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桂東北地區(qū)壯族與瑤族關系的歷時性考察
——南嶺走廊民族關系研究之二

2020-07-24 03:26袁麗紅
賀州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富川瑤族壯族

袁麗紅

(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8)

桂東北地區(qū)是粵湘桂三省交會之地,處于湘桂走廊的重要通道上,是廣西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吸引了大批外來移民,因而歷史上人口遷徙活動十分頻繁,其中就有不少瑤人和壯人進入該地區(qū),并定居于此,不斷繁衍。本文考察的范圍主要是桂林市和賀州市所屬各縣區(qū),包括秀峰區(qū)、疊彩區(qū)、象山區(qū)、七星區(qū)、雁山區(qū)、臨桂區(qū)、恭城瑤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荔浦市、灌陽縣、平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h、資源縣、陽朔縣、平桂區(qū)、八步區(qū)、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昭平縣等22 個縣(自治縣、市、區(qū))。

一、桂東北地區(qū)壯族與瑤族的分布

桂東北地區(qū)是廣西瑤族人口分布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有恭城和富川兩個瑤族自治縣,還有17 個瑤族鄉(xiāng)。據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22 個縣(市、區(qū))共有瑤族人口約70 萬人(瑤族人口數見表1)?,幾逶诠饢|北地區(qū)的分布以恭城和富川兩個瑤族自治縣最為集中,其次是與恭城相鄰的平樂和與富川相鄰的鐘山兩個縣瑤族人口較多,瑤族人口1 萬以上的縣還有臨桂、靈川、全州、灌陽、龍勝、荔浦、八步、平桂、昭平等9 個縣(市、區(qū))。桂東北地區(qū)的瑤族屬于盤瑤或平地瑤、民瑤支系。盤瑤支系主要分布在山區(qū),且多為高山絕谷之中,居住環(huán)境較為惡劣,被稱為山瑤、過山瑤、高山瑤、土瑤等;平地瑤、民瑤大多分布在湘桂粵交界的平壩地區(qū),是從山上搬到山下或被封建王朝征為瑤丁、瑤兵的盤瑤轉化而來,主要聚居在恭城、富川和鐘山等縣。

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總人口只有32.18 萬人(見表1),壯族人口在3 萬以上的有荔浦、八步、陽朔、龍勝等 4 個縣(市、區(qū)),1 萬至 3 萬人的有象山、七星、臨桂、永福、平樂、平桂、昭平、鐘山等8 個縣(區(qū)),有10 個縣(區(qū))的壯族人口在1 萬以下。壯族在桂東北地區(qū)的分布較為分散,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且總體上呈現(xiàn)出越往北壯族越少,越往南壯族越多的分布格局。

由表1 可見,在 22 個縣(市、區(qū))中,壯族人口和瑤族人口均在1 萬人以上的有臨桂、龍勝、平樂、荔浦、八步、平桂、昭平、鐘山等 8 個縣(市、區(qū))。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瑤族大多與當地漢族交錯雜居,其中有很多地方的壯族與瑤族相鄰而居,有些地方的壯族村就位于瑤族聚居區(qū)通往外界的必經之路上。

表1 桂東北地區(qū)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數(單位:人)

二、桂東北地區(qū)壯族與瑤族的歷史關系

瑤族從唐宋時期開始遷入廣西,桂東北是瑤族人口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他們遷入桂東北后,就與當地的壯族、漢族雜居在一起。

(一)瑤族的遷入

瑤族是個遷徙民族,也是較早遷入桂東北地區(qū)的民族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有瑤族遷入桂東北地區(qū)。據《宋史》載:“蠻僚者,居山谷間,其山自衡州常寧縣,屬于桂陽,郴、連、賀、韶四州,環(huán)紆千余里,蠻居其中,不事賦役,謂之猺人?!保?]卷493《嶺外代答》也記載:“靜江府五縣與瑤人接境。曰興安、靈川、臨桂、義寧、古縣?!保?]卷三義寧即今之臨桂,古縣即今之永福。“富川葛坡關源村李姓始遷祖李肇基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 年)由楚南遷居富川關源村立宅;油沐鄉(xiāng)長塘廖姓始祖于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由湖南道縣高崗山遷居富川黃沙嶺,明朝洪武三年(1370 年)入籍定居。”[3]454據《昭平縣志》載:“瑤族盤氏始祖盤管七,原籍廣東青州巷口石欖村。北宋淳化年間(990—997年),受詔剿盜有功,賜地落籍昭平,其后裔分居于走馬鄉(xiāng)玉洞村、庇江鄉(xiāng)聯(lián)安村,昭平鎮(zhèn)古站村、文竹鄉(xiāng)七沖村以及平樂源頭鎮(zhèn)藍洞村?!保?]519可見,早在宋代,桂東北地區(qū)就已有不少瑤人居住。

