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民國書法,亂世而興,承上啟下,各種性情,既有清末余脈,又有獨特氣質,形成了代表性的“民國書風”。民國時期,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社會動蕩不安,國家重大變革,新文化運動洶涌澎湃,文藝界迎來了新的發(fā)展生機,而這一時期的書法不可避免地迎來新舊交替和轉折的重要時期。
民國時期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后的黃金時代,雖然兵戈不斷,勞苦大眾顛沛流離,但是書法界依然異?;钴S。民國時期的書法家除了清末遺老,還有接受新式教育或有留學經(jīng)歷的年青一代書法家。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見識和不凡的心胸等,使其書法呈現(xiàn)一派超凡脫俗的大家風范。俗話說“書品即人品”,民國書法家們有著他們獨特的“文人氣節(jié)”,鐵骨錚錚,追求獨立自由之精神,不畏強權。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歷代大家書法作品乃是眾多藏品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不乏民國書法精品,有康有為、于右任、徐世昌、翁同龢、華世奎等民國大家之作品。
一、康有為《楷書五言聯(lián)》(圖1)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析理辨昭昧;秉心崇塞淵?!币最}款“敏修仁兄”,尾款“康有為”,尾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康有為印”白文方印,下方為“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jīng)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朱文方印。這是康有為晚年為其好友河南衛(wèi)輝名儒李敏修所書。此行楷對聯(lián)結體自然多變,字體古樸雄峻,落筆遒勁有力,融草書之情、隸書之意、篆書之形、楷書之法為一體,是其獨具特色的書寫風格。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其弟子尊其為“南海先生”,世稱“康南?!???涤袨樵跁ㄉ狭Τ北鋾猿梢桓?。一生書法風格多變,早年為館閣體帖學風格,中年呈碑帖融合之勢,晚年形成獨立風貌—“康體”??刁w,指的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為的書法風格,學術界又稱康體為“破體”。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shù)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p>
二、徐世昌《行書條軸》(圖2)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凡人知之?!贝藘热葸x自北宋文學大家蘇軾于宋熙寧三年(1070)所著《凈因院畫記》,收錄于《蘇軾文集》中。這是蘇軾論畫時所作,體現(xiàn)了其格物致知的哲學思想。左側題款“勉之大兄屬,徐世昌”,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徐世昌印”白文方印,下方為“鞠人”朱文方印。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亦作鞠人、菊存,又號東海、弢齋、濤齋,晚號水竹邨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旖蛉?,出生于河南省衛(wèi)輝府(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曾任軍機大臣,與袁世凱為同道盟友,民國七年(1918),徐世昌被推選為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雖置身官場,但國學底蘊深厚,不僅著書立說,寫詩作文,亦善書法,被后人稱為“文治總統(tǒng)”。徐世昌書法師歐、顏、柳諸家,又學蘇、黃、米、蔡之風,取各家之長,為其所用,運筆自然流暢,筆墨隨意而有深意,落筆瘦勁利落,自成一家。
三、鄭孝胥《行楷七言聯(lián)》(圖3)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便向蛟龍覓云雨;如語蟪蛄易春秋。”上下聯(lián)分別出自北宋文學大家蘇軾所作《蝎虎》與《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二》,大概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才有機會,要及時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有題款“孝胥”,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鄭氏孝胥”白文方印,下方為“蘇戡”朱文方印。
鄭孝胥(1860—1938),字蘇龕(蘇戡),一字太夷,號海藏、海藏樓主人、夜起庵叟,取蘇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之詩意取齋號為“海藏樓”,世稱“鄭海藏”,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詩人、書法家。鄭孝胥幼承家學,詩文一絕,為詩壇“同光體”代表人物之一,善書法,名重一時,尤善楷書,將楷書與隸書融合,取碑帖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體,書寫風格為字勢偏長而又蒼勁有力,沉穩(wěn)雄健,精悍松秀,在當時民國書法界可謂一枝獨秀。
四、華世奎《楷書七言詩軸》(圖4)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急須乘興賞春英,莫待空枝謾寄聲。淑景晴(暖)風前日事,淡云微雨此時情?!边@是北宋詩人程顥所寫《和諸公梅臺》一詩。左側題款“峻卿尊兄大人雅屬,華世奎”,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華世奎印”白文方印,下方為“北海逸民”朱文方印,引首鈐白文長方印“詩書琴硯之娛”一枚。此件楷書作品是華世奎為友人所寫,從書寫風格看可以說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通篇氣韻貫通,字體厚重豐滿,結構布置均勻,筆力精到強健。
華世奎(1863—1942),字啟臣,號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等,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華世奎、嚴修、孟廣慧、趙元禮)之首,祖籍江蘇無錫。自4歲起,華世奎便隨父學書,書法主攻顏體,后臨摹各家碑帖,融匯各家之長,形成了“學古不泥,自出機杼”的獨特風格,世人稱之為“華派”。華世奎的書法,楷、草、隸、篆等諸體皆精,尤以楷書為長,有顏書風骨,功力雄厚,蒼勁挺拔,有館閣之氣魄。
