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斌
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本意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目光短淺,只顧眼前而忽略了后患。所謂“一物降一物”,捕食者的背后還有捕食者。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捕食者構(gòu)成了生物鏈,繼而衍生出整個(gè)自然界。雖然黃雀在螳螂的背后,但我們千萬不能因此輕視了螳螂。
在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極其罕見的螳螂。這種螳螂常常棲息在一簇簇蘭花或者梔子花的花瓣上,由于其肢體顏色與蘭花花色相同,張翅而伏的身姿“模擬”成一朵朵的花,打眼望去,無法分辨,就像一朵朵綻放的蘭花,搖曳多姿、鮮艷欲滴!尤其神奇的是,這種螳螂能隨著蘭花花色的深淺調(diào)整自己身體的顏色……
蘭花是美麗的,但對蜜蜂、蝴蝶、飛蛾等尋覓花香、花粉和蜜露的昆蟲來說,蟄伏于蘭花上的螳螂?yún)s是披著美麗外衣的捕食者。一旦獵物“上門”,這種螳螂3秒之內(nèi)便鎖定目標(biāo),利劍般的前足閃電般鉗住獵物,那些“游覽者”便在劫難逃了。
這種螳螂,被稱為“蘭花螳螂”。美麗的蘭花,高潔、淡雅,而美麗之中,那只蘭花樣的螳螂?yún)s是偽裝得最真的“殺手”。
在廣袤的非洲大陸,有一種淡水魚。這種魚形似鲇魚、鰻魚,條狀的身體非常膩滑。但與眾多魚類大相徑庭的是,別的魚用鰓呼吸,而它除了鰓以外,還能以鰾代替鰓呼吸!
非洲原本水量稀少,夏季時(shí),水源干枯。為了挺過那段艱難時(shí)光,這種魚往往鉆入河床或洼地20余厘米深的淤泥中,將身體卷成一團(tuán),用周圍的泥土構(gòu)建一個(gè)堅(jiān)固的“泥巢”,在嘴巴的前方開一個(gè)小小的呼吸孔……特別干枯之處,這種魚還能以自身的分泌物“和泥”做成“繭殼”,作繭自縛,不吃不喝,靜靜地躺在里面“休眠”,度過長達(dá)半年的旱季!有時(shí)候,如此“休眠”讓這種魚簡直成了干泥塊。人們隨意一挖,就可能是一條休眠的魚,讓人驚詫不已!當(dāng)雨季到來時(shí),這種魚又隨著漫漲的雨水,破“繭”而出,重獲生機(jī)……
這種非比尋常、與眾不同的魚叫非洲肺魚。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而堅(jiān)韌、頑強(qiáng)的非洲肺魚卻能在“脫水”的絕境中永不言棄,生生不息!
世界上,總有一些事物的真相,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