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花,家庭教育問題應運而生,“二孩”的到來對大孩的心理、情感造成極大沖擊。本文從父母關注呵護給予愛;父母善于溝通付出愛;父母同夸互贊都有愛;父母賞罰分明不偏愛四大策略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建議,使二胎家庭教育趨于科學合理化,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二胎家庭;大孩;心理建設
二孩政策的出臺, 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養(yǎng)育二孩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和關愛他人, 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和交際能力。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大孩不再像原來“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這樣的反差對于大孩來說,會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如果家長忽視了“大孩”的心理建設,沒能做好溝通和引導,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影響親子關系,影響家庭和諧。
一、父母關注呵護給予愛
案例一:中班有個小男孩近階段時而暴躁滿地打滾;時而沉默寡言,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發(fā)呆;時而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老師跟其父母交流得知,媽媽懷了二胎,由于身體因素需要躺床上保胎靜養(yǎng),爸爸工作忙,所以外婆臨時過來照顧孩子飲食起居。
二胎家庭,心理變化最大也最需要呵護的是大孩的心理。父母要細致觀察大孩的反應,與其共同面對新的挑戰(zhàn),并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案例中孩子在獨生子女階段,爸爸媽媽給予了100%的呵護,忽然有一天被告知,將會有另一個生命走進這個家庭,占有家庭的部分資源,占有父母的關愛,她會感覺失落、緊張、不知所措、尋求關注等,缺乏安全感,缺乏對父母愛的信任。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時刻關注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伴隨左右。
二、父母善于溝通付出愛
有一個大班的女孩子,在她成長過程中,因父母忙于事業(yè),很少關心她。有了妹妹之后,父母的重心又轉移到妹妹的身上。于是,她對自己的妹妹非常冷漠。但卻又會刻意討好自己的父母。她常常主動提出要幫媽媽做各種家務,言行上有一種刻意的討好,其實是急切想引起父母注意。
因此,計劃生二胎的家庭,最好事先跟大孩做好溝通。在媽媽懷孕生第二個寶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孩子照顧布娃娃、摸媽媽肚子等方式來參與弟弟妹妹的出生。有了第二個孩子時,對第一個孩子要照常關心。培養(yǎng)孩子開朗性格,鼓勵孩子有什么說出來。多溝通要盡量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想法,減少對孩子的忽略,讓他得到和以前一樣的愛和滿足,或者有意多親近大孩,讓他感覺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有增無減,加深親子間關系,滿足大孩被愛的需求盡早度過這個時期。
三、父母同夸互贊都有愛
父母對孩子們應該一視同仁,公平不偏愛。陪伴一個孩子時注意不要冷落了另外一個,給一個孩子買衣服玩具就不要忘記另外一個。但是也沒必要刻意營造“絕對公平”的環(huán)境,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那么玩具不一定要買兩套,一個孩子在玩的時候,如果另一個孩子也想玩,就鼓勵他在旁邊等待或共同參與,父母應該用適合孩子們的方式對待他們,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孩子。
在二孩家庭中,家長要樹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的教育觀念,即使其中一個孩子老犯錯,也要抓住機會表揚他,同時,更要鼓勵兩寶互相發(fā)掘并認可相互的閃光點和優(yōu)勢,互相學習。父母不要把差異看成差距,養(yǎng)育孩子沒有標準答案,平時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天性,發(fā)現他們的差異和特長,鼓勵個性化發(fā)展。
四、父母賞罰分明不偏愛
二胎家庭,家里有兩個歲數相差不大的孩子,平時他們之間的爭奪、爭吵是難免的。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家長不要強調大孩要讓著弟弟、妹妹。一方面大孩可能會產生委屈、不滿的情緒。另一方面,如果二孩從小到大都受到大孩的“照顧”,他們也許會認為自己的“禮遇”是理所應當的,可能會變得蠻橫無理。合適的做法是,在大孩的能力范圍內,鼓勵大孩和父母一起照顧二孩。發(fā)生矛盾時,家長要就事論事,不要一味地讓大孩讓著弟弟妹妹。父母不偏心才會讓孩子們相處更融洽。
父母不必急著分清各自的對錯,站定各自的立場。借此通過教育引導,讓孩子學會克制、學會尊重、學會照顧,甚至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理解復雜的“欺負”與“被欺負”等概念。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不要強制去“施加”給孩子自己的意見,不要空給孩子講大道理,而要學會與孩子交往,學會傾聽,學會溝通。用“隱性”的方法引導孩子,而不是“顯性”的去替代孩子思考。父母要正確利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關系,讓它成為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正能量。
二胎家庭是新的挑戰(zhàn)和變化,改變了家庭的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長對獨生子女的
過度關注和溺愛,使家庭教育更加回歸理性。做好二胎家庭“大孩”的心理建設,需要廣大父母、教育工作者愛和智慧同行的教育,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創(chuàng)設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使二胎家庭教育趨于科學合理化,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林文采 伍娜.心理營養(yǎng)[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6.
[2]陳鶴琴.家庭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3]鄒麗娜.處好大寶小寶的關系,爸媽這樣做[J].幼兒教育 父母孩子,2018.
林弋湉?浙江省溫州大學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