雖然唐宋時期桂東北地區(qū)已有瑤人居住,不過該地區(qū)的瑤人大部分還是在元明清時期遷入的。根據恭城瑤族的族譜記載,他們除小部分是明以前遷來的外,大部分是明清時遷來的。據三江鄉(xiāng)《千家洞流水記》記載:元大德九年(1305 年),湖南千家洞瑤族因受官府逼糧交稅,紛紛逃離,由源口、龍虎關遷入恭城與湖南交界的勢江源、唐黃源等山區(qū)避難;據恭城西嶺鄉(xiāng)雷王廟碑記載,新合村瑤族的先祖是因為明洪武年間恭城瑤族梁天朝與湖南雷虎子舉兵反抗,統(tǒng)治者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從廣東肇慶府德慶州封川縣把他們招募過來,遷入恭城負責把守隘口,洪武十八年(1385 年),湖南梁、雷起義被鎮(zhèn)壓后,他們得到官府同意,回家搬來老小,在此居?。?]。據《平樂縣志》載:“平樂的瑤人大約在元代中后期到明代初期,從湖南的‘千家洞’(今湖南江永縣大遠瑤鄉(xiāng))經廣東肇慶地區(qū)的珠磯巷、大羅山一帶到富川、恭城再遷到平樂。境內現(xiàn)存瑤村石碑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 年),盤、趙二姓瑤族遷到平樂府東門八寶村住,住一代?!保?]701富川石家鄉(xiāng)黃竹村沈姓始祖森善于元明之際遷居富川,明朝洪武年間被廣西總兵官韓觀招撫,立宅黃竹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攢造黃冊入戶口;朝東鎮(zhèn)高宅斑竹坪趙姓來富川時間為清雍正年間[3]454。據鐘山縣兩安瑤族鄉(xiāng)沙坪村東“新門樓”內墻同治二年(1863年)立的石碑銘文記載,趙姓、黃姓先祖于洪武元年(1368 年)從千家峒遷到沙坪居住[7]。據沙田鎮(zhèn)新民村馬窩寨盤弟客所收藏的白布質《過山榜》所記,平桂區(qū)的土瑤是宋至道元年(995 年)因征戰(zhàn)從廣東調遣來的土兵定居后形成的,定居時間約在1539—1624 年,即明嘉靖至明天啟年間[8]918。有的遷移路線比較復雜,如龍勝潘內粟姓紅瑤,據說是在明嘉靖初年遷入此地,遷徙路線是從山東到江西,轉到湖南,之后進入廣西資源粟家大坪,最后遷來此處開荒[5]。

