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雨
〔摘 要〕油畫民族化的過程,是一個不自覺回到自覺的過程,也是融合主義精神不斷完善和強化的過程。它基本上沿著寫意和寫實的語言結合的模式展開的。這個過程也是藝術家身處于中國特定社會情形下自覺對應的結果,中國油畫與中華民族化的融合是歷史的必然。
〔關鍵詞〕油畫;民族化
一、中國油畫發(fā)展初期及油畫民族化的萌芽
從西洋(歐洲)或東洋(日本)舶來的用品和貨物等,都被中國人冠以“洋”字。油畫在最初的時候,被中日兩國稱之為“西洋畫”。在清代的乾隆年間傳教士藝術達到近代西畫東漸的高峰,以郎世寧和王致誠為首的傳教士畫家,將“畫法參照”這一概念推向新的高度,這是一種西體中用的全新畫體,構成了“折中主義”的風格特征。明清以來的多位西方畫家,他們活動于中國本土,在扮演“影響者”的同時,也在體驗“被影響者”的命運,他們的作品在廣義上已經加入中國近代西洋畫的行列。
陳抱一、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常書鴻、潘玉良等畫壇學子出國留學,并將歐洲油畫技法引入中國。西方美術作為新文化引進的對象,以現代美術教育為核心,通過組織社團、展覽、和美術期刊等一系列藝術活動,大量地將西方油畫的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進行移植和借鑒,并分別制定出相應的融合本土文化、振興中國美術的方案。這場以上海為發(fā)端的文化運動,是中國油畫本土化民族化歷程的第一個重要階段,為我們留下來諸多文化遺產和珍貴的文獻資料,人們稱之為“洋畫運動”。在這個半封建、半殖民地、飽受欺壓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油畫家及史論學者已經提出,洋畫不僅僅是模仿西洋的技巧,用西方的繪畫材料來表現中國,才是我們應該走的道路,去表現中國的民族化、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美學追求。
“油畫民族化”是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在經歷了本土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融合主義的探索與實踐。其核心問題是通過外來油畫語言與傳統(tǒng)繪畫手法技術和思想意境的多方面融合,去實現中國油畫將西方油畫引進并移植,由此完成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的理想和壯舉。作為這種思潮的早期實踐行為在20世紀初期,張弦創(chuàng)作的《英雄與美人》大膽采用了勾線和寫意的手法,背景抽象的處理方式有意識地在中西方文化探討中做出努力。現代主義風格的藝術家趙獸的作品《顏》以中國的戲劇臉譜在結構和現代的構成關系、神秘主義的東西等方面進行融合表達對西方現代主義大膽的追求。“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血液”,正是20世紀中國油畫本土化歷程的一個極為生動而典型的概況。
二、20世紀中期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和發(fā)展
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打破了中國人的正常生活,“為藝術而藝術”“為人生而藝術”的爭論被帝國主義的炮火擊碎,在民族水深火熱之際,藝術必須為人民服務,為抗戰(zhàn)服務,必須時刻保持火熱的民族情感。以徐悲鴻為首的寫實主義在抗戰(zhàn)期間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流和地位,也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歷史性的轉折。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改變落后的局面,各方面發(fā)生深刻變化,以現實主義美術創(chuàng)作為主流藝術家必須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新時代融合在一起,貼近人民群眾,歌頌新時代。為貫徹落實文藝為大眾服務的方針,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新年畫運動,藝術家們紛紛投入到年畫的創(chuàng)作中去,在很短的時間讓年畫呈現出了新的氣象,藝術家們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藝術的特殊魅力,并且自覺地將所獲得的感受滲透到油畫創(chuàng)作中去。于是油畫出現了一種別樣的面貌,這就是1949年以后“油畫民族化”最初形態(tài)。
新中國成立到1960年代中期,中國油畫界對于“油畫民族化”問題有著很大的關注,隨著全盤蘇化傾向的褪去,“油畫民族化”成為一種帶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新中國領導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下的選擇走寫實主義道路,描述歷史、場景、人物等成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七大種類創(chuàng)作核心。藝術家正在創(chuàng)作的選擇題材和語言表達上,必須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和認識緊密聯系。董希文所創(chuàng)作的《開國大典》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盛大慶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場面氣勢恢宏,氣氛喜慶熱烈,充分體現了油畫民族化、油畫中國風,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運用,線和氣韻,民族化探索與嘗試?!