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摘要】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新增的特殊功能單元,教學時一定要發(fā)揮其教給學生習作方法,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功能。我們要用心研讀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發(fā)現(xiàn)寫法側重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要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寫法,并通過及時的練習加以鞏固。在“初試身手”欄目的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動筆嘗試表達,為完成本單元的習作做好準備。同時要注意,習作例文不能當作課文來教,要用好例文,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啟示,不斷完善自己的習作,從而提升習作水平。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習作單元 教學 策略
一直以來,習作教學都是小學階段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線教師深感頭疼的教學內容之首。的確如此,對于一線教師來講,作文不好教,放得開了,就有可能收不住了;收得緊了,就有可能導致千篇一律了;對于學生而言,大多數(shù)學生寧愿閱讀也不愿意寫作。為了轉變習作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習作單元的出現(xiàn)堪稱亮點。打開三至六年級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我們會被習作單元這一新生事物所吸引,但同時,腦海中也會出現(xiàn)不少問號: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該怎么教?習作例文能當課文來教嗎?“初試身手”欄目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有可能教好習作單元。
一、習作單元的編排特點
之前我們使用的多個版本的教材中均設有單元習作,有些版本的教材中還在精讀課文后面安排了小練筆,這些都旨在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不過仔細研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往單元習作的安排往往更側重的是內容,如在《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四篇課文后面安排了習作“寫一處自然景觀”,要求寫出奇特之處,并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是不錯的,四篇課文與習作內容一脈相承,但是缺少了寫作方法的指導,特別是寫法的前后貫通。而有些版本的教材一個單元中幾篇課文與單元習作關系并不大,甚至沒有直接關聯(lián),這樣就讓課文的學習與習作的教學脫了節(jié),導致很多教師教學課文時會完全忽略了作者的表達方法,而只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
打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我們看到單元習作依舊存在,課后的小練筆有所增加,同時,三至六年級每一冊教材中都新增了習作單元,依次為:留心觀察、展開大膽的想象、把一件事情寫清楚、學習按瀏覽的順序寫景物、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點寫具體、圍繞中心意思寫、表達真情實感??v向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八個習作單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序列性很強。
聚焦一個習作單元,我們看到,習作單元一般都是由兩篇精讀課文、一個交流平臺、一個初試身手、兩篇習作例文和一次習作構成,這些內容都緊緊圍繞著某一項習作能力,各項內容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出了整體性和綜合性。在單元導語部分,編者會點明本單元習作教學的語文要素,兩篇精讀課文主要是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交流平臺對本單元的寫作方法進行了梳理,初試身手為學生提供了小試牛刀的機會,也為順利完成本單元的習作做了鋪墊,兩篇習作例文都是幫助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習作的范文,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的編排對于提升學生習作水平是不無裨益的。
二、習作單元的教學策略
(一)研讀精讀課文課后習題,發(fā)現(xiàn)寫法側重點
我們知道,精讀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絕對的主體內容,也是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基本功的重要憑借,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精讀課文的教學。在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一般只有兩篇,這兩篇課文在教給學生寫作方法上肩負著重任,我們一定要深入解讀文本,細致研讀課文習題,充分領會編者意圖,發(fā)現(xiàn)寫法側重點,引導學生在層層推進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寫法,這樣當學生動筆完成本單元的習作時,才有可能得心應手。
同為精讀課文,位于普通單元與習作單元中,教學重點是不同的。教學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我們要更多地去關注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甚至要有所側重地從兩篇精讀課文中學到不同的寫法。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為例,這一單元選編的兩篇精讀課文分別為《麻雀》和《爬天都峰》,教學這兩篇課文,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把握課文的表達順序,學習如何把一件事中的重點內容寫清楚上。我們所注重的,不再是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在寫了什么的問題上要有所忽略,而在怎樣寫的問題上要多花氣力,這才是編者的編寫意圖所在。
《麻雀》一課,課后有兩道思考題: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
2.課文是怎樣把下面的內容寫清楚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小麻雀的無助
老麻雀的無畏
獵狗的攻擊與退縮
課后習題是編者編寫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從第一題可以看出,編者想要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些內容后走向表達形式,知道作者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正因為作者寫清楚了起因、經過和結果,事情的來龍去脈才很清楚。第二題要讓學生掌握的是作者如何把一件事情中的重點內容寫清楚的方法——既可以寫看到的,也可以寫聽到的和想到的。
