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興
摘? ?要: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三篇現(xiàn)代寫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各盡其妙。對三篇散文進行比較閱讀,可從“意象”“行文”“格局”三個視點來探查其散文特質(zhì),進而探討從“景—情”這一關系來定位這幾篇文章是否合適。
關鍵詞:比較閱讀;現(xiàn)代寫景散文;意象;格局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選取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及文言文《赤壁賦》《登泰山記》。其中前三篇為現(xiàn)代散文,后兩篇為文言散文。
如果將前三篇寫景抒情的現(xiàn)代散文名篇看作一個整體,在比較閱讀中領略山川風物描寫之美,領會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就會發(fā)現(xiàn),從寫景散文這一文體出發(fā),三篇現(xiàn)代文呈現(xiàn)出整飭、非連續(xù)與碎片化書寫的不同風貌,即使都是情景交融,也異彩紛呈。
如何進行比較閱讀呢?我們從“意象”“行文”“格局”三個視點來探查三篇文章的散文特質(zhì),進而探討從“景—情”這一關系來定位這幾篇文章是否合適。
一、意象
(一)朱自清的學者品位
朱自清以“荷塘”和“月色”為中心選取了幾組典型的景物,這些意象可以分為三組實像和二組虛像:荷塘(荷花、荷葉、荷波、荷香)、月色(月光、云、樹影)、周邊(路燈、小路、楊柳、灌木、蟬鳴、蛙聲)三組實像,以及比喻意象(舞女、珍珠、星星等)和想象意象(妖童媛女)兩組虛像。整體看這些意象較為傳統(tǒng),在中國古詩詞中非常常見。這些意象透著清華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的君子風度和雅致的審美品位。意象精致而恰切,但突破不足,有些拘謹。
文中說“這兩天心里頗不寧靜”。通過體察意象能從中看出作者“心里頗不寧靜”嗎?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边@里暗寫心底的波瀾。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薄案簟弊謱懶睦頊贤ㄖy,孤獨;“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與前文美景不和諧,恰映射出雜亂、暗淡和恐懼的心緒。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都是樹……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薄安粍蚍Q”暗示“不寧靜”,“都”寫無處躲藏,“重重”寫身心閉鎖之深。
“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薄皹渖焕顷庩幍?,乍看像一團煙霧?!笨蓱z的月光是“漏”過來的,“陰陰”的“煙霧”朦朧而迷茫。
“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薄斑@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边@兩句寫出作者渾渾噩噩,孤獨落寞。
江南“采蓮的事情”真是有趣,“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薄扒濉敝C音“情”,作者的感情卻非平靜如水,而是孤獨和苦悶。所以他說:“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p>
從以上分析可見,美景之下,作者的內(nèi)心“不寧靜”。
(二)郁達夫的文人審美
郁達夫生于浙江富陽,《故都的秋》以南方人的經(jīng)歷寫北國的秋色,自然帶有比較的意味,將故都北平的秋色與南國的秋色進行比較在情理之中。文章一開頭的“特別地”三字就是比較的“起范兒”,將各地的秋與北平的秋比較,由面到點,視線聚焦。
緊接著“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將江南的秋與北平的秋比較,突出北平秋的“烈”。
寫“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將“名花”“美酒”“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與北平飽滿的秋味比較,突出北平秋味的“濃”。
將“陶然亭的蘆花”等名勝的意趣盎然與北平尋常的“槐樹、秋蟬、秋雨、秋棗”的蕭索落寞比較,寫出秋意的“清、靜”。
這樣多層次、多視角的比較,層層聚焦,搖曳多姿,形成了郁達夫獨特的個人審美視角:故都之秋“清、靜、悲涼”。以顏色論,則為素冷?!昂芨吆芨叩谋叹G的天色”或“在破壁腰中”的“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與之匹配的秋草也要“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光線是暗淡的“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以聲音論,則為靜寂?;睒涞穆淙?、秋蟬的殘聲、冷冷的秋雨、微黃的秋棗都透著靜寂。文章清冷的基調(diào)透著中國文人畫的疏朗寫意的境界和日本人常有的幽玄物哀的意味,而這些能夠讓人“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綜上所述,郁達夫筆下的秋意是飽滿的、純粹的、冷色調(diào)的。
(三)史鐵生的平民沉思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為什么說地壇“荒蕪但不衰敗”?荒蕪不就是衰敗嗎?二者不矛盾嗎?
