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父母對于獨生子女的寵溺,年輕人婚戀觀的轉變,以及父母的角色需要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我國獨生子女家庭中往往存在著父母對于子女婚戀進行經驗式干預的現象。這往往會造成父母與子女缺少溝 通以及不恰當的溝通。家庭的溝通以及父母的態(tài)度在子女的婚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子女婚戀問題的有效親子 溝通姿態(tài)是:父母應該做子女的朋友,增加與子女的溝通頻率;在婚戀問題上避免經驗式干預,給予子女更多空 間;父母應適當調整溝通的方式,并注意溝通的語言,父母與子女之間要嘗試換位思考,互相理解。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婚戀;親子溝通;薩提亞家庭溝通模型
中圖分類號:C9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116-03
一、研究背景
中國的家庭結構主要是以父母、子女為成員的核心 家庭,自古以來,父母在子女的婚戀問題上占據了絕對的 話語權。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父母更是格外重視子 女的婚戀問題,甚至存在干預過度的現象。父母通常會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fā),根據自己認定的標準為子女選擇另 一半,而得不到父母認可的情侶很難繼續(xù)發(fā)展,會受到來 自父母的多重壓力,導致子女對于婚戀問題無所適從。 一些父母與子女在婚戀問題上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導 致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相互不能理解。雖然目前我國 有關于獨生子女的親子交流研究較多,但是有關于婚戀 問題中獨生子女家庭溝通的研究成果較少。
家庭因素在青年婚戀觀念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 的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子女溝通或表達對親 密關系的看法,是子女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婚戀價值 取向。張瀾通過研究發(fā)現,家庭因素對于子女的婚戀觀 有重要的影響,包括家庭結構、家庭背景、家庭成員間的 溝通與交流,父母婚姻關系與婚姻和諧度、父母對子女的 養(yǎng)育方式,父母的交流方式、父母的相處模式。[1] 父母對 于子女的婚戀教育十分重要,父母的觀念越開放、教育越 好,子女的婚戀觀則更成熟。可見,父母的婚戀觀、相處 模式、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對子女的婚戀觀形成了潛移 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更應該注重在婚戀問題上與子女 的溝通方式、教育方法。陳旭認為,在面對子女婚戀問題 時,父母應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見,與子女充分交流,給予 子女一定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并結合現實情況給出合理 的建議。[2] 父母應該注重親子間的溝通與交流,但是受 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國的親子溝通一直是家庭傳播中 父母所忽視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家庭傳播的視角,基于 薩提亞家庭溝通模型,探究有關于獨生子女家庭中子女
婚戀的家庭溝通模式,以及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方式問題。 二、父母對于獨生子女婚戀問題的干預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當前在我國社會當中存在著
父母對于子女的婚戀問題進行經驗式干預的現象。所謂 經驗式干預是指父母依據自己的婚戀經歷,并結合自身 經驗,將其應用在孩子的身上。通過勸說、強迫等形式使 其接受,并在孩子非情愿的前提下主動參與到孩子的婚 戀過程中,對其婚戀過程進行干預。父母時常以“過來人” 的身份要求子女,使其滿足家庭的期待,而忽視了子女的 想法和感受。
(一)父母經驗式干預的原因
對于 25 歲以上的獨生子女來說,其婚戀問題會受到 父母的格外重視。與此同時,子女的婚戀受到“買房”“養(yǎng) 老”等社會問題的影響更加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對父母 和子女都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因此父母參與到子女婚戀、 對子女的婚戀選擇加以干預的現象也更加普遍。
1. 對于獨生子女的寵溺 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到父母的寵溺。獨生子女在享受著父母寵愛的同時,也受到 了父母更加嚴格的管控。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父母 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父母擔心孩子在感情當中受到 創(chuàng)傷。因此,父母會以自身經驗、自身的婚戀觀對孩子 進行勸說,甚至是強加干預,讓孩子選擇父母認為的合適 的、會幸福的婚姻。
2. 年輕人婚戀觀的轉變 隨著個體化思想影響的加深,年輕人更加注重個人的感受。而且,現在年輕人的婚戀節(jié)奏也較快,“閃婚”“閃 離”的現象也越來越多,這與父母傳統(tǒng)的婚戀觀有很大 差距。父母希望子女對待戀愛和婚姻能夠更加謹慎,這 種代際間的觀念差異也是父母想要參與到子女婚戀問題中的原因。
