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慶瓊
【摘要】 《畫中情思》是泰國著名作家西烏拉帕的代表作之一,是泰國近代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這部小說以貴族女子蒙拉查翁·吉拉娣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透徹地分析那個時代中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控訴了封建宗法制度,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作者在二者之間做到了典型人物的個性與社會概括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本文從《畫中情思》中所提及的主要人物形象入手進行分析,深入挖掘人物形及性格以體現(xiàn)當時泰國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旨在更深刻地理解此部文學作品中所映射的泰國社會現(xiàn)實。
【關(guān)鍵詞】《畫中情思》;人物形象;泰國;社會現(xiàn)實;映射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2-0011-02
一、西烏拉帕及其作品《畫中情思》的創(chuàng)作背景
西烏拉帕(本名古臘·柿巴立),1905年3月31日生于曼谷的一個職員的家庭,他四歲即入學讀書,中學時期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便已開始顯露。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士的學位。之后創(chuàng)辦過雜志,亦擔任過報社主編。西拉烏帕是一位熱情的戰(zhàn)士,始終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奔走呼號,他舍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了一條斗爭的道路,屢遭反動派迫害,兩次被捕入獄,晚年被迫流亡海外,最終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
自1238年素可泰王朝(1238-1438)建立后,泰國便開始實行了軍政合一的君主集權(quán)制,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和吞武里王朝(1767-1782)仍借鑒并實行君主集權(quán)制,一直延續(xù)到曼谷王朝(1782至今)初期——拉瑪一世王繼承并鞏固加強了封建君子專制統(tǒng)治。除此之外,還鞏固和發(fā)展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封建等級制度——薩克迪納制度。直到拉瑪五世時期薩克迪納制度才得以廢除(但是薩克迪納封建制度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改用為“薪俸制”。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暹羅,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拉瑪五世王為了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由十二名部長組成的內(nèi)閣(其中有九名是國王的親兄弟),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與此同時,拉瑪五世王進行了其他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廢除奴隸制、改革教育制度等),給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加之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暹羅的工人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壯大,1923年,暹羅工人聯(lián)合會誕生,暹羅工人運動得到迅速發(fā)展,工人階級的覺悟也不斷提高。
1928年,曼谷出現(xiàn)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組,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為謀求自身的解放而斗爭。暹羅的農(nóng)民,因國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不僅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同時還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廣大貧苦農(nóng)民在地主的殘酷剝削下,陷于極端貧困的境地。1932年6月24日凌晨,在“推翻貴族專政”“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口號下,“六·二四”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爆發(fā)了。此次政治運動結(jié)束了素可泰王朝以來相沿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西烏拉帕熱情的迎接了這場革命,然而,政體的改變并沒有給人民帶來民主與自由。西拉烏帕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要求,以筆為劍,又一次射向封建主義 ,一篇通過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描寫來對泰國社會現(xiàn)實進行映射的一部作品——? ?《畫中情思》誕生了。
二、初探《畫中情思》人物與社會現(xiàn)實的濫觴
(一)蒙拉查翁·吉拉娣
蒙拉查翁·吉拉娣是該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出生在一個王宮之家,天生麗質(zhì),從小嚴受家教,循規(guī)蹈矩,被送進皇宮里給一些公主、妃子當支使;被禁錮在自己家——當時成為王宮中學習“功德”“賢妻良母”一類的東西。生活的圈子非常狹小,長期在王宮貴族當中周旋,與外界的聯(lián)系微乎其微。其余的時間基本都是花在如何去保持自己的容貌,認為女人生下來就有著點綴世界、給世界增添快樂的義務(wù)。雖是家中長女,且才貌超群,卻看著自己的兩個妹妹和她們所愛之人結(jié)婚,自己卻連所愛之人都還未出現(xiàn)。吉拉迪也渴望愛情,也向往著能有一個自己的家庭,希望能和外界交往,憧憬著許多理應(yīng)實現(xiàn)的美好的理想,如同那兩個妹妹一樣??赡陱?fù)一年,她的夢想也沒有變成現(xiàn)實,直到她三十五歲時,昭坤·阿堤甘巴迪闖入她的生活。她最終與現(xiàn)實妥協(xié),嫁給了昭坤,當在日本遇到諾帕鵬的時候,愛情的種子在她心里開始萌芽,當諾帕鵬想她吐露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愛意時,吉拉娣卻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將愛情之火藏在心中,含蓄地勸說著諾帕鵬應(yīng)該以學業(yè)為重。當諾帕鵬激情褪去,畢業(yè)回國準備與未婚妻結(jié)婚時,吉拉娣因病抱憾而終,去世之前才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訴諾帕鵬,她愛他。
