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康 謝旭東
【摘要】目的 探討同型半胱氨酸(HCY)、腦鈉肽(BNP)與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患者86例臨床資料,依據(jù)不同房顫類型分為2組,A組(陣發(fā)性房顫,持續(xù)時間<7 d,45例)、B組(持續(xù)性房顫,持續(xù)時間>7 d,41例),同時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guī)體檢的健康人群96例作為對照組。對4組患者的HCY、BNP進行檢測評估,并分析其之間的相關性。結果 B組HCY、BNP水平均較A組及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的病情狀況與HCY及BNP水平呈正相關性(r>0,P<0.05)。結論 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的病情狀況與HCY及BNP水平變化呈正關關系,可通監(jiān)測HCY及BNP水平變化,以盡早治療。
【關鍵詞】H型高血壓;房顫;同型半胱氨酸;腦鈉肽
房顫是指多個折返小波引起的心房起搏器點異位性心動過速,而H型高血壓是指流動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持續(xù)性升高且超過正常值且伴有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3]。此兩種疾病的主要發(fā)病群體均為老年群體,且發(fā)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有研究表明,房顫與H型高血壓兩種疾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血壓水平越高,房顫發(fā)生率就會越高[4]。據(jù)統(tǒng)計,在全部房顫患者中約有50%的患者合并H型高血壓疾病,而在全部H型高血壓患者中,房顫的發(fā)生率約為22%,這些患者相比于單純高血壓或單純房顫患者發(fā)生各種不良結局的幾率大幅度提升[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患者的HCY、BNP的水平,分析其與病情之間的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患者86例臨床資料,依據(jù)不同房顫類型分為2組,A組(陣發(fā)性房顫,持續(xù)時間<7 d,45例)、B組(持續(xù)性房顫,持續(xù)時間>7 d,41例),同時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guī)體檢的健康人群96例作為對照組。A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60~92歲,平均年齡(76.42±3.67)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17~25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shù)(21.08±1.31)kg/m2。B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61~93歲,平均年齡(76.43±3.71)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17~26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shù)(21.12±1.33)kg/m2。對照組中男45例,女41例;年齡63~95歲,平均年齡(76.51±3.69);身體質量指數(shù)18~27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shù)(21.14±1.35)kg/m2。統(tǒng)計學比較4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
高血壓:維持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均經心電圖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且區(qū)分房顫類型。②認知功能正常;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2)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史;②糖尿病患者;③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器管功能嚴重損害;④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⑤惡性腫瘤;⑥高血壓竇性心律者。
1.3 方法
對3組患者HCY、BNP進行檢測評估。HCY檢測方法:分別采集3組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選用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試劑盒對HCY進行檢測評估。BNP檢測方法:采集3組患者安靜狀態(tài)下的肘靜脈血2 ml,采用AQT90免疫分析儀(雷度米特醫(yī)療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型號:AQT90)對BNP進行檢測評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HCY及BNP水平與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病情狀況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HCY、BNP水平狀況
B組HCY、BNP水平均較A組及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相關性
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病情狀況與HCY及BNP水平呈正相關性(r>0,P<0.05)。見表2。
3 討 論
H型高血壓和房顫是共患疾病,二者之間的關系緊密[6-9]。H型高血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會發(fā)生改變,且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醇系統(tǒng)會被過度激活,導致心房結構重構及電重構,是心房顫動發(fā)生和維持的病理生理基礎[10-13]。
HCY是臨床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14-17]。HCY能夠對一氧化氮的合成分泌過程起到阻礙作用,同時可促使一氧化氮進行分解,從而造成機體內存在大量的超氧化物[18-21]。并且,HCY的高水平也會直接對內皮細胞造成損傷,破壞了內皮舒張因子和收縮因子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進一步導致人體血壓升高[24-26]。BNP是目前診斷心衰等疾病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有研究表明,當房顫患者處于急性發(fā)作期時,心室節(jié)律不規(guī)則運動,會導致心功能減退,而BNP水平會呈升高現(xiàn)象[27-30]。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HCY、BNP水平均較A組及對照組高,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病情狀況與HCY及BNP水平呈正相關性,表明HCY及BNP水平變化與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病情狀況具有相關性,HCY及BNP水平的高低變化能夠對老年高血壓合并房顫的發(fā)生造成潛在的影響。本研究的局限性為單中心、小樣本、回顧性研究,收集病例數(shù)及臨床指標有限,需要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論證本研究結論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HCY及BNP水平的高低變化能夠對老年H型高血壓合并房顫患者的病情狀況進行反饋,為臨床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Kathryn L Hong,Benedict M Glover.The impa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atrial fibrillation[J].Curr Opin Cardiol,2017,33(1):1.
[2] Cho S,Jang H,Park K.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levels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he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8-2014[J].Plos One,2017,12(12):e0189361.
[3] 詹碧鳴,孫文華,董一飛,等.老年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脈壓與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16):1887-1890,1899.
[4] 史 琳,楊傳華.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水平、心臟結構及功能與心房顫動發(fā)生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1):2583-2585.
[5] Christopher X,Wong Alex,Brown Hung-Fat,Tse Christine M,et al.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Australian and Asia-Pacific Perspective[J].Heart,lung&circulation,2017,26(9):870-879.
[6] Rajiv,Mahajan Rajeev K,Pathak Anand,et al.Risk Factor Management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Clinics:Saving the Best for Last[J].Heart,lung&circulation,2017,26(9):990-997.
[7] 郭 潮,劉玉瓊.心房顫動病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及尿酸與左房內徑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4):2921-2923,2924.
[8] 劉 丹,敖 衛(wèi),徐 敏,等.H型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血清Hcy、β2MG及hs-CRP檢測的意義[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6,8(6):687-690.
[9] Petra,Büttner Katja,Schumacher Borislav,et al.Role of NT-proANP and NT-proBNP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ssociation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rogression phenotypes[J].Heart rhythm,2018,15(8):1132-1137.
[10] A Mark,Richards.Biomarkers in Acute Heart Failure-Cardiac And Kidney[J].Cardiac failure review,2015,1(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