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英漢兩種語言的參數(shù)不同,從而造成中國英語學習在習得英語話題結構時造成一定困難。本文梳理現(xiàn)有的英漢話題的研究現(xiàn)狀,并查閱話題結構的二語習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更偏愛寫左偏置結構的英語話題句。
關鍵詞:話題結構 二語習得 生成語法
1.引言
Li&Thompson(1976)最早提出“話題”并根據(jù)[+\-topic-prominent]和[+\-subject-prominent]這兩個參數(shù)將語言類型分為話題突出語言、主語突出語言、話題和主語均突出語言以及話題和主語均不突出語言。而眾所周知的是,漢語是話題突出語言,而英語是主語突出語言。由于參數(shù)的差異,造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句子,尤其是含有話題結構的句子時造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話題的使用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本文從英漢語話題結構的角度出發(fā)去對之前的研究進行梳理并探究這兩者的差異對英語話題句的習得所產(chǎn)生的影響。
2.前人的研究
2.1話題與主語
喬姆斯基(1965)指出,不妨把句子的話題定義為,表層結構中的直屬S的位于最左側的NP。Xu&Langendoen(1985)嘗試嘗試用結構式和敘述相結合的辦法來給主題下定義,他們給話題設定了專門的結構位置,X是話題,X又表面話題和小句中某個位置Y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發(fā)現(xiàn)X與Y具有共指性,具有相同的論元角色,因此明確了話題的句法位置。最早把話題引入漢語研究的是趙元任,從而拉開了對于漢語話題的研究。語言學界對漢語話題結構的觀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是話題優(yōu)先優(yōu)先的語言。而另一種觀點是漢語同時存在話題和主語這兩個概念。
2.2話題與中介語
由于漢語是話題突出型語言;而英語則是主語突出型語言,由于參數(shù)上的差異導致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話題結構時兩種英漢中介語話題結構。王凡,張京弘(2017)指出:中國英語學習者會產(chǎn)生兩種習得的現(xiàn)象。第一類現(xiàn)象是學習者會寫出根據(jù)腦海中已有的話題結構寫出顯性的但不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第二類現(xiàn)象是符合語法規(guī)范,但從語義的角度看并不是很地道的隱形話題結構。
又有學者從類型學的框架下對英漢中介語的話題結構進行了研究。Yip&Matthews(1995)總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會產(chǎn)生的7種英語結構:雙主語結構、存在結構、零回指、提升結構、假被動態(tài)、作格結構、迂回結構。
蔡金亭(1998)結合Jin(1994)和Fuller&Gundel(1987)得出了以下五點結論:(a)非主題突出語言也有主題,但在句中位置有變化,而且有時會把句子中一個成分作為主題放在句首。(b)對雙名結構的處理,中國英語學習者總是會產(chǎn)出類似這樣的句子:That man his brother is my boss(那個男人他哥哥是我的老板)。(c)話題突出型語言允許主賓語的脫落,且符合語法規(guī)則。(d)漢語比較容易出現(xiàn)光桿名詞。(e)漢語不需要通過性數(shù)一致和動詞的詞形變化保持和主語的一致;相反,英語作為主語突出型語言,需要滿足主語-謂語一致性原則。
2.3英漢話題結構的有無標記性
2.3.1英語話題結構的標記性特征
英語是主語優(yōu)先性的語言,一般而言英語的主語通常就是其話題結構。如果英語中要以主語以外的成分充當其話題的話,需要有適當?shù)睦碛?,如強調或對比。就其標記性特征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話題和主語不一致時,需要有as for,as to,about等引導的短語作主題標記。在英語中,話題結構一般都有代詞和其相關的名詞同指,且無法省略主語。造成這一原因是因為英語具有+EPP特征,因此我們能說:Weddings,they make me feel old;而不能說:Weddings,make me feel old。
2.3.2漢語話題結構的無標記性特征。
吳紅巖(2009)稱漢語作為話題突出型語言,允許其主語省略而不影響其意義,因而其話題結構的語法化程度高,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固定語序。究其原因,本文以為漢語的語義機制能夠允準漢語的主語省略而不影響其意義。就漢語句子而言,若一句句子夠長,其多個成分皆能成為話題結構。
3.英漢話題結構生成機制差異
陳平(1996)提出漢語話題結構可分為三類,即:話題化話題結構,左偏置結構,和懸垂話題結構。相對的,學界對漢語話題生成機制也有三種說法:移位生成說、基礎生成說、和混合生成說。本節(jié)內容只討論話題化結構和移位生成說的關系;左偏置結構和基礎生成結構的關系。
3.1移位生成說和話題化結構
所謂移位生成說,是指位于句首的話題短語是通過移位所得,其測試手段是看能不能移位后的話題結構還原成SVO語序,如:香蕉我愛吃,This book I really enjoyed。通過觀察,能夠發(fā)現(xiàn)“香蕉,我愛吃”和“This book I really enjoyed”都能夠還原成SVO語序,即主謂賓。因此,位于賓語位置的“香蕉”和“this book”通過話題化,從位于VP補足語的DP上移至TopP的標志語位置上。因此也叫移位生成說。黃正德(1982)、熊仲儒(2007)、陳宗利,溫賓利(2013)也通過相關的句法測試,認為話題化話題結構是移位生成的。
3.2基礎生成說和左偏置結構
