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志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yè)、留學由來已久,在唐代尤甚。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之一,而且文化發(fā)達,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態(tài),澤被四鄰,外國留學生不絕于途。長慶元年(821年),專門為周邊國家來唐的留學生設置了一項考試制度——“賓貢進士”。因考生地區(qū)不同,存在著文化差異,“賓貢進士”與“國子進士”“鄉(xiāng)貢進士”相比,在考試難易、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有一定優(yōu)惠政策。“賓貢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周邊國家傳播中國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唐代向外國放開科舉考試,多面向于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古代圣賢君王受儒家思想傳播的影響,都追求“四夷傾心向往一心”;另一方面,當時新羅、高麗、安南(越南古稱,包括現(xiàn)廣西一帶)、緬甸、尼泊爾都是唐朝貢國或藩屬國,尊稱唐王朝為“上國”,這些小國是唐王朝的“國之門戶”,唇亡齒寒,因此唐朝與這些屬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往來極為密切。
在這些留學生中,來自朝鮮半島新羅的崔致遠名氣最大,他也是唐代知名度最高的留學生之一。
崔致遠,字孤云,號海云,謚號文昌。唐咸通九年(868年),12歲的崔致遠辭別親人,成了一名小留學生,只身一人來到大唐王朝求學,他父親在他臨走時說:“你去那里一定要努力學習,十年之內(nèi)必須考上進士。如果十年之內(nèi)考不上,那就斷絕父子關系,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了。”崔致遠“壓力山大”,牢記父親的訓誡,勤學苦讀,結(jié)果不負眾望,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及第,提前四年完成父親的重托。
登科及第的崔致遠,沒有衣錦還鄉(xiāng),而是選擇了繼續(xù)留在大唐發(fā)展,擔任江蘇溧水縣縣尉,做一名負責軍事、治安的地方官。崔致遠在唐朝做官多年,任期屆滿后,又被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聘為幕府,后授職幕府都統(tǒng)巡官。在朝鮮半島,崔致遠享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他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不斷,所創(chuàng)作的《桂苑筆耕集》還收錄在《四庫全書》中。
作為中國近鄰的日本,也經(jīng)常派優(yōu)秀青年來大唐王朝學習文化知識,至今日本文化仍深受大唐文化的影響,日本人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就是其中的代表。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或朝衡),字巨卿,于717年隨日本遣唐使赴長安入太學學習,與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人交往甚密。阿倍仲麻呂經(jīng)過寒窗苦讀,參加唐科舉考試,以優(yōu)異成績考中進士。后在唐朝任從三品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卿。相傳他回國時,因船只遭到大風的襲擊,遭遇海難,消息很快傳到了唐朝。李白以為他罹難,心情十分悲痛,寫了這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但事實上阿倍仲麻呂并沒有遇難,他乘的那只船漂到了越南海岸,最后得救,阿倍仲麻呂也得以繼續(xù)在唐朝任職。
唐大歷五年(770年),阿倍仲麻呂在長安逝世。后來日本也引進了科舉制,不過由于日本的科舉考試長期被貴族把持,所以到江戶時代便廢止了。
中國科舉考試不但影響到東南亞國家,還傳播到阿拉伯地區(qū)。李彥升,大食人(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的專稱),長期定居中國。當時的汴州刺使、宣武軍節(jié)度使盧鈞偶然發(fā)現(xiàn)李彥升中國話講得標準流利,就與其交談,通過交談,盧鈞了解到李彥升是隨經(jīng)商船隊來的,出身名門望族,較為熟悉中國文化。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盧鈞特意向宣宗皇帝舉薦李彥升。經(jīng)唐宣宗派人員核實,恩準李彥升參加科舉考試。李彥升到京后,按部就班進行科考。結(jié)果,他一舉及第,而當年全國總共及第的人數(shù)只有22人。當時他的考卷交送中書省、門下省復核,復核后發(fā)現(xiàn),李彥升確有真才實學。陳黯便針對此事撰寫成《華心》一文,對李彥升給予高度肯定。
唐代之后,科舉制也逐漸被東南亞一些國家引入。明代時,越南的留學生一般在本國鄉(xiāng)試結(jié)束后,會到北京參加會試。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考試中,越南人阮勤中一舉成名,奪下進士的桂冠,從此留京任職,被任命為工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科舉考試被廢除,為了籠絡外國的留學生,清政府臨時組建了學部專門考核外國留學生,凡考中者按進士、舉人授予資格,凡高中進士者授翰林院修撰,人們把這些留學生稱為“洋翰林”。
(選自《北京晚報》)
【談古論今】
科舉制度作為隋唐以來封建時代的選人用人制度,不僅被國內(nèi)的學子重視,也吸引了大量外國的“留學生”。他們參與科舉考試,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對中外文化交流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