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菲
摘要:在當今高居住密度下的城市當中,高層建筑的存在形式使人們出現了鄰里冷漠、交往缺乏、家園感遺失等居住問題。本文對高層住宅的公共空間的存在與利用進行研究,提出如何將傳統村落中“街巷式”空間融入現代垂直住宅公共空間當中。
關鍵詞:高層住宅;鄰里關系;公共空間;傳統住宅;街巷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1-0034-02
一、引言
當今城市居住密度擴大,高層住宅鄰里關系與高層住宅建筑形式的存在方式,成為了住宅設計的重要話題。近年來,也有一些關于傳統院落空間與現代高密度住宅融合的研究,深受啟發(fā)后探索到,村落式的居住方式是人類千百年群居生活中所營造住宅空間氛圍,其中村落中“街巷”成為居民的主要交通流線,街巷中的功能空間節(jié)點是鄰里間的一個生活交點。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村落消失,住宅區(qū)的“街巷式”交通流線也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由便捷式電梯所能到達的高密度住宅群。因此研究如何解決垂直延伸的高密度居住區(qū)中更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間,創(chuàng)作符合人與人交往的“街巷式”垂直交通流線作為住宅公共空間,將會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二、高層住宅公共空間現存的問題
走訪了各國多處樓盤可以發(fā)現,現在的樓盤小區(qū)景觀設計其實已經比以前改善不少,但居民娛樂和交往都集中在住宅的地面空間。
(一)高層住宅公共空間現存的問題
在現今高層住宅室外公共空間上,高層住宅體量大,容納的戶數多,,上層住戶居民遠離地面生活,因而對鄰里交往的需求更顯迫切。但在許多高層居住環(huán)境中,由于經濟性的原因,在盡量滿足高層建筑設計規(guī)范條件下,大多的樓盤開發(fā)商只注重內部居住使用空間,而減少樓梯廳,走道,戶外花園等空間面積,僅能滿足交通疏散的單一功能,使公共空間缺乏層次,狹窄、封閉、缺乏自然采光,喪失了吸引居住者交往接觸的積極功能,淪為無人停留的消極空間。
(二)高層住宅建筑形式引伸的鄰里淡漠問題
在走訪了一些樓盤后發(fā)現,其實相比前5-10年的小區(qū)住宅,目前大部分高層住宅區(qū)其實都擁有充足的室外場地,且住區(qū)空間環(huán)境質量較高,其住區(qū)景觀、活動設施都十分豐富,無論是小區(qū)中心亦設有活動場地或活動設施,但除了小區(qū)中心,其余地方的使用效率都很低。住區(qū)活動人群以老年人以及大人帶小孩為主,活動場所多為老年人和兒童占用,他們之間容易產生很多交往,并獲得歸屬感。占人群比例最大的中青年則較少在室外活動,或者活動持續(xù)時間很短暫,且為青年人提供的活動也場所也很少,他們似乎成為住區(qū)的邊緣人物。年輕人由于工作生活的壓力,能下樓活動和交往的時間及精力也十分有限。但作為住區(qū)的主體人群,缺乏他們的參與。室外空間對于他們來說,使用的價值較低,因此,就近的樓棟內部空間或許會增加他們與鄰里的接觸。
三、傳統住宅空間與高層住宅公共空間的融合研究
通過對老廣州大院和弄里住宅空間的分析,發(fā)現傳統住宅空間的多層次和多樣化生活對促進鄰里交往起到了很大的借鑒作用,于是以下提出傳統住宅空間與現代高層住宅的融合概念設想并進行論述。
(一)院落空間垂直轉化
對現代住宅進行“類空間轉換”,傳統院落空間是沿水平面上橫軸和縱軸展開變化的,所形成的空間組合方式也是水平的。如果將水平軸線在空間上進行旋轉,使之向垂直方向上疊加,如同積木一樣塊狀構成,將傳統的院落空間轉化到建筑垂直面上,形成“垂直院落”,原來平面上的“虛”空間轉化成建筑立面上“凹”或者“挖空”部分。這時的建筑立面就產生了四凸起伏,這如同傳統院落群在平面上建筑和院落的四凸關系,只是由平面轉向立體。當然,這其中的各種建筑元素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其院落空間的特性。這種傳統院落的轉變具有很大的實驗性,質和先鋒性質。這種具有極強實驗性質的“垂直院落”住宅實踐為我們在當前高密度狀態(tài)下營造高質量的居住環(huán)境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辦法。
