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曉青
摘 要:小學時期,對學生來說無論從學習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個極其重要且關鍵的階段。一方面,小學生心智成長很快,逐漸有了獨立自主的思考;另一方面,面對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學習壓力也與日俱增。而身為班主任,在這個時期中一定要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地做好班級的教學管理,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完成學業(yè)。通過教學經驗和心得,總結出幾點,希望能幫助廣大教育者。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創(chuàng)新實踐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很多,比如情感日益豐富、自我意識增強、思維也逐漸變得個性十足且質疑性增強、青春叛逆期開始顯現等,掌握難度很大,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開始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表達欲望。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的主導者和管理者,更要發(fā)揮其主觀作用,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有集體榮譽感等良好品質。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模式落后
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在新課標改革到來之際,部分老教師的教學觀念仍尚未轉型,固守“老三樣”,缺少現代化的新型教學理念。而且受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過于追求考試成績和應試技巧而忽視了學習思想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同樣的,部分班主任仍然固守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與學生的關系變成了“上級與下屬”。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思考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斥責或者懲戒來讓學生“聽話”。即使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學生也不敢向班主任指出錯誤,更別提進行“進諫”了,這樣一言堂式的管理制度導致學生像被馴服的野獸一樣,雖然看起來很乖,殊不知這樣是以摧毀學生的個性和發(fā)展為代價的。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影響到師生關系。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應該注意度的把握,過于嚴厲的管理有時候會起到反效果。
2.學生缺乏集體意識
現階段的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缺乏集體榮譽感、缺少分享意識是學生存在的重要問題,也是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一大問題。班集體缺乏團結,缺乏凝聚力,沒有團結協作精神,會導致班級如一盤散沙,從而導致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難以進行。在家庭中,父母給予孩子的所有零食、玩具等都是一個人獨享,他們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缺乏分享意識可能會導致學生之間的矛盾和爭執(zhí),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又間接給班主任增加了很大工作壓力[1]。
二、對存在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善的實踐策略
1.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對管理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
班級是一個集體,而如何讓不同的個體組成團結、友愛、互助的集體,是班主任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不同于具體科目的代課老師,班主任不只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應該關心、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心理特點、個人素質甚至家庭情況等,為每一個學生在班級里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關心,適當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等,學生以后犯錯,根據紀律對學生進行處罰,并告訴學生如何進行改正。
此外,在新課改理念下,小學生將不再像以前一樣整日埋頭于題山卷海中,而是學習與興趣發(fā)展并重。在學習之余,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藝體育活動。既緩解了學習生活中的壓力,又發(fā)展了個人興趣愛好。若是不顧學生個性,強行施加大量的課業(yè)壓力,則會起到反效果。因此班主任應根據班級實際情況,以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為目的,為班級制定一套綜合性的、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管理模式。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
小學生的集體意識普遍不高。而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意識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處于一個集體中,因此應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從緊張的學習中得到適當放松,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班主任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盡可能多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辯論賽、兩人三足、接力跑等可以增強凝聚力的比賽[2]。因此,班主任需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集體意識。而若是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集體意識,班級的凝聚力自然也會得到提升。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币氚嗬锏膶W生品學兼優(yōu),班主任自身的素質必須要過硬。小學生處于人生中最敏感、成長最關鍵的時期,而他們所尊敬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他們。所以這就要求班主任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管理能力,同時還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懷和積極的思想德育水平。筆者認為,有創(chuàng)新性的師生關系應當是“課上是師生,課下如朋友”。教師不能總將自己放在比學生高一等的位置上,要增強與學生的交流聯系。同時,平時也要積極向更優(yōu)秀的班級管理者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
參考文獻:
[1]白朝榮.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J].南北橋,2017,67(24):197.
[2]彭財嘉.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方法的創(chuàng)新[J].中華少年, 2017,12(30):268-26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