平面性的表達雖然有所局限,卻也是中國擁有獨立藝術體系非常好的證明,是值得探究和發(fā)展的獨特藝術風格?,F(xiàn)代越來越多的畫家注意到中國畫的平面性特點,并將這種特點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我認為這將是中國藝術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的一條長久道路,是找到中國自己獨特藝術道路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責任編輯:張貴志)
參考文獻:
[1]周宇飛.從唐宋仕女畫論平面性在當代工筆畫中的意義[D].東北師范大學,2015.
[2]孔慶齡.唐代仕女畫藝術特色賞析[J].美術大觀,2018,(08):72-73.
[3]楊冰靈.探析張萱仕女人物繪畫的造型特點[J].美與時代(中),2019,(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