總的來說,桂東北地區(qū)的瑤族大部分認為他們是從千家洞遷來的,有的是先從千家洞遷到廣東或江西、貴州,然后再遷到現(xiàn)居地。

(二)瑤族與壯族民眾共同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

明代廣西爆發(fā)了多次農民起義,其中桂東北地區(qū)的府江起義和古田起義等多次起義均是瑤族與壯族聯(lián)合發(fā)動或共同參與的。

府江是漓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陽朔、下達昭平,綿亙三百余里,是明代廣西農民起義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睹餍⒆趯嶄洝份d:“平樂府之昭平堡,介在梧州、平樂間,瑤壯率出為患?!保?]卷116洪武八年(1375 年),賀縣(今賀州市)屯軍陳華四聯(lián)合瑤人李季九等人共同起義,拉開了明代府江農民起義的序幕,之后府江地區(qū)還爆發(fā)了幾次規(guī)模較大的農民起義。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大藤峽瑤民起義爆發(fā),府江瑤壯人民紛起響應,攻克總督朱英所筑昭平土城。弘治七年(1494 年),覃扶照、藍公玉領導永安(今蒙山縣)農民起義,修仁、荔浦及府江沿岸的瑤、壯族農民紛起響應,起義隊伍發(fā)展至數千人,攻占永安、修仁、荔浦等地,控制府江沿岸數百里,殺死官軍指揮張敞,震動朝廷[10]348-349。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賀縣壯族人覃公浪聯(lián)合懷集縣民覃文敬、連山縣民李公旺等人共同發(fā)動起義,其后又與平樂魚狗等地的起義軍相會合,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攻占府江沿岸,鉤劫官商船貨,堅持斗爭達3 年之久[10]349。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倪仲亮、鄧良朝、梁榮、李三弟等人領導賀縣農民起義,隊伍發(fā)展至數千人,常與廣東連山縣義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活動于兩廣邊界及湖南的衡、永、彬、桂等州縣,打擊地主官僚[10]349。隆慶三年(1569),荔浦縣三峒瑤、壯農民5000 余人在韋公海領導下武裝起義,攻陷4 個官軍營堡,殺官兵無數。與此同時,永安州民萬余人在李都堂、楊公滿領導下起義,圍攻州城,活捉知州楊惟執(zhí),殺死指揮官胡翰,千戶李可久、周廉,土官岑文等人,奪去州印。其后較大的起義還有萬歷四年(1576 年)昭平上四屯酋長黎福莊領導的起義,萬歷六年(1578 年)瑤民首領盤宗明領導的荔浦、修仁、永安等地農民起義,萬歷二十六年(1598 年)北陀壯民黃朝田領導的起義等[10]350。

古田位于今永福、臨桂、融安、鹿寨4 個縣之間,縣治在今永福縣的壽城鎮(zhèn)。古田起義的首領最初是壯族人韋朝威和覃萬賢,正德年間在一次戰(zhàn)役中韋朝威犧牲,覃萬賢下落不明。此后,韋朝威的兒子韋銀豹和黃朝猛繼續(xù)領導農民進行斗爭。嘉靖初年,原廣西總兵張經調離廣西,守兵將領莫崎病死,守兵紛紛逃跑,韋銀豹領導的起義軍乘機向四處發(fā)展,除攻占古田縣外,還連續(xù)攻克義寧、雒容、永福及臨桂、靈川、陽朔等縣的部分地區(qū),還與興安金盆竹的韋朝奉、義寧大竹山的林銀漢、臨桂南鄉(xiāng)的盤銀豹等人領導的起義軍互相聯(lián)合,共同對敵,桂東北絕大部分地區(qū)均被農民起義軍所控制。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十二月,古田起義軍攻入桂林城,殺死廣西參政黎民衷,奪司庫官帑7 石。次年(1565年)八月,古田起義軍再攻入桂林城,并襲擊靖江王府。隆慶四年(1570 年)四月,廣西按察使殷正茂等人率領官軍土兵14 萬人進攻古田,雙方激戰(zhàn)三個多月,起義軍最后失?。?0]351-352。

府江農民起義和古田農民起義多數是壯族或瑤族人領導的,起義軍隊伍中也很多壯族和瑤族民眾。起義被鎮(zhèn)壓后,當地很多壯族和瑤族民眾被殺害,如弘治七年(1494 年)官軍在圍剿覃扶照、藍公玉領導的永安農民起義中,先后搗毀府江村寨180個,屠殺居民6000 余人,俘去男女老幼4000 余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官軍鎮(zhèn)壓倪仲亮等人領導的賀縣農民起義,殺害義軍和群眾3000 余人,俘280 余人;隆慶六年(1572 年),廣西巡撫郭應聘、總兵官李錫督軍進剿,并調東蘭、龍英、泗城、南丹、歸順諸土兵,以土吏韋文明統(tǒng)之,攻古西、巖口、筍山、古造及兩峰、黃峒等寨,經過三個多月的圍剿,取得了所謂的“府江之捷”,義軍和起義群眾被殺者達5000 余人。平定起義之后,明朝將府江地區(qū)的巡檢司,如荔浦之峰門、南源,修仁之麗壁,永安之古眉諸巡司,全部改為土巡檢,由壯族土司領兵負責把守[11]卷 317。