《爬天都峰》一課,課后也有兩道思考題: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我”開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課文是怎樣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
同前一課相比,我們發(fā)現(xiàn)這次編者想要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要素了,而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只要注意到順序,寫清楚六要素,就能清楚有序地表達。這篇課文寫的是爬天都峰的事情,自然爬的過程是重點,課后思考題問到了“課文是怎樣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這實際上就是要學生關注重點內容,明白寫一件事,一定要把重點部分寫清楚。怎么才能寫清楚呢?一定要寫清楚人物是怎樣想的,怎樣說的,怎樣做的。這兩篇精讀課文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麻雀》一課教給學生的是如何把你所看到的事情寫清楚;《爬天都峰》一課教給學生的則是如何把你所經歷的事情寫清楚。
(四)從習作例文中獲得啟示,不斷改進優(yōu)化習作
習作例文,顧名思義,是用來當例子的,為學生示例的。習作例文是用來“用”的,而不是用來“教”的。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會有一種慣性思維,但凡看到課文,就想逐段進行教學,看到習作例文有兩篇課文,就想著先認字識詞,再整體感知,然后逐段學習,最后朗讀升華。如此教師很辛苦,課時不夠用,效果很不好。習作例文不是用來這樣“教”的,它是用來“用”的,是要當作范文指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習作的,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用的寫作方法,從而改進自己的作品的。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要求學生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我們知道,這個年段的學生在寫事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記流水賬的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嘗試著去寫一寫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當學生初次完成習作,出現(xiàn)了寫不具體、記流水賬的現(xiàn)象后,教師就可以出示習作例文,讓學生從中學習寫作方法。這一單元的習作例文有兩篇,分別為《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運用習作例文,不一定非得兩篇都用上,也不是非得完整地出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選擇地運用。學生的習作記流水賬,很可能是不會選擇事件,什么都想寫,這時候教師可以出示《小木船》這篇例文,讓學生聚焦第四段。這一段開頭寫道:“轉眼幾個月過去了。有一天放學回家,我走在前面,陳明走在后面?!苯處熆梢砸龑W生進行思考:幾個月的時間里,會發(fā)生多少件事情?可是作者都寫了嗎?為什么只寫了那天放學回家時發(fā)生的事情?經過思考,學生就明白了:寫時間跨度比較大的事,要圍繞重要內容寫,不重要的內容可以簡單交代,甚至省略不寫。這時再讓學生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從“流水賬”里選出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刪除那些可寫可不寫的內容。選擇了事件,該怎么寫清楚呢?可能有些學生還做得不夠好,教師可以再次出示習作例文《小木船》的第三、四自然段,讓學生對比著讀,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把“我”和陳明友誼破裂的過程以及我們和好的過程寫清楚的。在聚焦閱讀、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就掌握了把一件事寫清楚的方法。這時,教師讓學生將從習作例文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將沒有寫清楚的地方寫清楚,寫出事件發(fā)生時人物的心情、語言、動作等。這樣,原本不夠好的一篇習作,因為從習作例文中汲取了方法,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得到了提升,逐漸走向了完善。其實,好的文章就是這樣一遍一遍修改出來的,學習的過程就是由不會到會,由不好到好的過程,這樣的習作教學才是最有價值的。
五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要求學生能夠用恰當?shù)姆椒?,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明確習作要求,確定寫作對象后,學生動筆來寫,極有可能三言兩語過后,就無話可寫了。這次習作,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很可能既有介紹某一種具體事物的,如掃地機器人、袋鼠等,也有介紹某種事物的制作過程的,如怎樣泡酸菜、怎樣制作風箏等。這兩種類型的習作寫法是不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鯨》或者《風向袋的制作》為例,引導學生從中學到有助于自己寫作的方法,從而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和完善。特別是制作類的說明性文字,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習作例文中學會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詞語進行有條理的表達,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在精讀課文《太陽》一課學到的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兩者相融合,才能讓自己的介紹更清楚明白。
總而言之,要教好習作單元,教師首先要對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精準定位。教學時,教師要凸顯的是表達因素,是寫作方法,而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是要適當弱化的,這樣才能集中力量讓寫法的教學做得更加深入,更為扎實。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初試身手”欄目的奠基作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讓學生在片段練習中蓄積力量,為完成習作打好基礎。教師還應該切實用好習作例文,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有效的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不斷改進并完善自己的習作,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及修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