徐烈炯&Langendoen(1985)認為話題是在主語之前的位置上基礎生成的,話題與述題之間的空位并不遵循鄰界條件,所以他們認為有些話題句雖然能通過原位還原的手段來檢測它是否為移位生成的話題句,但是無法用現(xiàn)有的理論去解釋下面這個句子:這個問題,我從沒遇到能回答的人。按照之前的說法,此話題句的基礎句式為“我從沒遇到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歸為移位生成。但是,他們把話題成分“這個問題”看作wh移位,所以他們認為此部分移至話題短語的標志語時違反了鄰界條件。周敏,周一桃(2019)也認為話題成分“這個問題”基礎生成于話題短語上。高見,戴曼純(2009)認為,話題化和左偏置結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話題成分是否和語缺共指,如果和語缺共指則是話題化結構;如果述題部分沒有語缺,則是左偏置結構。
4.英漢話題結構的遷移與阻礙效應
高見,戴曼純(2009)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話題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采取漢譯英和合乎語法性判斷兩項內容,在不告知英語話題結構的正確寫法前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在對合乎語法性判斷上,在不考慮受試者能力高低的情況下,均能判斷出合乎語法的英語話題句;但是在翻譯上面,受試者卻傾向于用非話題化的句子翻譯漢語的話題句。他們在事后對幾名學生進行采訪,發(fā)現(xiàn)這一個事實,如果不是要求他們寫英語的話題句,他們是絕對不會使用這類句子的。因此,這也從某個側面證實了:漢語的話題結構比英語的話題結構更普遍。筆者以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就話題化結構和左偏置結構而言,英漢語的生成機制是相同的,即都是通過移位或是基礎生成,因此正是鑒于這樣的特性,中國英語學習者會十分自然的把漢語的話題結構應用到英語的話題結構,以漢語的語感去判斷英語話題句。但是,又因為英語是一個主語突出型語言,話題并不是必選項,加之英語學習者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英語句子的主語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故在翻譯時會極力避免這種看似不符合常規(guī)英語句子的寫法。
5.結語
英漢話題結構之間存在的較大的差異,本文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發(fā)現(xiàn)雖然英漢話題結構在話題化結構和左偏置結構中具有相似的生成機制,但這并不表示漢語的話題結構能夠很好的指導英語的話題結構。同時,本文結合現(xiàn)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話題結構會讓習得者寫出左偏置結構的英語句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左偏置結構常常帶有標記特征,如as for, as to等連接詞。
參考文獻
[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
[2]Chen.P.1996.Pragmatics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topic and relativization i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6 (4):389-406
[3]Fuller,J&Gundel,J,K.1987.Topic-prominence in inter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
[4]Huang C-T.James.1982.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
[5]Jin Hong Gang.1994.Topic-prominence and subject prominence in L2 Acquisition:Evidenceof English to Chinese typological transfer[J].Language Learning.
[6]Li C N,Thompson S A.1976.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A].In
[7]C.Li(ed.)Subject and Topic[C].New York:Academic Press
[8]Xu LJ,Langendoen,D.1985.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J].Language 61:1-27
[9]Yip v, Matthews S. Interlanguage and Typology: The case of topic prominence[A]. In L. Eubank.
[10]蔡金亭.1998.漢語主題突出特征對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4):17-21
[11]陳宗利,溫賓利.2013.移位還是不移位:漢語關系結構生成方式探討[J].現(xiàn)代外語36(2):143-149.
[12]高見,戴曼純.2009.英語學習者主題結構的習得[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2(1):62-69.
[13]盛蕾,張艷華.2018.漢語“話題”的多角度探索及其研究啟示[J]。漢語學習(6):72-82.
[14]王凡,張京弘,劉媛媛,魏斯羽.2017.漢語中介語中話題結構研究的進展與啟示[J].瘋狂英語理論版(3):192-195.
[15]吳紅巖.2009.漢英主題結構對比分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9(3):106-110.
[16]熊仲儒.2007.漢語式話題句的結構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科版)35(2):202-207
[17]徐烈炯,劉丹青.2007.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8]周敏,周一桃.2019.漢語話題結構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和展望[J].宜賓學院學報19(5):88-94.
(作者介紹:徐宏磊,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