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四山”摩崖尋訪完畢,“訪碑游學·齊魯之行”至此告一段落??疾礻爢T們的訪碑游學感言很讓人感動。這些即興而作的文字都是大家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可能不是那么專業(yè)和成熟,但都發(fā)自內心,是對這次山東訪碑游學的美好紀念。
王根發(fā):此次跟隨倪文東教授到山東訪碑游學,我大開眼界,領略了摩崖書法的神奇與魅力。摩崖書法散發(fā)出古奧、神秘以及自然教化的氣息,大多集中在山水佳絕處,磅礴大氣、融解自然,構成一種文化景觀。
泰山摩崖書法數(shù)量眾,時間跨度久,題刻品質佳,包括帝王親制和名家書寫兩類,文辭優(yōu)美流暢,書寫體式優(yōu)雅精致,制作款式精當,林林總總,性質各異。自秦漢以來,歷代皆有名碑珍碣,其中有精細雕刻的制碑,又不乏形狀迥異、寓意深刻的石碣,既有摩崖石刻巨制,又有玲瓏的盈尺小碣、一字之作。書體更是多樣,真草行隸篆俱呈,諸體融合自然,有揮灑自如的大家手筆,也有字體形拙的工匠之作,有龍飛鳳舞的如斗大字,也有精致的蠅頭小楷。摩崖書法的價值,也體現(xiàn)在其和大自然的融合上。
泰山摩崖書法以榜書為佳,《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出自北齊人的手筆即屬此類。位于斗母宮東北方向1000米的山谷中,字大約0.5米見方,現(xiàn)僅存1067字,被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字體篆隸兼?zhèn)洌瑫L古著遒勁,堪稱榜書中的上佳之作。唐玄宗的《紀泰山銘》亦極為矚目,此銘又稱唐摩崖,全文1000字左右,書體為唐隸,文辭典雅,書法遒勁,充分體現(xiàn)出盛唐風格。
鐵山、崗山、葛山、水牛山刻經摩崖書法,令人敬畏。此石刻不單單體現(xiàn)出書法價值,更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的魅力。書法藝術表現(xiàn)佛教文化,融合大自然,傳承久遠,傳播廣大,洞達無極。這就是書法對文化的意義,對人類的貢獻。摩崖書法就是書寫于石上的中華印跡,書寫著中華文明,印記著中國文化。
(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建筑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何忠富:時在己亥六月,隨北師大倪文東教授,赴山東諸處訪碑游學,欣然前往。首至齊魯,及登泰山,徒步而上,喜觀數(shù)處石碑,尤以《經石峪金剛經》為最,均在山半,非步行難覓。復行天街,步至玉皇頂,瞻唐玄宗《紀泰山銘》,數(shù)十丈之高,唐隸鐫刻莊嚴,嘆甚!后訪孑L孟府廟,諸碑得見,然,大者猶勝于二也。博物館,諸處前訪,然多處石碑已被館藏,不親視人,非倪老領協(xié),均不能面。五山遍尋,尖山不存,鐵山少字,岡山遍石,計37處,處處皆到,葛山完整,鐵牛山缺損半角。七夜六晝,所見所聞,猶難盡言,令予感慨萬千,多處不明,亦已明了。遵師囑記此淺言。
(作者系陜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東莞萬贇藝舍書畫研修院副院長)
武多義:我經常講有關碑和帖的問題,特別是對經典的漢碑,如《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石門銘》《西峽頌》等。學無止境,溫故知新。訪碑游學,跟著倪文東先生看原碑、讀原帖,聆聽先生的講解,我方知過去對于碑及帖的認識似乎是停留在形式上,即淺于該碑的年代,了解此碑的風格特點保存地點,等等,而對于碑帖的內涵,心中并不是很有數(shù)。訪碑游學,實地考察,看到了許多漢碑的真實面貌,品到了漢碑之味,再通過先生的解析,進一步了解到漢碑形成和發(fā)展脈絡。特別是看到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水牛山、崗山等摩崖石刻,即感震撼。考察摩崖碑刻,感受到碑文化的魅力,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根基與博大精深,我全面地認識了漢碑,開闊了視野。
曲阜師大的烏教授關于“碑帖的形成過程”的分析,令我大受啟發(fā)。此問題,涉及臨帖的思想和方法,涉及對于“形似”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將會促進我“臨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過鄒魯金石拓片館的參觀,我見識了原帖,體會到了帖文化的價值,感受到帖文化對于促進書法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意義和作用。臨摹是書法學習的必經之路,在臨摹時,借鑒碑的原帖,提高對碑的認識,加深理解,是提高臨摹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碑、帖及其碑帖上的字體,都涉及不同的結構問題,只有通過觀察、認識和理解之后,這些碑、帖和字體結構才會以思維結構形式儲存在腦海里,對我以后的學習和研究大有益。
不得不提的是倪先生精心盡力,用樸實真誠、一絲不茍之風來感染學生,使得活動有聲有色,圓滿成功。訪碑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獲益良多。
(作者系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師)
李承乾:跟隨倪文東教授率領的齊魯訪碑團,我對六地的碑碣摩崖進行探訪。經此訪碑活動,原本在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與古人之間的“對話”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問答。與那些碑碣摩崖共同置身于天地間,我仿佛與它們融于一體。
訪碑是一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的過程,在訪碑的過程中,見到碑碣摩崖的實物之后喚起自己之前對它的記憶,將記憶與實物進行對照比較又會產生新的火花。訪碑是一個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活動,不能僅僅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之上進行學習。在進行實地探訪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靈感與感受。例如《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原來我對它的了解僅限于書本,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我置身泰山之中,看到了金剛經的原貌,對它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大了。金剛經的摩崖文字與泰山交融,雄強、博大、厚重。環(huán)境依托文化聞名,文化依托環(huán)境而存在。整個的尋訪過程或順利或困難,或激動或失落。審美不僅在書齋中實現(xiàn),也常常在行旅之中升華。畫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