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琪
[摘 要]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構筑以心理疏導和干預為主體的心理安全防線,不僅有助于個體身心復
原,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和保證。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從頂層設計到實踐推進,開展了全方
位的心理疏導和干預機制;通過線下和線上并舉的方式,為不同群體打造心理安全防線,發(fā)揮情緒疏
通和心理支持的作用,有效幫助人們心理安全防線從失序恢復到有序、從失衡過渡到平衡、從恐慌
復原到安心。
[關鍵詞]心理安全防線;心理疏導;干預
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會引發(fā)公眾各種情緒,如何通過心理疏導和干預工作,疏導公眾各種負面情緒和心理,構筑各個群體的心理安全防線,不僅有助于個體身心復原,也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唯有心安,才有民安和國安。在重大突發(fā)事件中及時構筑以心理疏導和干預為主體的心理安全防線,不僅應該成為與生命救援同等重要的救援方式,而且也應成為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充滿人文關懷的標記。
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多次強調心理疏導和干預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在開展高效醫(yī)學救援的同時,扎實推進心理疏導和干預工作。治療疾病與治愈心靈齊頭并進,共同發(fā)力、相互支撐。全方位開展心理疏導和干預,有效幫助人們心理安全防線從失序恢復到有序、從失衡過渡到平衡、從恐慌復原到安心,為不同人群穿上了心理防護服、安上了心理安全防線。
一、心理安全防線的構筑:從頂層設計到實踐推進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關于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①。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他再次強調要把“心理干預等工作做到位,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②。此后,他多次重申要重視心理疏導和干預工作。黨中央根據疫情發(fā)展不同階段的形勢和特點,適時提出相應的加強心理疏導的指導原則和干預措施。
1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下發(fā)《關于印發(f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指導原則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分析不同人群可能會出現的心態(tài),并提出干預的原則和措施;2月2日,下發(fā)《關于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設立心理援助熱線,大大拓展了公眾求助的渠道。3月18日,下發(fā)《關于印發(f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的通知》,為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和干預做出部署;4月7日,下發(fā)《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立足長遠對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指導。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從頂層設計上,制定了特殊時期的工作指南,為各地科學、規(guī)范、有序開展心理疏導和干預提供有力指導。
在黨中央堅強有力領導下,心理援助國家隊于疫情早期抵達武漢,提前研判可能出現的隱患和問題。為了對一線醫(y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隨隊心理醫(yī)生成為每支醫(yī)療隊的標配。國家衛(wèi)健委更是統(tǒng)一組織,從上海、四川和湖南等地成規(guī)模派出心理醫(yī)療隊,直接深入武漢定點醫(yī)院和方艙醫(yī)院。強大的專業(yè)力量撐起心理抗疫的重要任務。
衛(wèi)生健康、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及心理學相關學會、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也都做了大量危機干預相關工作。通過心理援助熱線、網絡心理疏導、網絡公益講座、科普文章、疫情心理自助手冊等各種方式開展心理援助服務。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社區(qū)、高校、企事業(yè)單位、民間組織等發(fā)揮“最小細胞”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心理疏導和干預機制。
二、心理安全防線的打造 :從線下到線上多措并舉
線上和線下多措并舉,為不同群體提供心理疏導和干預。在線下互動中,主要以一線醫(yī)護人員和患者為主要對象。醫(yī)護人員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身心健康狀況直接關乎整場“戰(zhàn)役”的成敗。如武漢一家定點醫(yī)院里,一批護士出現輕度抑郁和焦慮。心理醫(yī)療隊通過團隊治療活動、巴林特心理敘事分享會、個體咨詢和輔導等各種方式緩解醫(yī)護人員的身心壓力。
積極提供面詢干預,為患者提供心理評估和篩查。先救命,后救心,是治療新冠患者的合理思路。面對病重患者,醫(yī)生往往來不及顧及心理,救命是第一位。上海心理醫(yī)療隊與上海交大合作,建立評估系統(tǒng),醫(yī)生們在方艙醫(yī)院甚至防護服上貼著二維碼,患者掃碼后可做自助心理評估,可主動找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對調查結果嚴重的患者進行干預。
線上活動為公眾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ǎng)。面對疫情大考,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一項研究曾對1月24日至2月10日疫情最嚴重期間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進行調查,近 5.3萬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35%民眾存在較嚴重的情緒應激反應,最突出的是焦慮情緒。再對之后一段時間公眾心理熱線求助內容的分析發(fā)現,睡眠問題、煩躁情緒上升到了突出位置③。大量為疫情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科普講座和文章,對大眾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ǎng)、化解不良情緒、涵養(yǎng)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人們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適度的情緒應激反應,不再為擔憂而擔憂、為焦慮而焦慮。此次抗疫中,一些單位和部門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公益講座、音視頻節(jié)目,加強科普宣傳,增強人們心理健康和心理防護知識。通過熱線遠程推送正念認知訓練、放松音樂等自我調適技術,積極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取得良好效果。
