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文
【摘 要】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給教師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積極在教學中使用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更好的發(fā)展提供助力,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實施時卻遇到很多問題,最終導致教師的教學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會導致課堂的教學產生問題,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行為轉變;研究
一、轉變課堂上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很多時候還是會受到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不容易被提升,而且一般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的學習時間以及學習進度都是由教師掌握,學生更多的是在教學中作為教師的附屬。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雖然能夠做到在短時間內掌握相應的知識,但是由于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主動的思考,更多的是聽從教師的安排,聽著教師將教學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只能在教師的講解中學習,缺少對知識的思考。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過于主導,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學習,所以教師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教學主體的轉變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例如,在《At the zoo》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創(chuàng)建情景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假設今天同學們一起參觀動物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答,描述一些自己在動物園中都看到了什么。這時學生就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練習。A:What do you see in the zoo?B:Look at the elephant.It is so big.C:Look at the monkey,its very lively.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就可以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的提問與回答可以讓學生掌控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擁有課堂主人的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愿意思考,才能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轉變課堂上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式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將教材的內容生搬硬套的教給學生,在對小學生進行單詞的教學時一般也都是帶著學生將單詞進行反復的閱讀,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學會和接受的知識有限,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只是重視自己教學方式的轉變并不在乎是否適合學生,這樣就會導致學生不能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的效果也并不好。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讓學生對學習英語感興趣,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例如,教師在《At a farm》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英語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先進行提問Whats in the farm?這時學生就以小組為單位接力進行回答,學生可以回答自己認為農場里面可能有的東西sheep、cow等等,每個小組輪流回答,不能回答出來的小組被淘汰,利用這樣的方式選出留到最后的小組,這時教師就可以給予這個小組一定的獎勵,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利用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英語單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小學生本身就比較喜歡做游戲,這樣的方式既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轉變課堂上教學活動中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做到教學主體的轉變后,教師也應該適當的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尊重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提出的相關問題以及建議,根據學生的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改善?,F(xiàn)階段信息化的發(fā)展速度較快,在我們的學習以及生活中都融入了信息化的資源,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越來越多,不只是依靠教材,所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行為的轉變時,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的轉變,在課堂上融入更多的知識內容,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的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動力。
例如,教師在《My holiday》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除了教學生相應的語法以及單詞知識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普及一些旅游勝地,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自然風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用英語介紹外國旅游地以及風俗的視頻,雖然學生可能不能聽懂視頻中的英語,但是通過視頻的內容學生也能對這些旅游地有一定的感悟。小學生正是好奇心較強的時期,對學生進行課外內容的科普恰好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到更多不同國家的特色,了解更多不同國家的風俗等內容,提升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的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英語學科的興趣,給學生一定的向往。
四、結語
在對小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正確的教學行為可以更好的對學生教學,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結合英語學科的獨特之處實施教學行為的轉變,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通過自己教學行為的轉變,不斷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建適合學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丁文鳳.轉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制約因素與應用對策[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2]王芳.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的應用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3]林悅,葉靜雯,關荊晶.后教學法時代"互聯(lián)網+英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文存閱刊,2019(19).
[4]方麗娟.小學英語教師信念與課堂決策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