《我與地壇》第三段有這樣的景物描寫:“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本拔锏奶攸c是自在坦蕩,生機勃勃。這是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的樣子,也是生命本來的樣子,它們不是人為的亭臺樓閣。
作者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地壇?最開始是“廢棄”。因為這與他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是一致的。這個古園,也就是地壇,“荒蕪冷落,如同野地”。作者為什么說“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我家離地壇很近”?這個“近”不僅指地理上的近,還說地壇的狀況與史鐵生的狀況很接近。
史鐵生自從那個下午無意中走進了這個園子,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僅僅是地壇提供了一個鬧市中寧靜的去處嗎?作者在地壇中想通了一些人生的道理。這與第三段中的古柏荒藤,引述小說中描寫的螞蟻、蜜蜂、蟬蛻、露珠,以及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的落日、雨燕等有重要關系。這些自然意象“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這是生命的味道:苦澀的舒適、安穩(wěn)與和諧。這些平常而卑微的生命意象啟迪了作者,也促成了殘酷的青春與命運的和解。
二、行文
(一)清華園的圓圈:傳統(tǒng)文學的嚴謹
《荷塘月色》以游蹤為序,由實而虛,形成了實際路線與心靈軌跡的雙重閉合的嚴謹環(huán)路,而關于作者對荷塘景物的描寫歷來有褒有貶。
吳周文在《談〈荷塘月色〉》中說:“與作品的意境、基調(diào)相一致,詩人運用了近三十個各種類型的疊詞,這些疊詞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產(chǎn)生了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
唐弢在《晦庵書話》中說:“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是被稱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論文字平穩(wěn)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了一個靈魂,一種口語里所包含的生氣?!?/p>
余光中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中評論說:“細讀之余,當可發(fā)現(xiàn)這些譬喻大半浮泛,輕易,陰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學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隱喻,可是隱喻的手法畢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淺白,這也是一個原因?!?/p>
總體而言,三位的評價是中肯的,朱自清在寫法上還是傳統(tǒng)和拘謹?shù)?,傳統(tǒng)文人的樸實落寞和《詩經(jīng)》《楚辭》的古韻氤氳其間,給人形單影只之感。
(二)總—分—總的呼應:對比中的虛與實
同樣是首尾呼應,郁達夫則善于運用比較的手法來寫。作者為什么說“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的到底”?因為“南方的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
第二段先寫南國之秋的“慢”“潤”“淡”,倒數(shù)第二段依舊對南國之秋勾勒:“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這與文首呼應,同時再用對比強化故都濃郁的秋意。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是《故都的秋》的文眼,句子順序是否可以顛倒過來?不能。因為這是郁達夫的感受順序,愈轉(zhuǎn)愈深。作者按照這個感覺順序來選材,描寫。作者先寫高而碧的天空,寫青天下的馴鴿、槐葉下的藍牽?;ā⑹杪浼饧毜那锊?,就是寫“清”的感覺:清新、清涼、清爽、清疏。接著,寫槐蕊、秋蟬,就是寫“靜”,寫秋雨、秋棗么就是寫秋的“悲涼”——所謂絢爛之極是靜寂。在行文中郁達夫采用以情馭景的方式,夾以議論,在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思緒馳騁中澆胸中塊壘。
(三)從學者到平民:文人筆下的景與調(diào)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骨干成員,主張嚴肅文學和學術態(tài)度以及“為人生的藝術”。文學研究會以本土派在京作家、教授為主,朱自清還與葉圣陶、夏丏尊等人主編中學教材,辦《中學生》雜志。他的散文帶有經(jīng)院派學者的整飭與拘謹,無論是《春》《背影》還是《荷塘月色》,都是嚴謹、規(guī)矩的學生模范文,所以規(guī)范中也少了一點散文的隨性和自在,其方向是“關心社會,溫柔敦厚”[1]137。
郁達夫是創(chuàng)造社的核心,創(chuàng)造社這一批日本留學生很傲嬌自戀,都喜歡文學,而且看不慣國內(nèi)文學,主張“文學就是為藝術”[1]139。他的散文透著文人的優(yōu)越與不羈、自負與縱橫。許子東認為郁達夫前后期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風格“是帶寫實風的浪漫派”[2]。其作品往往是以自我表現(xiàn)為中心的剪裁和拼貼,帶有很強的詩性。這位受陀思妥耶夫斯基、華茲華斯、托馬斯·哈代、施篤姆和屠格涅夫影響的作家,“追求田園牧歌式風景畫般的詩味風格是他作品抒情風格的刻意經(jīng)營所在”[3]。
史鐵生則在哲思中孕育作品,無論是《我與地壇》還是《病隙碎筆》,對生命和生活的徹悟都十分有見地,仿佛是受了加繆影響,而行文的跳脫隨性、自由不拘,描寫往往呈現(xiàn)碎片化的復調(diào)形式(如第一部分的三組景物描寫)則是受了巴赫金、羅伯·格里耶、博爾赫斯的啟發(fā)。[4]這些描寫中折射著思想的鋒芒。
三、格局
相較三篇寫景散文,在格局上,《荷塘月色》因?qū)憘€人情愫和小天地而格局拘謹。身居北平,住在清華,也只是在一個池塘周圍打轉(zhuǎn),時間的縱橫逃不出空間的逼仄?!豆识嫉那铩妨⒆惚逼匠?,格局要大得多,而且旁及江南,常常與南國比較,行文恣肆,但飄忽有余,深邃不足,流于感性和表現(xiàn)?!段遗c地壇》時間涉及四百年,寫景雖然都是地壇的景物,卻是自然的永恒形象,比如落日,雨燕、雪天、古柏……描寫沉著、細膩、堅實,讀來有芥子之微卻滴水藏海之感,更由于涉及生命體悟,格局較大。
在抒情手法上,三篇文章都借景抒情,或?qū)Ρ纫r托,或動靜結合,或反復渲染。《故都的秋》是因情選景;《荷塘月色》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我與地壇》是反復渲染,寓理于景。三文各盡其妙,也透露出作者各自的審美偏好、藝術特質(zhì)和時代幽光,讓我們體味不同的“景—情”意蘊。
當然,作品的腔調(diào)格局還和個人氣質(zhì)、時代風云以及具體際遇有關,不只關涉文學流派、創(chuàng)作主張和寫作技巧。三篇文章雖是寫景小品,更是作家的情懷暗度和人格的側影投射,應深加體味。
參考文獻:
[1]許子東.許子東的現(xiàn)代文學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
[2]許子東.郁達夫風格與現(xiàn)代文學中的浪漫主義[J].文學評論,1983(1):72.
[3]朱潔.郁達夫所受外國文學影響探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91-95.
[4]畢文清.論史鐵生作品中的西方文學與西方文化資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