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典型報道作為傳統(tǒng)的新聞類型,面對媒體融合時代激烈的競爭,如何適應快節(jié)奏便捷化的媒介傳播表達方式,又將人物典型報道牢牢扎根于“真實”的土壤,以樹立具有社會感召力的人物典型,是這個時代人物典型報道需要研究探討的問題。本文以《溫州日報》“周錦勇舍身救人英勇事跡”媒體融合系列報道為研究樣本,從新媒體快速介入、傳統(tǒng)媒體權威發(fā)聲、媒體融合追蹤報道等角度展開探討,試論媒體融合時代人物典型報道的“堅守”與“改變”。
關鍵詞:媒體融合;人物典型;系列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179-02
一、引言
人物典型報道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新聞報道題材,其榜樣示范和社會整合作用能夠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傳播社會正能量,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順應當前的受眾環(huán)境,人物典型報道從“造神”回歸到“寫人”逐漸成為媒體人的普遍共識,尤其是運用好媒體融合這一手段,通過豐富的語言、平民的視角、專業(yè)的手段,讓人物典型報道煥發(fā)出新的能量。[1]
二、突發(fā)事件新媒體迅速介入
與傳統(tǒng)人物典型報道通過部門推選而出不同,在融媒體時代,很多人物典型都來自突發(fā)事件。網絡上的消息泥沙俱下,有時候真假難辨,在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更應該主動作為,改變傳統(tǒng)的“坐等”模式,通過新媒體快速介入,既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又確保新聞的權威性。
2019年7月3日晚6點30分,溫州市鹿城區(qū)山福鎮(zhèn)茅垟自然村受暴雨侵襲,山洪暴發(fā),西龍溪水勢猛漲,15名群眾被困山中。由于水勢兇猛,救援難度極大。鹿城消防救援大隊、山福鎮(zhèn)專職消防隊、黑馬救援隊、鹿城公安分局臨江派出所等救援力量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救援。
接到突發(fā)事件信息后,《溫州日報》迅速組織融媒體報道力量于晚上10點30分到達救援現場。在《溫州日報》旗下新媒體平臺“溫州新聞”APP圖文視頻滾動直播現場救援情況,直至次日凌晨0點44分所有群眾被成功解救。在營救群眾的過程中,記者第一時間了解到山福鎮(zhèn)專職消防隊隊員周錦勇不慎落水失聯的信息,并及時在網絡發(fā)布。
7月4日,《溫州日報》迅速調整采訪重點,派出記者跟進搜救周錦勇現場,13家救援力量共計400余人,沿西龍溪、蔭溪、甌江沿岸反復搜索。記者跟隨救援隊伍,通過圖文影像,記錄搜救的全過程,并采訪搜救隊員,及時了解救援進展,第一時間在“溫州新聞”APP平臺動態(tài)發(fā)布報道。
三、權威發(fā)聲引導向上力量
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其既能引領和推動社會進步,也能混淆視聽,錯誤引導,并擾亂正常秩序。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主流媒體,就應該堅守傳統(tǒng)新聞報道實事求是的新聞精神,根據核實后的真實情況全面客觀地展開報道,發(fā)出權威的聲音,以做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7月4日,周錦勇還未被找到,全城搜索力量仍不放棄,在滾動報道搜救行動的同時,記者通過多方聯系,找到了與周錦勇同時參與救援群眾的山福鎮(zhèn)專職消防隊隊長孫海濱。此時,他已經經歷了前一日的群眾救援和之后的搜救行動,日夜無休后被強制要求回消防隊休息。經過孫海濱同意后,記者前往山福鎮(zhèn)專職消防隊深度采訪。
對于媒體融合報道來說,除了及時快捷的動態(tài)報道以外,還在于報道的深度。從孫海濱口中,還原了救援群眾的驚險一晚,也清晰地還原了一個事事沖在前陣,第一個上前搭救被困人員的消防隊員周錦勇。通過孫海濱的描述和展示朋友圈,周錦勇團結同事、樂于助人、孝順有愛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所謂“七分采訪,三分寫作”,通過對隊長孫海濱的深入采訪、挖掘,讓周錦勇的典型人物立起來、活起來。