吉拉娣向往自由,渴望與外界聯(lián)系。當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但能得到一些自由和狹小乏味的現(xiàn)實生活兩者之中進行抉擇時,她選擇了前者。正如作品中她自己說道:“我渴望認識、熟悉、接觸外部世界,急于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做一些不同于三十四年來每日必做的事情,除了結(jié)婚,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婚姻可以為我能夠去認識和習慣另一個新奇世界的生活而感到寬慰,盡管沒有愛情?!钡齾s不敢沖破封建傳統(tǒng)的桎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愛情,而是軟弱、逃避、屈從于現(xiàn)實。吉拉娣的身上展示了泰國根深蒂固的男權(quán)之上的封建思想——女子未嫁從父,即嫁從夫?!拔沂菄@太陽轉(zhuǎn)的,自己無法選擇,只能由‘太陽’決定”,這里的太陽所指的便是她的丈夫——昭坤。
(二)巴莉
巴莉是諾帕鵬素未謀面的泰國未婚妻,是諾帕鵬的父親為他找的。從諾帕鵬去日本留學就一直等待著(五年)諾帕鵬回國與她結(jié)婚。該作品中對巴莉的描寫不多,但我們卻能看到一名與未婚夫素未謀面的女子可以癡癡等上五年,在她身上筆者看到了巴莉?qū)ψ陨砻\的順從。
無論是女主人公吉拉娣還是巴莉,她們在這部作品中都是當時泰國社會中女性的縮影。作者通過對這兩位女性形象的刻畫描寫,展現(xiàn)了當時泰國社會中的女性不得不屈從于封建禮教,被陳腐的男權(quán)至上封建思想所束縛,當她們自己想要追尋的東西與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時,她們不得不與現(xiàn)實妥協(xié),放棄自己對“自由”的追尋。
(三)昭坤·阿堤甘巴迪
昭坤(“昭坤”是泰國對有披耶爵位/侯爵的人的尊稱)是吉拉娣父親的朋友,年逾半百,泰國一位小有名氣的富翁。后與吉拉娣結(jié)婚,扮演著一位慈夫的形象,后不久便去世了。
昭坤為何會娶一個年齡差距如此之大的年輕美人——吉拉娣呢?是如旁人所推測的財神爺起的作用還是各方面的威逼呢?二者皆不是。主要原因在于昭坤在當時的泰國社會有著一定的地位(披耶爵位),除了地位和權(quán)利,亦需要來享受一些自于旁人的贊賞。正如吉拉娣所說:“他需要享受,對他這種人來說,這就是本來意義上的幸?!?。當昭坤帶吉拉娣出席一些宴會時,旁人對他的羨慕與贊賞便是昭坤所追尋的一種精神上的幸福。雖然昭坤討厭把空閑時間花在各類生人打交道上,但此時此刻,昭坤應(yīng)該是非常樂意的。
作者含沙射影的將昭坤在此部作品中的形象指向當時的泰國社會上層統(tǒng)治者,贊美與譏諷并存。在人人都稱贊他是“好人”的時候,我們不能趨之若鶩,在肯定他的好的同時,也要看到暗處所藏匿的一些桎梏和枷鎖。
(四)諾帕鵬
諾帕鵬是一個熱情的人。當昭坤給他寫信希望他幫忙安排生活日常的時候他便很高興地答應(yīng)并幫忙安排布置了,整個日本行程里諾帕鵬也是如影隨形,盡可能地讓一切妥帖之極。諾帕鵬是一個好奇的人。當他看到年近半百的昭坤娶了年輕貌美的吉拉娣時,他便開始妄想猜測,與吉拉娣進一步接觸熟悉后更是直言不諱地問起了關(guān)于吉拉娣與昭坤結(jié)婚的理由,直至心里的謎團散去。諾帕鵬是一個勇敢的人。當他知道自己深深地愛上了吉拉娣時,他向吉拉娣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并與吉拉娣有了肌膚之親。諾帕鵬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人。當他與吉拉娣的感情逐漸升溫時,他并未告訴自己在泰國父親已經(jīng)為他挑選了一名未婚妻,他知道日后要同她結(jié)婚,卻對吉拉娣一度隱瞞,不敢面對現(xiàn)實。諾帕鵬是一個不堅定的人,當吉拉娣離開日本后,三兩封書信便讓這個最初為吉拉娣如癡如醉的男子將重心轉(zhuǎn)移,不再愛戀吉拉娣,即便吉拉娣寫信告訴他昭坤去世的消息,他也從未想起往事,一切如過眼云煙,轉(zhuǎn)瞬即逝。諾帕鵬是一個軟弱,屈從于現(xiàn)實的人。他在日本所有的雄心壯志在回到泰國那片土地上時便煙消云散了,他歸順于現(xiàn)實,聽從父親的安排,他與自己素未謀面的未婚妻結(jié)婚了。
這樣一個性格復(fù)雜交錯的泰國男子,作者通過對諾帕鵬這一人物形象多方面的描寫,即體現(xiàn)了當時泰國人民的一些突出性格特征,也折射出當時泰國人屈從于現(xiàn)實,不敢為自己發(fā)聲,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禁錮的悲慘現(xiàn)狀,以及泰國社會當中存在的一些不堅定的政治立場的社會現(xiàn)實。
三、結(jié)語
作者在《畫中情思》這部作品當中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棱角分明,無論是智慧與美貌并存的吉拉娣,指婚未嫁的巴莉,“好人”昭坤,還是年輕學子諾帕鵬,作者都給他們賦予了一層面紗,可揭開面紗,筆者又看到作者以潤物細無聲之筆將其內(nèi)心所想折射在各個人物之中,以此來宣泄內(nèi)心的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的無奈之情。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映射了當時泰國社會的丑惡現(xiàn)狀,為自己被困于內(nèi)心的聲音而發(fā)出的吶喊,為自己的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而借文字以奔走呼號。
參考文獻:
[1]西拉烏帕.畫中情思[M].欒文華,刑慧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中山大學.泰國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3]史國棟,李仁良,劉琪等.泰國政治體制與政治現(xiàn)狀[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
[4]杜潔.馬克思主義在泰國的傳播與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5]宋清潤,張錫鎮(zhèn).泰國民主政治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6]李健.西烏拉帕及其成名作《畫中情思》[J].教學研究,1985,(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