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今天,文章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和小學生勞動意識缺失的原因。文章作者嘗試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幾個策略:利用語文學科中的課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和習作教學在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
關鍵詞:語文課堂;勞動教育;勞動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21-02
勞動作為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世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幸福的生活。勞動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人類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話題。
在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次講話告訴我們勞動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以及在如今的教育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而作為一名語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還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為社會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
一、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除了具有“工具性”外,還具有“人文性”,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育人。語文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而在其中,勞動教育必不可少。所以,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便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二,受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學生的頭腦中嚴重存在偏見。他們將勞動劃分不同等級,瞧不起為人民服務的體力勞動者。在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勢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尊重不同勞動的觀念,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務。
第三,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所以人類社會的教育就離不開德智體美勞這個根本。社會主義的時代需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法。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fā)展,我們國家越來越需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所以,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小學生勞動意識缺失的原因
第一,家長的溺愛和包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有專門負責勞動的人員,許多家長不會讓孩子參與到勞動項目當中。很多家長認為要給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與氛圍,希望孩子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所以,現(xiàn)在的許多孩子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更別說做一些家務或者其他力所能及的勞動了。
第二,學校勞動教育缺失。學校的教育也往往追求特色化或者程序化,各種課程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學生的勞動意識淡化了,勞動技能弱化了,一旦該出手時,他們變得不能并且不愿了,甚至去撿一下垃圾,都會說“這不是我扔的”而作為借口不做。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社會不提倡。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盡管到處在歌頌服務行業(yè)的辛苦和不易,但是現(xiàn)狀總是不盡如人意。勞動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是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的勞動,都是光榮的勞動,而光榮的勞動值得我們崇尚。倡導學生“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是個體對待勞動的基本態(tài)度,其中包含著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勞動資料的節(jié)儉、對勞動成果的愛惜等。
第四,學生自己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是避而遠之的。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是他們主要的任務,其他事情他們可以漠不關心。遇到需要做家務勞動或者學校勞動的時候也都是采取消極的、回避的態(tài)度。甚至一些需要動手操作的手工或者科學實驗,也都是找身邊家長代勞,以致養(yǎng)成懶惰的習性,一提到勞動就避而遠之。
三、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意識的策略
勞動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當然包括語文課。那在語文教學當中可以從哪些方面落實勞動教育呢?下面筆者提出幾點看法。
1.利用語文學科中的課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以學生朗朗上口的《憫農》為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薄稇戅r》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寥寥數(shù)語即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烈日下還在堅持勞作的同情和贊賞,飽含著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這首詩讓剛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明白了農民種田的辛苦,懂得了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再如一年級下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讓學生在享受甘甜的水的同時,回憶水的來源,喝到水最應該感謝哪些人,達到“飲水思源”的目的,更是讓學生學會了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體會他人勞動過程的辛苦,而發(fā)自內心地尊重每一位勞動者。以二年級下冊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首現(xiàn)代詩歌為例,雷鋒的名字經(jīng)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都知道雷鋒是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是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解放軍戰(zhàn)士。讀完這首詩,我們會明白,人們尋找雷鋒、呼喚雷鋒,其實就是尋找雷鋒精神,尋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而讓學生通過偉人或者身邊的典范明白勞動的重要性。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紙的發(fā)明》,講述了蔡倫為發(fā)明造紙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影響了全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fā)明,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另一篇課文《趙州橋》的作者寫趙州橋的雄偉、壯觀、美麗,刻畫描寫生動細膩。文章不僅是在贊橋,更是在贊美造橋的勞動人民,贊美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學習課文,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愛我們的祖國,立志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另一篇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了畫家張擇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繪畫技術描繪出北宋時期的許多風俗民情、建筑風格以及當時社會政治的特點,賦予了《清明上河圖》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三篇課文都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及成果,更加鮮明直白地告訴我們這些歷史文明都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
2.語文習作課上的勞動教育
習作課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1)寫贊頌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行業(yè)的人民崇高品質的文章。如寫醫(yī)生、警察、清潔工等典型人物的文章??梢酝ㄟ^采訪或者走進他們的生活,認真觀察他們的外貌、動作以及所做的事情,在近距離的觀察接觸中深刻感受這些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的崇高形象。通過寫作,學生在感情上同勞動人民產生共鳴,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記錄勞動場面的寫作訓練。記錄一個自己或者別人做家務的瞬間,利用在家的空余時間可以觀察或者自己向家人請教學習一項勞動技能,例如做一道菜,可以把做菜的先后順序以及要做的準備詳細記錄下來。在做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感情,也可以體會家人勞動的辛苦,更加珍惜身邊人的勞動成果。
(3)介紹帶有技藝性勞動的過程。這一類文章可算是說明性的散文,如指導學生“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小手工”等文章,比如觀察泡豆子的過程,從選豆子、泡水、不斷換水、移植等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記錄觀察豆子的生長變化以及自己的感受,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動手操作的喜悅,體會到“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3.語文口語交際課中的勞動教育
(1)教師可以請勞動模范講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讓學生進行會議記錄訓練,然后組織學生互評互改。在介紹完畢后,大家可以進行采訪,交流問答,這樣既從思想上使學生受到了正確人生觀的教育,又培養(yǎng)了學生速記的能力。也可請勞動能手現(xiàn)場獻藝,比如請舞獅的能手表演,學生在一旁認真觀看,表演完后,讓學生書面或口頭介紹全過程,還可以請表演的嘉賓進行點評,讓課堂活躍起來。
(2)可組織學生參觀昆蟲所或者海洋所等單位,因為學校毗鄰昆蟲所和海洋所,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對那里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溝通,或者直接把他們請入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堂,介紹他們的工作內容以及科學意義,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使學生既增強了為祖國的建設事業(yè)認真讀書的信心,又鍛煉了表達能力。
(3)自己動手操作。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主題是“我愛做手工”,教師利用口語交際的課堂,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制作的過程以及期間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用手用腦的樂趣與不易,體會勞動的美好。
細讀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存在于低、中、高各個年級段之間,存在于單元導語、課文教學、口語交際以及習作等語文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類型包括顯性的、隱性的、傳授技能的、培養(yǎng)情懷的,都有涉及。雖然勞動教育不是文章所要重點表達的主旨,勞動教育也不是語文學科所推崇的學習主旨,但是既然勞動教育存在于我們生活中,也必然會存在于語文課堂中。語文課堂教學就是一門生活的學問,而勞動教育也恰恰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機。
學校的教育應引導學生把精力用于進行熱情的高尚的勞動之中去,以不同的形式吸引學生,讓他們深知勞動是充滿趣味的、積極的,集知識性和技巧性于一身的另一種學習與認知方式。將勞動教育有機地滲透語文學科教學中,使勞動教育和語文學科有機融合起來,讓勞動教育為語文課堂增光添彩,讓勞動教育為語文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讓勞動教育為語文課堂提供新的教育方向。希望我們的學生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成為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的中國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馮勝清.工匠精神、勞動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9(18).
[2]商曼.論教科書中的勞動精神滲透—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9(11).
[3]鄧曉燕.淺論小學生勞動意識的缺失及學科滲透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2(1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知行理念引領下校本勞動教育的新實踐”(2019ZXDY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未卿(1987—),女,山西忻州人,小學語文二級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