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斌 王兆瑞
內容提要 近年來,中國居民部門消費持續(xù)低迷,居民消費結構分化現(xiàn)象明顯。導致居民消費低迷的因素有多種,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長期因素。從短期來看,中等收入人群收入增速顯著下滑、居民部門債務攀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都對居民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從長期來看,居民消費率持續(xù)偏低的根源在于中國長期通過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未來應進一步擴大消費,提高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這雖然不能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卻有助于更好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轉變增長方式,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釋放居民消費活力;改善居民資產負債表,尤其是減輕居民房貸負擔對消費產生的擠出效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改善消費環(huán)境,提高居民消費意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品質量,從供給端促進居民消費。
關鍵詞 消費 經濟增長 高質量發(fā)展 宏觀政策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0)07—0097—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懊篮蒙钚枰鄙婕罢?、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多個方面,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應通過促進居民消費進而實現(xiàn)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表面上看,近年來中國最終消費規(guī)模有所攀升,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從2010年的47.4%上漲至2019年的57.8%,漲幅高達10.4個百分點。但事實上,中國居民消費低迷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并且居民消費結構的分化現(xiàn)象已經較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有所下滑,城鄉(xiāng)消費增速差異顯著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速為5.5%,較2018年降低了0.7個百分點,這一數(shù)值也觸及了2013年國家統(tǒng)計局開展城鄉(xiāng)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速差異顯著,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持續(xù)低于農村居民。2019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速僅為4.6%,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速為6.5%,雖然兩者之間的缺口較2018年略有縮小,但依然延續(xù)了2014年以來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低于農村居民的走勢。
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xù)下滑,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消費的分化趨勢進一步延續(xù)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8%,較2018年減少了1個百分點,連續(xù)兩年呈現(xiàn)出個位數(shù)增長的低迷態(tài)勢。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的結構來看,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消費的分化趨勢進一步延續(xù)。2019年必需品(食品煙酒飲料類、服裝衣帽類與日用品類)零售總額增速為8%,雖然較2018年9.5%的水平略有下降,但是仍處于較高位。而非必需品(體育娛樂用品類、化妝品類與汽車類)零售總額增速僅為0.3%,雖然在2018年負增長的基礎上略有好轉,但是增速卻接近于零。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主要分為五個層次,只有溫飽等最底層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才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發(fā)展。這表明居民必需品的消費支出具有一定的剛性,當居民消費意愿下降時,會首先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支出。因此,居民必需品消費與非必需品消費分化趨勢的加大,進一步印證了當前居民消費的低迷態(tài)勢。
3.長期中消費處于升級趨勢,但短期內部分居民消費降級現(xiàn)象有所顯現(xiàn)
長期來看,中國消費結構不斷優(yōu)化,消費模式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fā)展型消費轉變。從中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shù)看,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分別為57.5%和67.7%。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9.5%,2018、2019年這一數(shù)值分別降至28.4%和28.2%。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連續(xù)3年低于30%,進入了聯(lián)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qū)間。與此同時,中國消費結構也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居民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攀升。本文根據(jù)劉哲希和陳彥斌的分類方法,使用居民文教娛樂、醫(yī)療保健與交通通信這三項的人均消費支出來代替同期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測算結果表明,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3.8%,分別比2018年和2017年提高了0.6和0.9個百分點。
但是,部分居民消費降級的現(xiàn)象已經有所顯現(xiàn)。近些年,“拼多多”等新型電商平臺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廉價偽劣商品的大量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群體相對較低的消費意愿。進一步地,可以通過限額以上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以及占比的變化來判斷。這主要是因為,限額以上單位或企業(yè)往往能夠提供品質相對較高的產品和服務,如果限額以上單位或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xù)低迷,能夠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居民存在消費降級的現(xiàn)象。從限額以上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走勢來看,2019年限額以上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3.9%,比2018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更是比2013年下降了7.7個百分點。從限額以上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占比情況來看,2019年限額以上企業(yè)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36%,較2018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延續(xù)了2018年以來低于40%的低迷走勢。
導致當前居民消費持續(xù)低迷既有長期性的因素,又有近兩年才出現(xiàn)的新因素。從短期來看,中國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居民部門所承受的高債務壓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都成為了抑制當前消費增速上漲的新因素。
1.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人群收入增速顯著下滑
表面上看,近年中國的收入差距情況有所緩解,主要表現(xiàn)在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速的迅速上升。自2013年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政策以來,中國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8年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達8.1%,較2018年GDP增速高出了1.5個百分點,處于近幾年的較高位。與此同時,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7.8%,比2017年降低了1.3個百分點,這說明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向低收入人群靠攏。
然而,以上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快速上升不足以完整地刻畫收入差距的實際情況。事實上,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出現(xiàn)了顯著下滑。2018年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和中等偏上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為3.7%、3.1%和5.6%,分別比2017年下降了3.6、4.4和2.4個百分點,更是大幅低于2014年12.8%、12.3%和10.6%的水平。與此同時,中等收入人群與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擴大。2018年高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5倍,這一數(shù)值分別比2017和2016年高出了0.16和0.22。