雖然府江起義和古田起義先后都被官府鎮(zhèn)壓下去了,但壯族與瑤族民眾并肩作戰(zhàn),共同反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斗情誼卻一直流傳下來。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壯族農民廖三在龍脊領導壯、瑤、漢等民族農民反抗清政府壓迫剝削舉行暴動[12]116。1933 年,龍勝的瑤族為了反抗國民黨暴政和民族歧視政策舉行起義,龍脊十三寨壯族首領率領數百壯民及少數苗、漢農民參加,并共同奮斗,做出了犧牲。

(三)明清時期壯族的遷入

廣西是壯族聚居區(qū),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壯族先民西甌人在桂東北地區(qū)居住。秦始皇經過六年的征戰(zhàn)才統(tǒng)一嶺南,說明當時的西甌人數肯定不少。秦統(tǒng)一嶺南后,把大批中原人遷入嶺南,此后歷代均有漢人及其他族群通過南嶺走廊遷入到桂東北地區(qū)。宋代,壯族逐漸形成單一的民族。此后,隨著大量漢人南遷和漢文化的傳播,桂東北地區(qū)的部分壯族逐漸被漢化,壯民的比例逐漸減少,分布也較為分散,但仍有較大規(guī)模的壯族人口,其中有一部分壯族是明代才遷入桂東北地區(qū)的。

從明代開始直至清代,壯族中一些驍勇善戰(zhàn)的土兵被朝廷招募為“狼兵”,根據朝廷旨意南征北戰(zhàn),平息叛亂,或在瑤亂多的地方且耕且守,防止瑤民叛亂。明代從洪武至嘉靖年間的二百余年里,在桂東北地區(qū)的府江和古田先后爆發(fā)的多次較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中,明朝廷不僅派大軍征剿,還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從廣西慶遠府一帶征調戰(zhàn)斗力較強的壯族土兵前來鎮(zhèn)壓。據《明史》卷三一七載:“瑤蠻不靖,往往仗狼兵,急則借為前驅,緩則檄為守御?!保?1]8225平定起義之后,很多土兵留在當地戍守。

現(xiàn)居桂東北地區(qū)的很多壯族就是由慶遠府一帶遷入的戍守土兵生息繁衍而來的。永福的壯族分為南壯和北壯,“南壯自明正統(tǒng)間由黎平、慶遠入居毛峒,與瑤角立……北壯來自靖州(今湖南靖州縣)”[13]卷278。永福被稱為“狼人”的一支壯族,來自慶遠府的南丹縣一帶,就是為協(xié)助明朝廷鎮(zhèn)壓古田農民起義而遷入的。據靈川縣蘭田街壯族《韋氏始祖歷史錄》載:韋姓始祖韋萬教、韋公俍原籍廣西南丹州慶遠府思恩縣金蘭鄉(xiāng),明洪武年間率兵鎮(zhèn)守容縣,成化四年(1468 年)奉調守縣境蘭田馬鞍隘,鎮(zhèn)壓紅苗反抗斗爭??滴跄觊g又奉命平定了廖三(壯族)的反抗,今居于公平、蘭田、九屋一帶[14]。據清代謝啟昆所修的《廣西通志》載,陽朔壯族分為南壯和北壯,“南壯來自湖南零陵,北壯來自永?!?。

