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江西省·全國高校輔導員網絡培訓示范班》后,袁世平講授的《走進學生心里,讓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這堂課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他說到:“解決學生所求?滿足學生所需”,讓我想到我班級貧困學子小胡的案例,正是因為走進了學生心理,學生才逐漸吐露心扉,我才能針對小胡同學的實際情況作出了實質性的幫助。
一、案例簡介
小胡是我?guī)У?017級一名男學生,體型偏瘦,來自農村,單親家庭,當地的建檔立卡家庭,從小由奶奶和姑姑撫養(yǎng)長大,父親一直在外打工。高中成績良好,但高考失利,未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來校后一直悶悶不樂,對學習不上心,學習成績馬馬虎虎,不愛和班級同學、室友相處。給人第一印象是:內向、敏感、不合群、不自信。在新學期國家助學金評定時,雖然家庭貧困,但由于好面子,不想申請國家助學金,對學院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和慈善屋物品等愛心措施也無動于衷。
二、案例定性
此案例反映的是學生因為高考落榜、家庭貧困導致的“三困生”問題。
三、解決措施
在查看了該生的檔案和近一段時間的觀察后,我與他進行了談心談話,想進一步了解原因,開導心結。但初步談話效果不理想,該生一直沉默不語,只用“嗯”、“哦”、“知道”等簡短詞語進行回應。
在我看來,給予小胡同學最大的幫助不僅是物質上的資助,更重要的是幫其消除因物質貧困而產生的精神貧困。案例中的小胡同學不僅僅是經濟困難,在學業(yè)和心理方面也需要進行幫扶,造成他出現“三困”的原因有很多,家庭的不健全、高考失利的挫敗感以及心理狀態(tài)脆弱等各種因素。在初步談話不理想后,我通過以下措施逐漸打開小胡同學的心扉。
開學后,我一邊通過開展班級“三走”活動、志愿者活動等集體活動,讓小胡同學干到他所處的班級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讓其融入其中,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一邊通過下寢室、下班級等方式努力做到細微處見真情,真誠地付出關心,在平日里噓寒問暖,讓小胡感受到輔導員的關愛,建立起對我的信任。這種信任產生的直接效果就是當我找到他進行第二次談心談話時,小胡逐漸對我吐出心扉,他和我談到他的成長故事、奶奶的辛苦以及高考失利后自己低迷走不出來的煩惱。
在與小胡談心談話過程中,我現身說法,與其產生共情,分享了我的求學之路,曾經也經歷過高考的失利,和心儀的大學錯失交臂的遺憾,并與他分享了在我在面臨挫折、辜負父母期望時的內心感受和解決方法,以此讓他共鳴。打開小胡心結后,我針對小胡同學的實際情況作出了實質性的幫助。分別針對小胡同學的學習困難、經濟困難、心理困難等問題作出相應幫扶措施。
在我們共同的關注和努力下,胡同學重新找回了自信,變得樂觀開朗了很多,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并參加了義工團組織,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積極獻愛心。在學習和生活方面也充滿了信心,大三學年還曾獲得國家獎學金。
在離開校園參加頂崗實習之際,他對我說:“老師,要不是因為您的關心和愛,我從來不會發(fā)現我的大學可以過的這么多姿多彩,我在這里結交到許多可愛的朋友,也遇到很多有愛的老師,我也獲得很多榮譽,我,原來也可以這么優(yōu)秀。”聽到這句話,我感到很欣慰,這也許就是做輔導員最大的幸福所在。
疫情期間,小胡同學也是在自己家鄉(xiāng)做了一名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贏得當地父老鄉(xiāng)親的贊譽,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
四、經驗與啟示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對困難學生,需要我們輔導員有細致的關懷和高超的溝通技巧,用愛心、耐心作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并要探索思政工作新方法、新思路。物質資助不應作為助困工作全部,不但要從經濟上支持幫助,幫助度過生活上的難關,更為關鍵的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資助育人,二者的意義同樣重要。在資助愛心教育上,我們要將誠信教育、勵志教育與感恩教育貫穿始終。輔導員要通過深入細致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認真調查、仔細觀察、及時了解學生動態(tài)及時地進行教育,才能幫助其解決困難,也能促進輔導員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作者簡介:鄭倩平(1987.01-),性別:女,學歷:研究生,單位:江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