3. 父母的角色需要 父母在核心家庭中處于支柱地位,承擔著家庭的經濟、生育、教育等功能,父母在子女的社會化過程中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子女的認知和 判斷。因此,對待婚戀問題,父母出于保護子女的角色需 要,認為自己應該對于子女的婚戀負責,因此認為自己應 當介入子女的婚戀當中。
4. 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當前,多種因素導致社會壓力逐年增加,很多年輕人不得不被迫“啃老”。對于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子女的壓 力一定程度上也轉化為父母的壓力,導致他們參與到子 女的婚戀選擇中。而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來說, 子女的婚姻選擇也關系到其養(yǎng)老問題。在社會因素的影 響下,獨生子女的婚戀問題,也成為兩個家庭結合的問 題,父母也會更加堅持自己的觀念,干涉子女的婚戀。
(二)父母經驗式干預下的溝通問題
1. 父母對子女的經驗式干預 父母在對待子女的婚戀問題上認為他們自己具有絕
對的話語權和權威,他們覺得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同樣適 用于自己的子女。父母的經驗式干預會讓子女感覺背負 著更大的壓力,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更加疏遠,面對婚 戀問題產生逆反或者逃避心理。這樣既不利于子女身心 的健康發(fā)展,影響其正確婚戀觀的樹立,而且也不利于家 庭的和諧。
2. 父母與子女缺少溝通 中國式父母普遍與子女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部分子
女不愿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與子女間缺少溝通, 就會導致信息交流不暢。子女不喜歡與父母交流,由此 就會導致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不了解子女真正的需要,進 而加深代際溝通的矛盾。而且,子女在父母面前的自我 表露與真實具有一定的差距,導致父母對于子女并不是 真正了解。
3. 不恰當的溝通方式 我國的父母通常不太注重與子女的溝通方式,導致
親子之間不能有效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導致家庭矛盾 的產生。特別是孩子成年后,父母更應該注重與子女的 交流方式,對于子女的想法和觀點,父母應該予以尊重并 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否定。一味地對 子女進行說教,或者態(tài)度強硬進行干涉,只會適得其反。 三、基于薩提亞溝通模型有關子女婚戀問題的親子溝通姿態(tài)探究薩提亞溝通模型由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 亞· 薩提亞(Virginia Satir,1916-1988)提 出。她認為 溝通主要由自我、他人和情境三個要素構成,這三個要素 都被考慮就是有效和一致的溝通。薩提亞把人際互動系 統(tǒng)中的溝通姿態(tài)分為不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和健康的溝通姿 態(tài)。我們常稱不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是人們?yōu)榱擞欣跁簳r 緩解沖突而采取的一種表里不一的溝通模式,也是一種 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分為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 岔型四種。[3]
溝通的情境包括情感的理解、處理的方式和態(tài)度等。 父母在干預子女婚戀問題的過程當中,通常采用一些非 恰當的溝通方式,以及針對一些婚戀問題非得體的態(tài)度, 使得與子女的溝通更加困難,甚至陷入僵局,不能很好地 解決問題。[4]
在薩提亞溝通模型中,溝通的主體、客體以及溝通的 情境都是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考慮這三者的溝通姿態(tài), 才應該是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父母在與子女的溝通過程中 互為主客體存在,并且會對接受的信息進行內化,形成反 饋,從而形成一個雙方互動的循環(huán)模式。但是父母對于 子女婚戀問題進行經驗式干預的過程中,通常會忽略其 中的部分要素,從而不能達成健康的溝通。[5]
(一)父母為主體的溝通姿態(tài)
1. 指責型 父母的指責型溝通姿態(tài)表現為父母對于子女的婚戀
問題進行絕對干預,認為他們有一定的經驗,子女就應該 聽從他們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指責型溝通姿態(tài)的父母通 常個性較為強硬,長期非健康的溝通會影響子女的身心 健康以及家庭關系的和諧,同時也會影響子女婚戀觀的 健康形塑,還會影響子女與配偶間的關系。
2. 超理智型 父母的超理智型溝通姿態(tài)表現為父母對于子女的婚
戀問題有一定的立場和原則,他們會讓子女自行選擇,但 是實際上他們會堅持自己的觀點,直到子女改變主意。 采取超理智型溝通姿態(tài)的父母通常具有強大的心理,與 子女打持久戰(zhàn)。但是,持續(xù)的干涉也會讓子女感到厭煩, 而且會使得子女變得更加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兩種不健康的溝通方式,都不利于父母與子女的 交流溝通,而且,父母的經驗式參與的姿態(tài)會使得子女更 加疏遠父母,使得子女寧愿與朋友交流感情問題也不愿 與父母溝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子女的心理帶來一定 的傷害。
(二)子女為主體的溝通姿態(tài)