平樂府所轄的平樂、恭城、富川、昭平、賀州等地的壯族主要來自南丹、慶遠府一帶的壯族土司,他們奉調在這一帶設立土巡檢,而后這些戍守的壯族土兵在此生息繁衍,落籍當地,成了當地壯族的一部分[14]。據《明孝宗實錄》卷一〇二載:“鎮(zhèn)守廣西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歐槃等率漢達土兵六萬,擊平樂府永安州西鄉(xiāng)等處徭僮,分道并進,破其村寨巖峒一百八十六處?!保?5]646平樂縣內壯族多為明代從富川、金城江等地遷入,長灘湖塘等地的王姓壯族族譜記載,其祖先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從慶遠府思恩縣南丹洲凈江洞上焚村遷入[6]701。恭城原先居住的少數民族以瑤族為主,境內散布的壯族主要源自宜山、南丹,明朝洪武初年,勢江源的瑤族梁朝天等在西鄉(xiāng)八角巖(今西嶺鄉(xiāng)八巖)“謀叛”,明朝采取“以夷制夷”之策,由慶遠府調集韋、陳、周、石等23姓壯兵前來恭城清剿,之后定居于此。光緒《富川縣志·猺獞》卷十二載:“古田六寨為內八源門戶,猺賊出入經此焉。明生員周真義招獞丁留駐此地,以備御防,即今黃、姜、韋、莫、覃五姓是也?!保?6]139昭平縣崩江壯族潘氏于元末明初從南丹遷到富川,其八世祖潘積穰于明萬歷初隨軍鎮(zhèn)壓五指山瑤、壯人民起義而授土龍巡檢司,遂在此地繁衍后代;仙回黃姓壯族是明朝萬歷初“彈壓英回兩地”(英家和仙回)瑤、壯少數民族,后授古眉寨巡檢司的黃仲拙之后代[4]519。

還有一部分壯族是清代遷入桂東北地區(qū)的。從龍脊壯族村寨流傳的《落難歌》來看,他們是清后期從湖南逃荒遷入的。這首歌謠唱道:“康熙到乾隆,祖宗生活好。到咸豐年間,天下不太平。稱谷八十錢,衣食還豐足。光緒二十六,七年無粒谷。天旱米糧貴,荒年不好活?!蓱z這班人,流落到何處,輾轉到湖南?!魁垊俟?,寄信去泗水?!保?7]148這批壯族的先人先從湖南逃至龍勝泗水,再到和平鄉(xiāng)的龍脊定居下來。

總的來說,現(xiàn)居于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有一部分是原來的土著,有一部分來自湖南、貴州等地,還有很大一部分壯族則是為了鎮(zhèn)壓少數民族起義而遷入的,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慶遠府、南丹州一帶?!皬V西慶遠府、南丹州一帶是桂東北各縣壯族的重要來源地,這一地區(qū)的壯族從北部遷入三江、龍勝、全州,往南經永福,遷入陽朔、靈川、荔浦、平樂、恭城、富川、昭平、賀縣(今賀州市)等地,呈輻射形遷移。而從湖南、貴州、廣東遷來的壯族較少,他們呈向心形遷移,即由四周向桂東北地區(qū)遷徙。如湖南壯族由東部的零陵遷至陽朔、金秀桐木、龍勝,由西部靖州南遷至永福。貴州壯族主要從南部的黎平,經慶遠,遷到靠近桂中的永福一帶?!保?4]

當初這些壯人駐防在桂東北地區(qū),具有防瑤的功能,是為了防止瑤民再次叛亂而留居當地的,因此他們與瑤民的關系較為緊張,壯人看不起瑤人,瑤人防備著壯人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在龍勝的龍脊,由于壯族人口多,瑤族在壯族的包圍圈中,覺得低人一等。據當地群眾(包括壯、瑤)說,龍脊村的平安寨大約二百年前是紅瑤先民住的,后來壯族從慶遠府、南丹遷來才把紅瑤趕走,所以就把這個村稱為“趕瑤寨”。紅瑤被趕到距龍脊村三十多華里的大寨村中六屯。從此瑤壯關系很緊張,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六屯四周還砌有一米多高的石墻,并專門派人看守,若有外面生疏的人上去,他們就從上面滾石頭下來[18]178-179。

三、逐漸走向和諧的壯瑤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民族隔閡逐漸消除,民族之間交往逐漸增多,桂東北地區(qū)壯族與瑤族和睦相處,關系逐漸走向和諧。

