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玲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的重點和方向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學具是輔助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學生綜合調動手、腦、心、口等多種感官自主開發(fā)教學具,在合作中體會進步,在進步中增強信心。教師對教學具進行圖形組合、對比變換和修正改進,在課堂上構建起完整的教學生態(tài),能形成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教學具;教學效能;小學數學;教學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1-0140-02
教學具作為課堂教學的工具,在傳統(tǒng)課堂中往往只是被作為教學的載體和媒介,并沒有真正深入課堂發(fā)揮其促進學生高效學習、體悟數學魅力的作用。學生主動開發(fā)教學具,能夠把抽象的數學學科知識具象化,豐富認知,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那么,究竟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有效實現教學具的開發(fā)呢?
一、變換對比,強化數字意識
變換對比是教學具最簡單的基礎應用,但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正向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制作一些結構性較強的教學具,讓學生在動手變換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邏輯思維和基本數學意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對數字的識讀和解析是小學階段各學科知識教學的基礎,而在對數字認知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因為重復訓練做得少,識讀熟練度不足,嚴重影響后續(xù)教學的開展。在數學課上,教師帶領學生每個人剪六張大小相同的卡片,然后讓學生在不同的卡片上隨機寫下不同的數字。教師讓學生隨機組合手中卡片的順序,然后把組合出的數字識讀出來,也可以組合出數字讓同桌識讀,兩個人比拼互相讀出對方數字的速度。由于剛剛制作完教學具,學生的熱情很高,聽到任務后馬上和同桌展開“對戰(zhàn)”。有的學生拼出“94620”,在被讀出之后,又變化成“06429”,學生在看到新的數字組合后稍微遲疑,馬上反應過來,正確識讀。在這樣一個重復的識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去辨認數字,還要判斷同桌識讀得正確與否,能起到雙重的訓練效果。經過一節(jié)課的練習,學生對大數的識讀能力和自身的數字意識,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對數字的認識是數學最基本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模塊,教師在教學中不妨通過對教學具采取多種組合形式,消除學生對數字的陌生感,激發(fā)學生認知數字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數學,提升課堂整體的教學效率。
二、組合圖形,提升空間意識
圖形是最容易引起學生數學共鳴的事物,在帶領學生認知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大膽將教學具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對學到的圖形進行自由組合,在提升學生空間意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結束幾何相關知識的教學之后,教師發(fā)給學生一張正方形的硬卡紙,要求學生用筆在硬卡紙上描畫出至少4種不同的圖形,并且爭取實現正方形卡紙面積的最大利用。在設計時,學生結合學過的幾何圖形知識充分規(guī)劃和考量面積,有的學生把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拼貼組合,用30°、60°或者20°、70°等拼成直角,最大限度利用空間,有的學生用的是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在設計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把圖形裁剪下來,擺在桌子上重新再組合,看能拼出什么形狀。有的學生把剪裁下來的圖形拼成公雞,有的拼出小汽車,有的拼出小飛機。通過組合圖形的方式,學生的圖形思維得到釋放與鍛煉,想象力也得到發(fā)散,起到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自主操作,滲透推理意識
數學是一門講求邏輯的學科,幫助學生養(yǎng)成相應的邏輯思維、形成學科思維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妨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操作,探索數學概念的本質。例如,小學階段“圓的周長”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往往對抽象的周長計算公式理解不透。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用一根線和小圖釘制作一個簡易圓規(guī),在硬卡紙上畫出一個圓,然后剪下來,之后再用一根線繞圓周一圈。做完上述工作后,教師先讓學生用直尺測量簡易圓規(guī)上那根線的長度,然后再和繞圓一周的那條線的長度進行比較。有的學生測量出簡易圓規(guī)上線的長度為5 cm,繞圓一周的那條線的長度為31.6 cm,有的學生測出圓規(guī)線的長度為4 cm,繞圓一周的那條線的長度為25.1 cm。教師適時引入“半徑”和“π”的概念,告知學生半徑就是那條圓規(guī)上的線,并且在黑板上寫下“π”的數值,再讓學生探究圓的周長與半徑的關系。學生經過計算發(fā)現圓的周長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及時總結,在黑板寫下圓的周長計算公式“C=2πr”。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進行實驗性的推導與探索,在牢固掌握課堂知識內容的同時,實現自身推理意識與邏輯思維的動態(tài)培養(yǎng),將數學課堂轉化成學生的實驗場,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四、再度改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在課堂引入教學具時,不能一成不變地把教學具傳遞到學生手中,而要引導學生嘗試改變教學具、優(yōu)化教學具、創(chuàng)新教學具,在對教學具的改進中,實現知識的掌握和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單位轉換是小學階段最常見的數學知識,也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次數學課上,教師給學生每人發(fā)10根可以拼接的1厘米標準長度短棒,讓學生用這些短棒測量桌子腿的高度。剛開始,學生用1厘米的短棒一節(jié)一節(jié)地量。很快,學生們發(fā)現這種辦法量得太麻煩,開始琢磨簡便的辦法,有的學生把5根短棒接在一起,這樣每量一次就可以測量5厘米,有的學生直接把10根短棒接在一起,每量一次就是1分米,量完之后,學生會自主把測量結果從分米轉換成厘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對教學具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地將原有的1厘米短棒拼接成1分米的短棒,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和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一石二鳥”。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經常有些奇思妙想,教師不妨在教學具上花些心思,開發(fā)教學具的創(chuàng)新功用,讓學生在對教學具的使用過程中,邊學邊思,實現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教學具是數學課堂上教學的得力助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根據課堂內容、活動主題、教學主旨等多個因素,有機地對教學具進行創(chuàng)新與重構,讓教學具在新時代的數學課堂上發(fā)揮獨有的教學價值。數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前沿陣地,教師一定要大膽創(chuàng)新、突破陳念,以學生的知識學習為出發(fā)點,以課堂教學的效能提升為抓手,最終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上實現本質回歸。
參考文獻:
[1]洪瑞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當代教研論叢,2018(03).
[2]趙丹.如何讓生活實例有效地走進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1).
[3]錢興明.探微小學數學課堂對話教學的有效策略[J].名師在線,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