短彀查T前》是新中國紅色美術經典作品之一,由著名畫家孫滋溪于1963年創(chuàng)作。作品描繪的是進京游覽的人們在天安門前留影,以先入為主的藝術形態(tài)語言夸張?zhí)幚砹松?,藍天白云,天安門城墻,極度鮮明的對比。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藝術家用火一樣的革命熱情和忘我的勞動精神,用手中的畫筆反映轟轟烈烈的巨大革命變革和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歌頌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三、中國油畫發(fā)展轉折期油畫民族化的沉淀和傳承
在1977年9月中國美術館舉辦《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和后來的一系列展覽,預示著中國油畫真正意義上的開始。1979年3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文化大革命”10年被取消的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開始恢復正常工作。隨之對一系列“文革”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和徹底否定。隨著對外開放的政策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伴隨思想解放的呼聲,徹底改變了“文革”和“后文革”時期美術形態(tài),特別是吳冠中提出的“繪畫的形式美”展開了持久的大討論。中國油畫在這個時期開始了歷史性轉折。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所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再一次成為中國人民思想的主旋律。它解除了中國人民多少年身上的種種束縛和枷鎖,喚醒了人民的主體意識,激活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中國油畫在新的歷史時期發(fā)生了重大轉折。1977年,全國高等院?;謴驼猩?,大學課堂與“廣闊天地”形成強烈對比,也為“傷痕美術”和“鄉(xiāng)土繪畫”的形成起到鋪墊作用??卦V和批判那個荒唐的年代成為這一代人在作品中最重要、最強烈的表達欲望。此后,羅中立的《父親》是中國油畫在80年代轉折期具有象征性地位且意味深長的杰出作品,通過西方超級寫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繪畫方式進行刻畫中國社會底層的勞苦人民,表達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對底層人民的憐憫。理性繪畫與生命之流構成了85美術新潮時期中國油畫的主要特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市場經濟為社會帶來轉折,也推動藝術快速而多樣化地發(fā)展。油畫家們在對技術熟練和再現“現實厭倦”之后, 熱衷于闡釋內心世界, 追求張揚個性, 求新求變,政治波普 、玩世現實主義、新生代、艷俗藝術、新表現主義等油畫風格風起云涌。從藝術的源處去找尋藝術的真理, 從自己所處的現實境況中思考, 而不是單純地拷貝西方藝術的形式與表面的技術。藝術家們開始思考生活與藝術、理想與藝術、體制與藝術等關系, 真正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當代藝術問題和當代社會問題及中西方藝術之間在不同的材料表現上和不同的理念傳達上的差別。
四、中國油畫民族化的思考
通過回首中國油畫的發(fā)展與民族融合的道路我們可以得到若干的思考,中國油畫民族化經歷了漫長的征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文化參照和經驗總結。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將過去,我們對中國油畫在整個20世紀所走過的艱難路程充滿了敬意和緬懷。油畫這一外來畫種“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是油畫民族化的體現,也是中國現當代油畫最為可貴的財富和精華所在。但我們需要正視的是,中國油畫的路途還是很遙遠,走自己的路,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是中國油畫的創(chuàng)作基礎,在經歷了20世紀之后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和主體精神,文化脈絡也為許多學者所研究。回首過去,在自身傳統(tǒng)文化中重新尋找并認識自己,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自身的文明特征,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動力。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以“中國崛起”為主題的時代,正在全速進行中。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劉淳.中國油畫史 [J].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鄧紅城.我國油畫民族化發(fā)展探究.美與時代,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