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去山西省圖書館查閱資料,路過一樓展廳,就此邂逅了一場名為“終朝采藍”的草木染作品展覽,機緣巧合下結(jié)識了草木染技藝傳承者馬麗美,有幸觸碰到一個關(guān)于草木染的多彩世界。草木染,也稱植物染,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shù),它陪伴人類走過了幾千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屬性和工匠精神,保留著設(shè)計與手工的靈魂,可惜自一百多年前被西方化學染料替代后,在中國逐漸沉寂。
“谷雨之后走進田野,尋一株謙遜而卑微的地黃,其根染出的黃為帝王黃,平民百姓不得服也;小滿將至,去野外辨識出自《詩經(jīng)》里的一株野草,‘縞衣茹藘的茜草,曾在中國的漢代被種植千畝,這株綿延匍匐的茹藘,也曾點燃歐亞大陸幾千年紅色的紡織歷史;白露時節(jié),我們一起到山西的鄉(xiāng)間收獲一筐核桃,帶回工作室用剝落的青皮混合金屬鐵離子,看單寧(一般指鞣酸,普遍存在于水果的果皮之中)如何把一匹布染成黑灰色……”在馬麗美的講述中,草木染頗具幾分浪漫主義情懷,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本期傳承,就讓我們在馬麗美的帶領(lǐng)下,開啟一場大自然的色彩之旅,了解古法染色的奧秘,感知草木染傳遞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