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本 鵬
(山東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我國的高速公路經歷著飛速的發(fā)展和深刻的變革,截至2019年,中國公路總里程已達484.65萬km、高速公路達14.26萬km,居世界第一;“十三五”期間全國高速公路將新增通車里程4.6萬km,202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16.9萬km,增長率為37%。70多年來,中國公路交通總體上經歷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發(fā)展歷程,一個走向現(xiàn)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根據《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guī)劃(2014—2030年)調整方案》,山東省將形成“九縱五橫一環(huán)七連”高速公路網布局,總里程約8 830 km。提出以青島至夏津(魯冀界)高速公路支線形成“濟南繞城高速二環(huán)線”,同時明確2020年建成濟南繞城高速二環(huán)線東環(huán)段。
濟南大東環(huán)項目路線起自濟青高速的唐王樞紐立交,順接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huán)線北環(huán)段青銀高速;路線終點位于曹范互通接京滬高速,并順接規(guī)劃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huán)線南環(huán)段。本項目作為濟南繞城高速二環(huán)線的組成路段,同時兼有京滬高速公路濟南東繞城并行線功能,其建設對優(yōu)化、完善區(qū)域路網布局,滿足城市“東拓”戰(zhàn)略發(fā)展需求,強化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qū)與濟南東部城區(qū)連接,消除京滬高速濟南段的交通瓶頸,發(fā)揮路網整體效益,促進區(qū)域經濟及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路線全長23.594 km,全線主線共設橋梁4 133.62 m/12座,其中特大橋1 482.5 m/1座,大橋2 319.12 m/5座,中橋332 m/6座,共設涵洞34道;互通立交6處,其中樞紐互通2處,一般互通4處;分離立交10處,其中與鐵路交叉3處,與公路交叉7處;共設通道橋8座;服務區(qū)1處、養(yǎng)護工區(qū)1處、監(jiān)控通信分中心1處、匝道收費站4處,章丘連接線1處。
根據地勘報告,本項目沿線K13+055~K13+300,K13+600~K13+850,K15+900~K16+900,K19+400~K23+100,局部分布一層3.0 m~5.8 m厚度的黃土層,通過調查周邊工程黃土層濕陷性試驗,濕陷性系數(shù)δs為0.016~0.107,濕陷性輕微~中等,濕陷起始壓力20 kPa~186 kPa;該層黃土部分具濕陷性,濕陷等級為Ⅰ級~Ⅱ級[1]。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通過濕陷性黃土和壓縮性較高的黃土地段時,可根據路堤高度、受水浸濕的可能性、濕陷后危害程度和修復的難易程度,按表1確定濕陷性黃土地基最小處理深度。
表1 濕陷性黃土地基最小處理深度
濟南市位于季節(jié)性流水地區(qū),對于Ⅰ級~Ⅱ級非自重性濕陷性黃土,要求地基處理最小深度為0.8 m~2 m。因此,對濕陷性黃土路段路基段地基表層處理采用強夯,對于距離村莊較近(<120 m)不能采用強夯處理的路基段,選用25 kJ三邊形沖擊壓路機,清除表土后沖擊碾壓20遍,壓實度不小于90%。沖擊壓實遍數(shù)推薦值10遍~20遍,具體遍數(shù)應根據試驗段確定,若不能達到壓實度要求,需增加壓實遍數(shù)[3]。
1)橫向處理范圍:處理至路基坡腳外側3 m處。
2)參考參數(shù):強夯開始正式施工前,應根據初步確定的參數(shù),在現(xiàn)場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試夯,根據試夯結果及時調整強夯的各項參數(shù)。a.單擊夯擊能。夯錘選用重量10 t、底面直徑2.25 m的圓柱形鑄鐵或在鋼殼內填充混凝土制成的錘,單擊夯擊能為1 500 kN·m。b.夯擊遍數(shù)及夯點布置。施工時,分3遍夯實,第1遍,2遍為點夯,夯點呈正方形分布,夯點間距6.0 m;第3遍為滿夯,夯點彼此搭接1/4連續(xù)夯擊,目的是加固表層,夯擊能為800 kN·m。按由內向外逐點的原則,先夯擊路中線處的夯點,然后平行于路中線由內向外向路兩側夯擊,完成強夯區(qū)域全部夯點的施工。點夯時,應對每一夯點的夯擊能、夯擊次數(shù)、每次夯擊的沉陷量等進行量測和記錄。夯擊時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fā)生過大的隆起,不應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起錘困難。c.單點擊數(shù)。夯擊次數(shù)應按現(xiàn)場試夯得到的夯擊次數(shù)和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單點擊數(shù)參考值為:第1,2遍點夯為8次夯擊,第3遍為2次夯擊。d.強夯收錘標準。止夯條件為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最后2擊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 cm,夯坑周圍地面不發(fā)生過大的隆起,不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起錘困難。e.間歇時間。兩遍夯擊間應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間隔時間取決于加固土層中孔隙水壓力消散所需要的時間,以超孔隙水壓力消散75%以上所需時間為兩遍夯擊的間歇時間。根據有關實測資料,對滲透性較小的粘性土地基,間歇時間宜取3周~4周。本項目地基土層多為粉土、粉質粘土、粉砂、細砂,滲透性相對較大,間歇時間應不低于3 d,施工時根據試夯參數(shù)最后確定。第二遍夯擊結束后,根據孔隙水壓力的檢測結果確定點夯與滿夯之間的間隔時間[2]。
3)地基承載力要求:強夯完成一個月內應對地基承載力進行檢驗,一般不小于220 kPa,不符合設計要求時應補夯。K22+340~K22+581濕陷性黃土路基網格化處理及濕陷性黃土路基試夯見圖1,圖2。
在項目強夯試夯過程中,出現(xiàn)了最后兩擊的平均沉降量大于5 cm、最后兩擊反彈值較大等情況,對于強夯的止夯產生影響,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原地面部分夯實記錄表
為消除最后兩次夯擊平均沉降量反彈對止夯的影響,項目辦組織施工二標在該路段進行了兩種方案的試夯試驗:第一種,填筑0.5 m建筑垃圾礫料后進行強夯試夯作業(yè);第二種,填土2.0 m后再進行強夯試夯作業(yè)如表3,表4所示。
表3 0.5 m填筑建筑礫料試夯記錄表
表4 2.0 m填土后試夯記錄表
濕陷性黃土路基在填筑0.5 m建筑垃圾礫料后,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滿足不大于5 cm止夯條件,填土2.0 m的方案,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較大,且仍存在反彈現(xiàn)象,證明采用0.5 m建筑礫料進行回填強夯的濕陷性黃土路基基底處置方式是可行的。
強夯結束后,大東環(huán)項目辦對處理后的該段路基進行了靜載試驗檢驗(見圖3),處理后的路基承載力大于220 kPa,符合設計要求,說明經建筑礫料與強夯組合處理過的地基,可以把上部荷載擴散到下面的下臥層,以滿足上部建筑所需的地基承載力和減少沉降量的要求。證明該方法是有效的,質量控制是可靠的,具有在全線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