傳統住宅形式使得居民走幾條街巷就能和鄰居親戚閑聊幾句,在街巷這過渡空間中居民間建立起了良好的鄰里關系,這是依賴于傳統住宅點式分布功能空間所建立的。若這些功能(購買、休閑、娛樂、用餐)亦能存在于高層住宅當中,存在于高層建筑內部當中,人們也能在垂直且平面空間有所限制的空間上,得到物質和精神需求,那么人們是否就能找回以往那種良好的鄰里關系。當然,把傳統住宅功能空間植入現代高層住宅當中也是需要技術的。如果將水平軸線上的空間以立體“Z”字型,比如以樓梯、橋、平臺作為上下層住宅的連接,那么這些樓梯、橋、平臺就相當于傳統街巷的“街道”,只不過這些“街道”被垂直轉化了。在這些過渡空間植入點式功能空間,使垂直“街道”作為樓宇公共空間,或許真的能拉近了住戶間的距離。
(二)“街巷式”交通流線垂直化
鄉(xiāng)村住宅不同于高層住宅,其僅有2-5層,平面排布于整個村子,人們因需要而在多個空間節(jié)點設置了不同功能的店鋪、舉行活動的寺堂等,人們活動和交往的方式多樣,還有由于其空間節(jié)點較多,鄰里關系因生活所需而產生更多的交流,即便是回一趟家,也會經過,小賣部,水果攤,報刊亭等,遇見更多的鄰居產生更多交談,區(qū)別于現代高層住宅僅僅用電梯就解決所有的交通問題,人情關系冰冷。雖然城市化發(fā)展使得以上所述的村落式住宅正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其精神內涵可以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運用到高層住宅中去。便提出若將平面化的街巷住宅形式往縱向上拉伸,運用到現代高層住宅,人們的交往方式便不僅僅是在留在電梯間,地面小區(qū)了。高層住宅與街巷的交融街巷不僅僅是靜止的功能空間,也承擔這動態(tài)的交通功能。從入口進入到各個房間乃至各個房間之間的聯系都要在“街巷”間穿行,住戶需到達彼此的房間自由地經過“街巷”,像從前在村子里那樣有充足的交往,只不過現存在于高層中的“街巷”,現今可以從垂直折線型的方向存在罷了,這樣的空間組織使得人與人產生了更多的交流。
現代高層住宅為了滿足住戶生活需求,大多數會在建筑的首層架空層置入商業(yè)空間,大部分商業(yè)空間置于遠離居住區(qū)域的外圍且低層空間,所以大部分這種商業(yè)空間維持不到多久就面臨急需轉讓的狀態(tài)。另外一空功能空間的存在就是建立大型商場,位于多棟住宅群的中央位置,不可否認,這種地產形式與較之前的小區(qū)型住宅在較大程度上優(yōu)化許多,使得整個居住環(huán)境熱鬧起來且不影響上層住戶,而上層住戶也十分愿意飯后或周末到商場內聚集。但這種方式比較多的是住戶與外部人流的交往,還是沒有很好低解決鄰里間的關系。若將傳統街巷的功能空間,置入到現代高層住宅建筑的中層空間或高層空間中去,呈現一種垂直街巷的形態(tài),人們在垂直空間上亦能滿足多種需求,這將是一種非常好的住戶體驗。
四、結語
本文中所提出的傳統住宅空間形式,“街巷式”交通流線作為高層內部公共空間,是借鑒于院落空間在現代高層住宅建筑中的演繹,而得出的另外一種更能改善鄰里關系的未來可行高層住宅形式,當然其中還存在著不少缺點,但這種建筑形式的存在,使得垂直延伸的高密度居住區(qū)中更大限度地引入自然空間,創(chuàng)作人與自然對話的村落空間,符合人與人交往的“街巷式”垂直交通流線,不管是對于現在還是將來,都產生了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黎琴.住宅建筑規(guī)劃設計與人居環(huán)境探析[J].中國住宅設施,2017.
[2]吳俊.未來住宅建筑設計的發(fā)展方向[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7(08).
[3]王敏.“都市村落”式的社區(qū)規(guī)劃[J].山西建筑,2017(14).
[4]石圓圓.傳統居住空間的現代演繹——垂直院落[J].門窗,2015(02).
[5]王婧.村落空間格局與鄰里關系研究[J].甘肅科技,2014(20).
[6]劉大均,胡靜,陳君子,等.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04).
[7]胡哲銘.院落空間在現代高層住宅建筑中的演繹[D].長沙:中南大學,2009.
[8]李鵬.高層住宅內部交通系統中鄰里交往空間的研究[J].房材與應用,2003(01).
[9]吳霄紅,林紅.將共享空間引入高層住宅——北京現代城5#樓空中庭院設計構思[J].建筑學報,2001(07).
[10]開彥.未來住宅的設計[J].住宅科技,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