(一)經濟交往

第一,商品交換。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和瑤族聚居區(qū)大多相距不遠,因此,彼此之間的經濟交往極為普遍。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大多居住在平地或丘陵地帶,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yè)生產;瑤族中除平地瑤外,其余支系大多分布在山區(qū),主要從事山地農業(yè)和林業(yè)生產。壯族與瑤族居住地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能夠獲取的資源不一樣,需要相互調劑來補充生活所需,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商品交換空間。因此,壯人與瑤人經?;ネㄓ袩o,進行商品交換。在賀州市平桂區(qū)的沙田鎮(zhèn)和鵝塘鎮(zhèn),瑤族分布在偏遠的山區(qū),壯族主要分布在從平原地區(qū)通往山區(qū)的村子,當地瑤人到鎮(zhèn)上大多要經過壯族聚居的村寨。每逢圩日,居住在山區(qū)的瑤人就把山貨和林產品拿到集市上去銷售,有時瑤人挑著貨物經過壯族聚居的村子,當地壯人就跟他們購買,特別是一些緊俏的山貨,經常還未到集市上就賣完了。瑤人賣完自己的產品后,再購買壯人或漢人出售的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物品,如鹽、洗衣粉、肥皂、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以及鐵制生產工具等。就連民族服裝也需要在街上購買,當地土瑤所穿的民族服裝包括腰帶、頭巾等都是當地漢人或壯人做的。

第二,勞動雇傭關系。20 世紀90 年代以前,平桂區(qū)的瑤族村沒有通公路,交通不便,從村里到鎮(zhèn)上需要步行,近的要走三四個小時,遠的要走七八個小時。有時瑤人購買的物品太多或需出售的產品太多,就會請壯人或漢人幫挑東西,支付報酬給他們。沙田鎮(zhèn)大盤村的壯人中就有幾個經常幫瑤人挑貨物的挑夫,瑤人中哪個需要請人挑貨物就會去找他們,他們與瑤人之間存在臨時雇傭關系。改革開放后,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其中就有一些瑤人到壯人開的加工廠或店鋪打工,有時壯族村里有一些零星的體力活,也會請瑤人幫做,瑤人稱之為打散工。

第三,生產互助與合作。隨著交往的增多,瑤族人與壯族人之間的信任增加,瑤人與壯人之間出現(xiàn)有生產互助與生產合作的情況。1974 年夏末,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黃洛隊瑤族生產進度慢,眼看插稻秧就要錯過季節(jié)了,金江、江邊、八灘等隊的壯族共出動200 多人,牽牛帶農具去支援;金竹隊壯族興建石金水利工程,瑤、漢族也組織人力去支援[12]118-119。在龍脊地區(qū)搞旅游開發(fā)后,有些瑤族人租用平安、金竹等壯族村民的房子來銷售瑤族的手工藝品,或者與壯族人合作經營家庭旅館、餐館等。1976 年至1981 年,荔浦縣杜莫鄉(xiāng)三保大隊馬鹿生產隊(瑤族)每年青黃不接時,都將十多噸儲備糧借給附近缺糧的漢、壯族農民度荒而不取息。蒲蘆瑤族鄉(xiāng)甲板村,居住著漢、壯、瑤族農民,他們和睦共處,70 年代后,他們相互支援,共同發(fā)展生產。1984 年統(tǒng)計,全村種下柑橙、八角、白果、毛竹和板栗等經濟作物,僅柑橙就種了14910 株,人均13 株,成為瑤鄉(xiāng)團結互助致富的典型村,1984 年被評為自治區(qū)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出席自治區(qū)召開的表彰大會[19]874。

(二)擬制親屬關系

桂東北地區(qū)的壯、瑤、漢等民族有認老庚、打老同、打同年的習俗,相當于漢族所稱的“結拜”?!巴辍币话闶峭荒瓿錾娜?,即同歲,而“老庚”“老同”則沒有年齡限制,只要雙方情投意合,即可認作老庚、老同。打老庚后大家就像兄弟一樣,逢年過節(jié),經常來往;遇有困難,互相幫助,情同手足。平桂區(qū)的壯族和瑤族老一輩人中打老同的很多,有些人認有幾個“老同”。因為瑤族村距離鎮(zhèn)上較遠,過去沒有公路,交通不便,需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鎮(zhèn)上,從瑤族村到鎮(zhèn)上基本上都要經過壯族村,到了圩日,瑤族“老同”到街上趕圩,如果時間晚了,就會在壯族“老同”家住一晚;壯族“老同”到山里辦事,瑤族“老同”也會給予方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通信更加便利,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因此,現(xiàn)在年輕一代“打老同”的已較少。