而眾所周知,中等收入人群是消費的主力軍。相比于高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對于居民整體消費擴張的作用也更強。2017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數(shù)量就已經超過4億人,規(guī)模居于全球首位,但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和生活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低很多。由此可見,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下滑以及與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的加大已經成為制約當前消費增長的新因素之一。
2.居民部門債務攀升,尤其是房貸負擔加重,對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
近年來,中國居民部門債務迅速擴張,居民債務風險有所加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在新興市場國家中處于高位。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9年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部門債務占GDP的比重)為55.2%。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國家居民部門杠桿率的平均水平為43.1%。其中,南非為34.3%,巴西為30.4%,俄羅斯為18.8%,印度僅為12.2%。二是,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攀升速度過快。從2015年至2019年末,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了21.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美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在5年之內(2002-2007年)的上升幅度也僅為19.7個百分點。
居民部門債務迅速攀升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房價高企,部分居民背負了較重的房貸壓力。從房貸規(guī)模來看,2019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0.07萬億元,占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29%,處于2012年以來的最高位。從居民購房負擔率來看,近些年居民購房負擔不斷增加。居民購房負擔可以由居民購房負擔率來衡量,居民購房負擔率是指居民購房總支出與居民收支結余的比值。1998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購房總支出為859億元,城鎮(zhèn)居民收支結余為4548億元,由兩者之比計算得到的城鎮(zhèn)居民購房負擔率為18.9%。20多年來,中國城鎮(zhèn)居民購房負擔率持續(xù)攀升。截至2019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購房負擔率為98.5%,連續(xù)4年超過了90%,更是比1998年的水平提高了近80個百分點。
理論研究表明,居民部門債務的快速攀升會對消費支出產生直接的負向影響。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負債的增加,居民獲得消費信貸的可能性減小,限制了居民的消費支出。與此同時,負債產生的還款增加會造成短期內流動性的收緊,迫使居民削減消費支出。在居民債務上漲的過程中,房貸負擔加重會進一步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購房負擔的上升,居民為滿足日后的購房需求會更多地進行儲蓄,進一步減少當前的消費開支。從相關數(shù)據(jù)的走勢也可以看出,隨著居民部門債務增速和購房負擔的上升,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也逐漸下滑至近年來的最低位。由此可見,當前過快攀升的居民債務規(guī)模,尤其是房貸負擔的不斷加重已經對居民消費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
3.新冠肺炎疫情對居民消費產生了顯著的負向沖擊
2020年初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本就低迷的居民消費造成了更大的沖擊。2020年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都出現(xiàn)了負增長的低迷態(tài)勢。疫情對居民消費的抑制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疫情出現(xiàn)之后,各地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人員的聚集和流動。人員密集型場所停止營業(yè),大型會議和賽事也被迫取消,居民在旅游、餐飲和住宿等領域的消費大幅減少。二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存款,從而加重了本就較高的預防性儲蓄。央行發(fā)布的《城鎮(zhèn)儲戶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比僅為22%,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3.9個百分點。而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高達53%,比2019年同期提高了8個百分點之多。與此同時,2020年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66萬億元。因此,在疫情沖擊下,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的提高進一步擠占了消費空間,使得消費增長乏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整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從1978年47.8%的水平下降至2010年35.4%的最低點。近年來,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持續(xù)處于較低水平。從國際對比來看,不論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36個成員國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均顯著偏低。截至2018年,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為38.7%,世界居民部門消費率的平均水平為57.7%,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為59.9%,分別比中國居民部門消費率高出了19和21.2個百分點。
過去20年,國家高度重視提高居民消費水平。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十九大報告更是首次提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近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了擴大內需和提升消費的具體要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推動經濟發(fā)展方式加快轉變”“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雖然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一直都備受關注,但是中國居民消費率卻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這主要是由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所造成的。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155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9%,在世界銀行公布的137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為倒數(shù)第4位。為了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自此中國走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增長主義發(fā)展道路。然而,高消費難以支撐起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因此高投資與低消費并存成為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運行的典型特征。
圖1 居民部門消費率走勢國際對比
中國長期通過高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必然會導致投資效率的降低以及資本的過度積累。從資本產出比的變動來看,中國的資本產出比在不斷上升,每單位資本形成的產出增加在下降,投資的邊際效率在遞減。與此同時,扣除折舊后的資本凈回報率也持續(xù)低于經濟增長速度。由此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資本積累已經過度。根據(jù)索洛增長模型,當資本過度積累時,只有降低資本存量才能促使消費的上升,最優(yōu)狀態(tài)就是將資本存量減少至能使消費最大化的黃金率水平。然而,將資本存量減少至黃金率水平的過程中,經濟體需要承受總產出的減少以及經濟增速的下滑。對于改革開放之后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而言,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是難以接受的,這就導致高投資與低消費并存的局面難以被扭轉,這也是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xù)偏低的根本性原因。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發(fā)展基本特征的新概括。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是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guī)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fā)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出之后,社會各界對高質量發(fā)展的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從供給端來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創(chuàng)新驅動,以達到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更合理的資源配置和更優(yōu)化的經濟結構。從需求端來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意味著更加注重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小的貧富差距、更注重幸福導向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無論用何種標準來衡量,最重要的標志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提高居民消費是實現(xiàn)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最根本、最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提升居民消費雖然不能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有助于更好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其原因在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要求更多地關注居民福利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其本質在于“質量”的提高而非“速度”的增長。而消費是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通過提升居民消費進而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即使經濟增速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放緩也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如果經濟維持高速增長卻沒有帶來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那么經濟增長的意義也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提升居民消費水平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實現(xiàn)。
