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巖紅
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漢族等一些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里,龍是“四圣獸”之一,常用來象征祥瑞,寄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紋自誕生以來,自身形象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
本文選取河北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鎮(zhèn)江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等文博機構(gòu)所收藏和展陳的龍紋瓷器,著重就元、明、清三個時期瓷器上的龍紋特點進行探討,對瓷器上的龍紋演變過程進行研究。
通過對現(xiàn)有發(fā)掘出土和傳世瓷器分析,元代瓷器上的龍紋呈現(xiàn)頭小、身軀長的特點,形體常被繪作細脖、細腿、細爪和細尾,體態(tài)輕盈,給人一種“昂首舉爪、遨游在天”的感覺。其具體特征包括:光頭無發(fā)或腦脖處飄一至三綹長發(fā);睫毛現(xiàn)象不明顯;上頜部少見有雙須;爪子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多鱗片紋。
元代繪飾云龍紋飾的元青花瓷器中,三爪、四爪皆有所見。如著名的揚州博物館所藏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圖1),高43.5、口徑5.5、最大腹徑25.3、底徑14厘米,是存世的三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中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傳世的另外兩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分別收藏在北京頤和園和巴黎吉美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所藏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瓶身所繪白龍為三爪。這只梅瓶的來歷有些傳奇色彩:它原屬于江都的一戶普通人家,傳承了不知多少代,直到1976年,這戶人家的兒子害怕地震和經(jīng)濟的原因,瞞著母親將家傳的此瓶以18元人民幣的價錢賣給了揚州市的文物商店。當(dāng)時是一位姓蘭的店員接待的,本來持寶人打算要賣30元的,最后以18元成交。后來該梅瓶被揚州博物館以3000元買入館藏。
1966年,江蘇省鎮(zhèn)江地區(qū)金壇縣湖溪村群眾在修建渠道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處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元代青花云龍紋罐(圖2),罐口上蓋一件夾層大銀碗,罐內(nèi)藏有各種銀器50余件。這批文物最初送當(dāng)?shù)刎斦直4妫笥涉?zhèn)江博物館收藏。出土的青花云龍紋罐為元代早期,高26、口徑22.2、腹徑35.5、底徑20.2厘米。直頸,方圓唇,鼓腹,平底。罐頸飾斜方格紋,器肩一周飾雜寶花卉覆蓮紋,腹部飾雙云龍紋,先刻再繪青花。龍小頭細頸,身姿矯健,騰躍云中。罐脛部飾仰蓮紋。胎體厚重,施青白釉,瑩潤光澤,積釉處呈青綠色。罐內(nèi)涂胎漿水,厚薄不一。器底見火石紅斑。青花釉色淺淡,有黑褐色斑點。這件元青花云龍紋罐的特點是先用刻劃工具在坯胎上刻劃線紋作為分隔線,在線紋內(nèi)刻劃紋飾,然后以鈷料繪畫,刀法和繪畫簡練生動。景德鎮(zhèn)湖田窯南岸出土的元代早期產(chǎn)品仍用刻劃花裝飾,紋飾較宋代簡潔,但刻痕較深,說明元代早期瓷器制作還沿襲有宋代的一些做法。這件罐的罐腹所繪云龍為四爪。
河北博物院展陳有多件龍紋瓷器,比如元青花龍紋食盒(圖3),通高10、口徑21.5厘米,南皮縣出土。盒身扁圓,盒蓋與盒身成子母口扣合,中間有什錦隔盤,圈足。隔盤共分為五格,中間為圓形,周圍用四個“S”形扁泥片分隔成等分的花瓣形格。蓋面滿繪有團龍紋,龍紋呈現(xiàn)小頭、細頸、三爪的特點,身形矯健,氣勢雄偉,追逐著火焰寶珠。坡形弧面繪有海濤紋,直壁上繪有錢紋。盒身繪卷草紋和蓮瓣紋。胎白,細膩堅致,青白釉,青花發(fā)色較為濃艷。
河北博物院展陳元青花龍紋高足杯(圖4),高11、口徑12.4厘米,泊頭市張莊出土。侈口,口沿外撇,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谘乩L有卷草紋,內(nèi)壁壓印龍紋,外壁繪有青花三爪龍紋,圈足近足端處繪卷草紋一周。杯底繪青花火焰紋。胎質(zhì)致密,釉色白中閃灰。
類似的元青花龍紋瓷器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元青花云龍玉壺春瓶(圖5)和青州市博物館所藏元青花龍玉壺春瓶(圖6)等。
隨著朝代的更迭,宮廷和民間審美趣味的變化,瓷器上的紋飾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與元代相比,明代瓷器上龍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這個時期瓷器龍紋一般呈現(xiàn)兇猛威武的特點,其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發(fā)沖冠,咆哮于海濤祥云之間,以示主宰權(quán)勢。具體特征是:頭部略圓,比前朝顯細,鬢發(fā)成篷,毛有向上沖或向斜上沖之勢。下顎較長,特別是上顎端肌肉發(fā)達,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嘴,所以人稱“豬嘴龍”;睫毛比較寫實,眼瞼的上邊緣一般用數(shù)根短豎線表示睫毛;雙須粗,伸展有力,形如魚叉,部分龍紋的雙須在局部處呈螺旋形曲折,但須尖成前沖,直而不彎;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對成蟹鉗狀,趾間距離比較相近,形若風(fēng)車;身體呈網(wǎng)格紋、鋸齒紋較多。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德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圖7)等明代瓷器,其上所繪的龍紋就呈現(xiàn)這樣的特點。
到了清代,統(tǒng)治者的審美趣味又發(fā)生了變化,清代瓷器上的龍紋呈現(xiàn)氣宇軒昂的特點,龍首后勺豐滿、身軀健碩,蓋以龐然大物之態(tài)、行震撼天動地之威。其具體特點是:龍首變化很大,豬嘴收縮,顯出下顎比上顎長。長披發(fā)或多簇短聳發(fā);睫毛形態(tài)多樣化,不少以竹葉形描繪,順治年間睫毛現(xiàn)象習(xí)見,康雍時期睫毛時有時無,乾隆朝起,睫毛現(xiàn)象十分普遍;須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線,爪子猶如踏在平地,有龍身騰舞、爪子卻著地受力的韻味;龍身鱗片多半帶有染色。
比如河北博物院展陳的清康熙黃地青花云龍福壽紋碗(圖8),高6、口徑13厘米。該器敞口,深腹,腹部向下漸收,圈足。碗心繪有黃地青花云龍紋。外壁釉下用青花繪云龍兩條,龍首尾之間繪靈芝,上托“?!薄皦邸倍?,紋飾間涂黃彩。黃彩勻凈明亮,與青花相互輝映,艷麗奪目。底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黃地青花又叫“青花黃彩”,明代創(chuàng)燒,是宮廷瓷器中的名貴品種。其制作方法是在燒成的青花器上,填上低溫鉛黃彩,再入彩爐經(jīng)850-900攝氏度低溫焙燒而成。我們觀察這只碗上的龍紋,它呈現(xiàn)雄壯、兇猛、高貴的特點,這是清代宮廷瓷器上龍紋的顯著特征。
由于龍寓意吉祥、富貴和權(quán)威,因而歷代陶瓷上的龍紋層出不窮。這些瓷器代表著歷朝歷代的審美趣味,是那個時代歷史文化、風(fēng)俗人情的見證。探索和研究瓷器上的龍紋,可以窺見歷史風(fēng)云,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國瓷器紋飾的發(fā)展歷程。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