三、心理安全防線的發(fā)力:從情緒疏通到心理支持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特別強調,“湖北和武漢等疫情嚴重地方的群眾自我隔離了這么長時間,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情緒宣泄和疏通是人們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得精神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素”。心理疏導中的共情、傾聽,能及時有效疏通被壓抑或者被忽略的負面情緒,起到“排氣孔”的作用,對化解不良情緒,恢復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避免危機狀態(tài)下個體產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能起到良好作用??箵粜鹿谝咔槠陂g,人們對方艙醫(yī)院里的廣場舞印象極為深刻,醫(y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隨著音樂、踏著節(jié)奏、舞動身體,簡單的舞蹈緩解了緊張恐慌的情緒,使方艙醫(yī)院從可能的心理問題重災區(qū)變成傳播樂觀精神的“歡樂之舟”。
同時,心理干預和支持為個體心理復原提供有力支撐。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許多人除了焦慮,還有孤獨、內疚、無助等心理創(chuàng)傷,此時,有人會向內尋找力量,而更多人習慣于向外尋求力量。由醫(yī)學專業(yè)人士、心理咨詢師和陪伴志愿者組成的在線陪伴微信群,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支持和幫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處理信息時極易產生負面信息主導效應,即把注意力放在對負面信息的關注上,并且認為看到的負面信息更可靠更可信。過濾氣泡理論指出,在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可以根據用戶偏好和瀏覽記錄來過濾信息,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信息世界。因此當個體沉浸在負面信息中,接收到更多類似的新聞推送,以至于認知變得更為狹窄和片面。也更加激活了內心最原始的恐懼。低燒、咳嗽都會引起緊張情緒。陪伴微信群給予了更多的正面信息引導、心理關懷和支持。一些患者擺脫了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島”。
四、心理安全防線的功能:從心安到民安和國安
抗疫中大力開展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提高了人民安全感,補上了抗疫中的社會治理“軟件”短板,實質上體現了讓人民從心安到民安和國安的心理安全防線功能。
心理安全防線的構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具體體現?!皥猿忠匀嗣駷橹行摹钡陌l(fā)展理念,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眾冷暖,關注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黨中央不僅關心群眾身體健康,而且重視心理健康,大力推進線上線下心理疏導和干預,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人文關懷。
構筑心理安全防線,提高人民安全感。缺失安全感是人類內心最深刻最原始的一種恐懼。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疫情期間,黨和政府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強有力的應對機制,都是增進人們安全感的重要途徑。及時跟進的心理疏導和干預,是提高人民安全感的切實舉措。當人們的健康遭受威脅,內心恐懼無助時,有一路熱線、有一個聲音給予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是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心理安全防線的構筑,補上了抗疫中的社會治理
“軟件”短板。法律、規(guī)章、制度等構成了社會治理中的“硬件”內容,道德、社會心態(tài)等構成社會治理中的“軟件”內容,“硬件”和“軟件”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挂咧杏行驅嵤┑男睦硎鑼巧鐣睦矸阵w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能為社會治理體系中剛性的法律和制度等硬件系統(tǒng)提供有溫度、柔性化的“軟件”支撐,促進社會治理整個體系的有效運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及時有效的情緒疏導、認知改變、心理支持,積極引導和改善個體的情感和行為,才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通過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干預的介入,在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可能會產生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有利于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
由于重大突發(fā)事件引發(fā)的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必須通過構建長效機制發(fā)揮作用。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人群如患者、喪親家屬、有創(chuàng)傷經歷的醫(yī)護人員的,疫后身心創(chuàng)傷修復需要重點關注。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后一年內,世界范圍內可能出現嚴重心理疾病的人達20%,需要對他們開展長期的心理干預。我國也在全面統(tǒng)籌專業(yè)人士,積極推動心理社會服務下沉進入基層社區(qū),提供3-5年的心理支持和專業(yè)干預,為個體心理復原提供有力支撐,為社會和諧構筑堅實防線。
注釋:
①本報評論員:《加強心理疏導 做好人文關懷》,《人民日報》2020年2月10日,第1 版。
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 打贏疫情防控心理戰(zhàn)》,《光明日報》2020年3月10日,第6版。
③謝斌:《個體的“復原力”鑄就社會的“免疫力”》,《文匯報》2020年3月18日,第5版。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副教授、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 ?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