提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9年10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用改革的方法來擴大消費,激發(fā)消費增長的內在動力”。因此針對當前居民消費持續(xù)低迷的現(xiàn)象以及抑制消費增長的新因素,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刺激消費潛能,提升居民福利和生活水平。
1.轉變增長方式,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資本存量由過度積累的狀態(tài)向黃金率水平轉變。在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過程中,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會逐漸減小,經濟增速也會產生一定的下滑。但是,人們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增長觀念,不應將追求經濟增速作為第一目標。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而福利水平的提高是由消費的擴大和升級所實現(xiàn)的。因此,應進一步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是一國發(fā)展的長久之計,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之策。
2.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釋放居民消費活力
消費來源于收入,收入的提高是消費增長的前提條件。近年來,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xù)下滑。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為5.8%,是近5年來的最低值。其中,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較為明顯,與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擴大。相關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對消費有負向影響,收入差距縮小有利于提升消費。因此,未來應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加快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縮小中等收入人群與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刺激居民消費的提升,進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
3.改善居民資產負債表,尤其是減輕居民房貸負擔對消費產生的擠出效應
近年來,中國居民部門高債務風險已成為掣肘居民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快速攀升的債務負擔加大了居民的償債壓力,從而迫使居民削減了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2019年,以“居民部門債務/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居民部門杠桿率上漲至128.5%的高位,說明居民部門的債務增速已經超過了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部門債務高企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已經不容忽視。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居民資產負債表的統(tǒng)計和監(jiān)管制度,合理控制居民部門債務的過快上漲,減輕居民部門債務負擔,使居民將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費。
在改善居民資產負債表的同時,尤其要關注房貸的快速攀升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早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要“完善穩(wěn)定房價工作責任制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體系,健全房地產市場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長效機制”。隨后,中央還多次強調要“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的長效機制”。然而,房地產市場發(fā)展長效機制并未充分發(fā)揮作用。2015年以來的房價上漲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背負了嚴重的房貸負擔,隨之而來的房租價格上漲也使得居民的居住消費有所增加,進一步擠占了其他消費的空間。因此,未來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將房價增速納入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建設。通過控制房價的過快上漲,減輕居民背負的房貸負擔,進而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
4.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
一直以來,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服務性消費供給數(shù)量不足,導致“上學難、看病難、養(yǎng)老難”等問題持續(xù)存在,明顯增加了居民預防性儲蓄。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解決好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才能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從而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多方面體制機制改革,促使居民降低預防性儲蓄,為消費騰出更多的空間。
5.改善消費環(huán)境,提高居民消費意愿
當前,中國消費環(huán)境整體欠佳,消費者維權投訴數(shù)量顯著上升。根據(jù)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投訴情況,2019年全國消協(xié)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821,377件,比2018年增加了5.9萬件,更是比2017年增加了9.5萬件。其中,與售后服務和產品質量相關的投訴占比超過了54%。面對質量較差的消費環(huán)境,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反復權衡消費收益和可能發(fā)生的消費風險,往往選擇持幣待購、推遲消費乃至放棄消費,從而抑制了消費潛力的釋放。因此,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市場監(jiān)管力度,為消費者營造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
6.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品質量,從供給端促進居民消費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海淘”“代購”成為了人們新的消費方式。海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總額達到1862.1億元,同比增速高達38.3%??缇畴娚痰难杆侔l(fā)展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反映出國內供給市場提供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較少,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消費需求。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xiàn)代經濟體系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yōu)勢”。因此,應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的基礎之上,更多地關注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加速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的轉變,制造更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刺激居民的消費意愿,釋放居民的消費活力。
概括而言,不要因為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小,就以為居民消費是小事。而且,要靠改革的辦法才能真正提振居民消費和挖掘出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需要強調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解決了貧困群體的收入與消費問題,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戰(zhàn)略性地著力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與消費問題。這既是落實高質量發(fā)展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需要,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陷入低消費低增長惡性循環(huán)的現(xiàn)實要求。
責任編輯:韓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