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民
“你可能吃的是個假粽子?!笨粗蠋煹脑u語,丫頭的嘴呀,翹得老高,上面可以掛個油瓶啦。
打開丫頭的作文本,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的確是個假粽子,她居然這樣寫:奶奶包的粽子,用玉米葉裹著大米,用一根細草繩系著……
粽子居然是細草繩系著?咋不用粗麻繩捆呢?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帶著丫頭到露水集買些包粽子的食材,親手體驗包粽子的過程了。
去就去,誰怕誰?丫頭氣鼓鼓地嘟囔,粽子不就是大米用碧綠的葉子和草繩一裹一系的嗎?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趕到集市,集市里那些沾著濕泥帶著露水的菜蔬,大多是三里之內(nèi)的農(nóng)家人手提肩挑來的。
“好奇怪呀,集市為啥叫露水集?咋不叫菜場?”丫頭納悶。
所謂露水集,一則指時間早,二則指時間短,三是菜新鮮,葉子上還冒著被掐時的綠汁呢。露水集,雖是方言,卻也生動形象。
正值端午節(jié)前后,四五個老婆婆一溜兒坐在菜場的顯眼處包粽子,購買的人絡繹不絕。
干凈的盆里,裝著泡好的糯米,因被水潤澤過的緣故,色澤潔白,顆顆飽滿,粒粒勻稱。我故意問道:“您這糯米里摻了普通大米嗎?泡了多久呀?瀝干水分沒有?”
老婆婆有點生氣:“怎么可能摻呢?我這是家里種的上好的糯米,昨晚就用清水泡上了,今早瀝干水分后才挑到集市。不是咱自夸,咱這糯米呀,又新鮮又好吃!”
丫頭一聽,嘀咕道:“原來粽子不是用大米包的呀,是用糯米包的,還要用清水泡好,瀝干水分才行。糯米為啥要泡呢?不泡行不行?”
老婆婆聽了丫頭的話,笑著說:“因為糯米吸水性差,直接煮的話粽子會很硬。浸泡會讓糯米在煮的時候更容易吸水,口感更加軟糯?!?/p>
“那您包粽子的綠葉子到底是什么?是玉米葉嗎?”
“怎么能用玉米葉包粽子呢?這叫箬竹葉,專門包粽子的。這箬竹葉剛采下時有點硬,需要用水浸泡一天泡軟;之后用淡鹽水煮十分鐘左右,這能起到殺菌消毒和固色的作用;最后將箬竹葉沖洗后泡在鍋里備用即可。這樣處理過的箬竹葉,就變得有韌性,包粽子時就不會折斷。”老婆婆輕言細語地解釋道。
“原來,包粽子還真不是用玉米葉子呢?!毖绢^若有所思,“那系粽子的,是不是細草繩?”
“當然不是,系粽子的叫藺草。這草,軟硬適度,富有彈性,抗拉性好,色澤碧綠,清香濃郁,是系粽子的最佳材料。這藺草呢,也要煮一下,韌度會更好?!闭f完,老奶奶拿起幾片箬竹葉和幾根藺草,遞給丫頭,讓丫頭感受其韌度。
弄清疑慮后,我們蹲在老奶奶旁邊,看老奶奶嫻熟地包粽子。
只見老奶奶取兩片箬竹葉,疊在一起,以寬的一端為起點,卷成一個圓錐體,用調(diào)羹舀糯米入內(nèi),按壓后用箬竹葉的另一端包緊糯米,折成立體四角形,用藺草纏緊。十個粽子為一提,中間依然用藺草連接。
“為啥是十個一提呢?十一個行不行呀?”
“傻丫頭,十全十美呀。”老奶奶笑道。
丫頭嚷嚷著要多買幾提,還不停地感嘆:“我寫的粽子的確是假粽子,瞎編的。絕知此事要躬行,真理也?!?h3>3
回家,煮粽。
丫頭端坐在書桌前,重寫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作文。我叮囑道:“文章結尾別忘了加上清朝的謝墉那一句剝粽子的詩,炊馀脹滿崚嶒角,剝出凝成細纖膏。煮熟的粽子挺實飽滿棱角分明,剝掉箬葉粽子潔白如同細膩的凝脂。呼之欲出的美味,令人食指大動,幸福的味道由此綻開。來一個吧,小小的粽子,也傳承著文化呢!”
可謂粽香千萬里,詩詞訴衷情。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