五、史緒任《行書四條屏》(圖5)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道之在天下,其實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須,人言相發(fā),皆不可以一日而廢焉者也。蓋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則其大倫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萬世,則其精微曲折之際,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傳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繼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備。天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則必由是以窮其理,然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終之,固未有飽食安坐,無所猷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也。故傅說之告高宗曰‘學于古訓乃有獲,是則為學之方,亦可知已。”此文出自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應時任婺源知縣張漢所請所作的《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左側題款“朱子婺源縣學藏書閣記,癸丑冬日史緒任書”,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史緒任印”白文方印,下方為“筱周大字荷樵”朱文方印。
史緒任(1863—1924),字小周,亦作筱周或曉洲,又字荷樵,晚號效遲,河南輝縣人。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濟源縣令等,后回鄉(xiāng)講學于河朔書院,與當時著名學者李敏修、企業(yè)家王錫彤、新鄉(xiāng)王安瀾等創(chuàng)辦經(jīng)正書舍,此為清末河南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也是豫北最大的藏書和學習場所。史緒任善書法,尤以楷書為長,雋秀工整,在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與其父史春荃、其子史延章被當?shù)厝俗鸱Q為“一門三進士”。
六、張伯英《行楷七言聯(lián)》(圖6)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試碾露芽烹白雪;請君章草賦黃樓?!鄙舷侣?lián)分別出自北宋文學大家蘇軾所作《九日尋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與《答王定民》,主要講述蘇軾任蘇州太守時的一段典故。引首款“拙樵先生正集坡詩”,尾款“張伯英”,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張伯英印”白文方印,下方為“勺圃”朱文方印。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又字少溥,號云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齋號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徐州人,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碑帖學家、金石鑒賞家、詩人、政治家。張伯英出身徐州望族、世代書家,自幼秉承國學文脈,書法造詣深厚,先學顏體,后學魏碑,自成一家。其書法以行楷為長,亦善篆隸,楷書端正嚴整、寬博雄放,行書樸拙秀逸,落筆凝重含蓄,不拘泥,不諂媚,具有獨特的自身風格,任性灑脫,意境高遠。張伯英在當時的書法界地位頗高,與趙聲伯并稱“南北二家”,又與傅增湘、華世奎、鄭孝胥并稱“書法四大家”,亦是著名畫家齊白石之師。
七、陳筍禪《隸書條軸》(圖7)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陜,君懿子棠。晉陽珮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勛。流化八基,遷蕩陰令。”此文出自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所書、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張遷碑》。此碑文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書法造詣極高,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文下題款“拙樵先生雅教,筍禪書于青邱”,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陳以正長壽印信”白文方印,下方為“谷蓀壹字筍禪”朱文方印。
陳筍禪(1875—?),本名以正,字谷蓀,又字筍禪,別署竹隱頭陀,齋號月長圓齋,浙江人,民國時期生活于山東青島。早年曾隨康有為參與“戊戌變法”,是民國時期著名文人,工書法,善花鳥,詩、書、畫三絕,書法以隸書為長,厚重而靈逸,在當時青島文化界地位頗高,為世人所重。
八、于右任《行草五言聯(lián)》(圖8)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贝藢β?lián)出自唐代文學大家杜甫所作《偶題》一詩,為杜甫晚年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見解與總結。引首款“林英先生正之”,尾款“于右任”,款下有“右任”朱文方印一枚。此草書作品雖筆畫簡單但形態(tài)優(yōu)美,用筆蓄力內發(fā),墨酣力足,飽滿渾厚。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諧音“右任”為名),號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早年是同盟會成員,后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精于書法,尤善行草書,其書法人稱“于體”,早年學趙孟,后轉學魏碑,形成了風格獨具的“碑味”行草書,又創(chuàng)立了“標準草書”,成立草書研究社,集前人優(yōu)秀草書作品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使草書標準化,影響深遠。
九、王靜瀾《行書條軸》(圖9)
此藏品為紙本,書法內容為:“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yè)。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圣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此文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為弘福寺玄奘法師撰寫,最早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圣教序》,后唐太宗命弘福寺沙門懷仁以王羲之書法集成,刻制碑文,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左側題款“子安大兄屬,用吉王靜瀾”,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王靜瀾印”白文方印,下方為“用吉”朱文方印。
王靜瀾(1888—1935),字用吉,晚號澄齋,河南汲縣(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人。王靜瀾家風甚嚴,其父尤重“訓子苦學勵行,俾從賢師友游”,家道中落后,在李敏修等人的資助和鼓勵下,發(fā)奮讀書,后從政,頗有政聲,曾任民國河南省教育廳主任秘書。王靜瀾文采卓然,尤善書法,精通各體,民國教育家張嘉謀曾稱其“性喜書畫,篆隸茂美”,其書法淳樸渾厚,筆力充沛,古拙而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