過去,因為醫(yī)療水平較低,民間有小孩認契爺契娘的習俗。如果誰家的小孩多病,就會認契爺契娘(或稱養(yǎng)爺養(yǎng)娘),這樣小孩就會好養(yǎng)育。平桂區(qū)的壯族人就有認瑤族人做契爺的習俗,明梅村的瑤族人趙晚成,認有一個契子是盤谷的壯族人,幫他起了名字,直到現(xiàn)在,每年過年都買鞋子、買東西來看望他;同村瑤族人趙木觀的爺爺認有很多個契子,其中就有壯族人,現(xiàn)在他們仍有往來。

(三)通 婚

族際通婚是衡量民族關系的重要指標,它能夠反映民族關系的深層次狀況及其演變。人們把族群間的通婚情況看作是測度不同族群相互關系和深層次融合程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20]437。新中國成立前,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與瑤族之間很少通婚。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壯族與瑤族之間逐漸出現(xiàn)通婚。在龍勝的龍脊地區(qū),瑤壯人民居住的村莊雖“雞鳴犬吠相聞”,但在婚姻上老死不相往來[17]138。到20世紀80 年代,龍脊瑤族與壯族開始打破異族不婚的界限,出現(xiàn)與周邊不同民族通婚的情況。黃洛瑤寨的一位紅瑤小伙子與平安壯寨的一位姑娘,在對唱彩調的共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相愛了,他們沖破傳統(tǒng)的習俗規(guī)定,走到了一起。這樁婚事改變了過去“鋼不粘鍋”“瑤不配客”的婚姻禁忌。之后,壯、瑤民族間的通婚逐漸增多,還有壯族男性到瑤族村寨上門,瑤族女性嫁到壯族村寨的事例[21]。在賀州市平桂區(qū),以前大部分瑤族村寨都禁止婦女外嫁,直到改革開放以后瑤族才逐漸與外族通婚,但壯族與瑤族通婚主要是瑤族婦女嫁到壯族村,很少有壯族婦女嫁到瑤族村。進入21 世紀以來,壯族與瑤族之間的通婚已較為普遍,表2 為筆者在桂東北地區(qū)幾個縣采集到的結婚登記數據。

表2 2017年各縣結婚登記情況統(tǒng)計

上表所列的這幾個縣是桂東北地區(qū)壯族與瑤族人口相對較多的縣,從中可見,不同民族間通婚的比例較高,壯族與瑤族間的通婚比例雖然不高,但也有一定的量,說明這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已經消除,關系比較融洽。因為族際通婚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兩個異性個體之間的關系,而且隱含著這兩個人所代表的各自族群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只有當兩個族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比較融洽與和諧時,他們的成員中才有可能出現(xiàn)一定數量和比例的族際通婚[20]432-433。

(四)民族文化交融和民族認同

首先,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與瑤族在文化方面相互影響和吸收,民居建筑、飲食、節(jié)慶、風俗習慣等方面均越來越趨同,更多地表現(xiàn)為地區(qū)性特征,而不是民族性。一般來說,居住距離越近的壯族和瑤族,其生活習俗越趨同。在龍勝各族自治縣,不管是瑤族村還是壯族村,其民居都是干欄式建筑,只是在內部結構和布局上略有區(qū)別;其他地區(qū)不管是壯族村還是瑤族村,新建的民居多是磚混結構的樓房,從外觀樣式上看不出有民族差別。在飲食方面,桂東北地區(qū)的瑤族有打油茶的習俗,受其影響,鐘山、恭城等地的壯族也打油茶。在節(jié)日方面,壯族、瑤族都過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三月三”現(xiàn)在不僅是壯族的節(jié)日,也是瑤、漢等民族共同的節(jié)日。鐘山縣花山瑤族鄉(xiāng)有一些壯族聚居村接受了瑤族的節(jié)日,農歷十月十六過瑤族盤王節(jié)的時候,親戚朋友都到家里來做客,村里還會請戲班子來表演。在習俗方面,瑤族有“招郎入贅”的習俗,不管家里有沒有兒子,都可以留女兒在家招郎;現(xiàn)在壯族村很多沒有兒子的家庭也“招郎入贅”,有些有兒子的家庭也留女兒在家“招郎”,真正體現(xiàn)了男女平等。筆者在八步區(qū)南鄉(xiāng)鎮(zhèn)調研時,發(fā)現(xiàn)當地壯族就有很多招郎入贅的,旺黎村一戶姓覃的人家,兩兄弟中的大哥有1 個兒子,2 個女兒,弟弟家有1 個兒子,1 個女兒,兩兄弟的女兒全都是招上門女婿。