1. 討好型 討好型的溝通姿態(tài)通常表現為忽略自我,聽從父母的婚戀選擇。這樣的一類人通常缺乏主見和自我判斷能 力,過于依賴父母。討好型溝通姿態(tài)通常產生于父母一方或雙方比較強勢的原生家庭中,子女從小在家庭當中 很少擁有話語權,經常被父母管制,因而形成了這種討好 型的性格。
2. 指責型 所謂指責型與討好型正好相反,是只考慮自我。在父母對于子女婚戀問題進行經驗式干預的過程中,表現 為子女的叛逆,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性格形成 通常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從小對子女過分寵溺,導 致子女不聽勸告,堅持自我的情況。
3. 超理智型 所謂超理智型溝通姿態(tài)是指忽略了自身和他人,只考慮情境。這樣的子女思想較為獨立,他們有自己的想 法和婚戀觀念,一旦他們認定的事情,就不會被父母所左 右。但是家庭的交流是情感溝通的過程,如果過于理智, 忽視了對話的主客體,就會導致溝通的失衡,不能實現和 諧有效的溝通。
子女對于父母的經驗式干預采取的三種溝通姿態(tài)也 是消極、非健康的。這種或是強硬或是消極的溝通在一 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子女對于婚戀的選擇,而且對于父母、 子女雙方的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久而久之,就 會影響雙方的感情,不利于家庭的和諧發(fā)展。
四、子女婚戀問題的有效親子溝通姿態(tài)
在有關子女婚戀的問題上,父母與子女很容易在溝 通的過程中產生分歧。如果不能實現妥善的溝通,還會 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使子女遠離父母,對親子雙方帶來 心理上的傷害,因此,健康和諧的溝通姿態(tài)在家庭溝通中 格外重要。[6]
(一)做子女的朋友,增加與子女的溝通頻率
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說教會使得子女更加 不愿向父母敞開心扉,拒絕和父母進行溝通。因此,父母 也不了解子女的真實想法,對于這一點父母應該進行自 我反思。與子女成為朋友,經常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有 關婚戀的想法和態(tài)度,才能在產生矛盾時,選擇更加適當 的解決辦法。
(二)避免經驗式干預,給予子女更多空間
經驗式的干預影響,良好互動循環(huán)的形成。父母應 該調整與子女的溝通姿態(tài),不要一味否定子女的選擇。 在婚戀問題上,父母的堅持,會讓子女更加排斥與父母的 溝通,避免展露真實的自我。父母在婚戀問題上應該給 子女更多選擇的空間,注意引導和勸說的方式,而不是采 取強硬的態(tài)度加以干預。
(三)調整溝通的方式,注意溝通的語言
父母與子女在日常溝通中往往會忽視溝通方式的重 要性,一些傷害與隔閡就是在無意間形成的。無論是子 女還是父母,都應該調整溝通的姿態(tài),轉變以往的溝通方 式,相互協(xié)商。溝通的語言是家庭和諧溝通中的重要因 素,恰當的溝通語氣和態(tài)度都會促進子女婚戀問題的解 決以及維持家庭的和諧發(fā)展。
(四)嘗試換位思考,試著互相理解
不健康的溝通姿態(tài)通常會忽略主客體一方的感受,因 此,為了實現和諧一致的溝通,就要考慮各要素間的平衡。 父母與子女有關婚戀問題的溝通,不能自說自話,只是站 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子女的婚戀不僅是子女自身的 問題,也關系到家庭,因此父母與子女間的協(xié)商很重要。
五、結語
家庭溝通可以用來化解矛盾,通過溝通讓父母和子女 更加了解對方。父母可以試著理解子女的選擇,不強加干 預,適度向其提供一些經驗和建議。子女也可以在與父母 產生分歧時,不是一味采取抵抗策略,而是嘗試著在父母 的角度思考,將父母的經驗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綜合進行 判斷。良好的家庭溝通姿態(tài)不僅有利于婚戀問題的溝通, 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系,實現家庭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Brody GH,Moore K,Glei D.Family processes during adolescence as predictors of parent-young adult attitudes similarity:a six- year longitudinal analysis[J].Fam R elat,1994(3).
[2] 陳旭 . 父母對子女婚戀心理影響的質化研究 [J]. 揚州職業(yè) 大學學報 ,2015(3).
[3] 叢揚洋 . 兩性情感關系的薩提亞模式初探 [D]. 煙臺 : 魯東 大學 ,2014.
[4] 何楚燁 . 淺析當代中國青年婚戀觀問題 [J]. 科教文匯 ( 上旬 刊 ),2018(5).
[5] 宋薇 . 論薩提亞溝通模型在青春期親子溝通中的應用 [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6).
[6] 張瀾 . 父母開放程度對大學生婚戀觀的影響 [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Proceedings of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4 V69)[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 智能信息技術應用學會 ,2014.
作者簡介:楊婧言(1996—),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單位 為南京大學仙林校區(qū)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 為傳播學、文化產業(yè)。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