其次,部分壯族在民族身份上認同瑤族。在壯族與瑤族雜居地區(qū),一些壯族在民族身份上認同瑤族,已成為瑤族的一部分?!褒垊巽羲l(xiāng)潘內村楓木寨的蒙順發(fā),其曾祖父是和平鄉(xiāng)壯族,于民國初年遷居楓木寨,如今已四代人,已消失了壯族特征,吸收瑤族(紅瑤)特征:講瑤語(不會講壯話)、行瑤俗、穿瑤服(女穿刺繡紅花裙,腳系青布綁腿)、居屋半樓、亮窗??;具有族內婚、早婚、忌吃狗肉(如今逐漸有瑤族男青年食之)、自尊心強等紅瑤的特征。人稱自稱也為紅瑤?!保?2]118早期居住、留守富川的壯族絕大部分已融入瑤族之中,現(xiàn)在富川縣境內找不到一個壯族村寨[22]105。鐘山縣花山瑤族鄉(xiāng)的板冠村,原來是壯族聚居村,現(xiàn)在仍講壯話,但絕大部分人的民族成分是瑤族。此外,一些與瑤族結婚的壯族人,他們的子女的民族成分大多是瑤族。

四、結 語

歷史上,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與瑤族曾經有過共同反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斗爭。明清時期,桂東北地區(qū)發(fā)生了多起少數民族起義,封建統(tǒng)治者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從廣西慶遠府一帶征調戰(zhàn)斗力較強的壯族土兵(俍兵)前來鎮(zhèn)壓,在起義被鎮(zhèn)壓下去后,這些土兵(俍兵)被留在當地進行屯墾,現(xiàn)居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大多數是這些土兵(俍兵)的后裔。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桂東北地區(qū)的壯族與瑤族處于對立狀態(tài),存在較深的民族隔閡和偏見,相互之間不通婚姻,矛盾沖突時有發(fā)生。新中國成立后,壯族與瑤族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由對抗走向和睦相處。1955 年,龍勝岳武壯族主動搗毀侮辱白水瑤族的石碑,此碑系兩地于新中國成立前因山林水利糾紛打官司,壯族贏了官司而立,瑤族則忍氣吞聲,自毀石碑后,壯、瑤兩地團結互助,和睦相處[12]118。改革開放后,壯族與瑤族之間除了一直以來存在的商品交換等經濟交往外,社會交往的范圍越來越大,族際間的通婚也逐漸增多,建立起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猜你喜歡
富川瑤族壯族
瑤族織錦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瑤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譯注》
楊萬里撰并行楷書《故富川居士羅子高行狀》
“慢”城富川,臍橙與豐年
東南亞瑤族研究回顧
壯族山歌
富川詩社年會得句
患癌老妻生前“未雨綢繆” 退休老漢被掃地出門
嘉荫县| 镇康县| 华容县| 兰溪市| 剑阁县| 广汉市| 泰顺县| 洮南市| 土默特右旗| 阜新市| 基隆市| 老河口市| 黑龙江省| 东乡族自治县| 沐川县| 璧山县| 威信县| 黄陵县| 上思县| 万载县| 颍上县| 扶绥县| 石门县| 伊春市| 思南县| 安吉县| 嘉峪关市| 马关县| 睢宁县| 清镇市| 百色市| 津市市| 大理市| 普兰店市| 皋兰县| 鄂托克前旗| 钟山县| 开平市| 永州市| 赣州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