當日,《好戰(zhàn)友周錦勇,請快歸隊!》深度報道在網絡上發(fā)布,次日于《溫州日報》第5版發(fā)布。文章從被困15人全數得救,全城出動搜救周錦勇,還原當晚危急時刻,重現周錦勇工作生活事跡,層層推進,深度刻畫群眾最關注的事件和人物,凝練主流身份主題,積極引導向上力量。
7月5日清晨6點多,周錦勇的遺體被找到。7月6日,《溫州日報》1版及時刊登《周錦勇舍身救人英勇事跡感動社會》一文,市委書記陳偉俊對周錦勇事跡作出批示,鹿城區(qū)追授周錦勇“鹿城好人”榮譽稱號,為大力宣傳周錦勇同志的英勇事跡,在全社會弘揚“最美”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續(xù)寫新時代溫州創(chuàng)新史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敲下有力的聲響。
四、細節(jié)著眼為報道注入“魂”
在媒體融合時代,結合時代背景堅守主旋律,開展持續(xù)性、大規(guī)模人物報道的同時,同樣需要改變,針對當下輿論環(huán)境的特點,將融媒體的即時性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融入傳統(tǒng)人物典型的通訊寫作之中,豐富輿論引導視角,自下而上尋找情感共鳴點。[2]
周錦勇被找到后,他的遺體被運往溫州市殯儀館。得知這一消息,記者迅速趕往溫州市殯儀館,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始終秉承最小傷害原則,在周錦勇的親人身旁等待和陪伴,通過和周錦勇的遠房親戚、至交好友、同事戰(zhàn)友懇切交流,采訪了10余人,從他們的口中,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戰(zhàn)友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通過收集的信息,記者不斷調整報道格局、提煉報道主題、改進報道風格,避免過度渲染與標簽式人物的出現。最終以最平實、客觀、有力量的敘事語言,以簡單、質樸、生動的生活細節(jié),準確地再現了周錦勇生前最后一天的工作、救援歷程,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
出門前給母親泡一杯牛奶,吃一碗拌面再帶著菜去上班,在消防隊煮飯燒菜……《溫州日報》1版刊發(fā)了《周錦勇:生命定格這一天 41年的人生濃縮成剎那間的英勇逆行》。這些有煙火氣的細節(jié)帶出周錦勇對工作、生活、親人、朋友的熱誠和真心,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在娓娓道來的客觀敘述中盡顯英雄本色,無聲勝有聲。
五、持續(xù)關注升華報道的影響力
傳統(tǒng)媒體往往受限于新聞時效和版面篇幅,很難準確適度把握人物典型報道的“長度”,而新媒體就能有效地補充這一點。[3]在周錦勇的報道中,《溫州日報》通過媒體融合持續(xù)跟蹤和連續(xù)報道,堅持以傳統(tǒng)媒體的“力度”,輔以新媒體的“長度”,來充分展示一個人物典型的方方面面,不斷提升報道的影響力,同時讓英雄的精神不斷得到升華。
7月8日,“溫州新聞”APP開設“致敬!英雄周錦勇”專題,從最初的搜救行動到千人送別英雄,及此后的報道持續(xù)在專題中推送。通過新媒體專題這一模式,持續(xù)性報道不僅拉長了新聞的“長度”,也體現了媒體的“溫度”。引入多樣的聲音和視角,讓周錦勇英雄事跡不斷報道發(fā)酵,讓系列報道更具影響力、生命力。
專題包括社會各界自發(fā)悼念、有關部門追授榮譽、追悼會等進展性新聞外,還采寫了社會各界熱議和學習烈士精神等自選動作,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讓人物典型報道更加出彩、出新、深入人心。達到輿論引導、弘揚主旋律的良好效果,向社會傳遞了媒體在弘揚主流價值中的正能量。
這一人物典型迅速推向全國。周錦勇先后被追授“最美溫州人”、溫州市最美退役軍人、溫州市最美應急人、溫州市最美職工、“鹿城好人”、鹿城區(qū)見義勇為獎等榮譽。2019年11月浙江省政府授予周錦勇一等功、全省見義勇為勇士。
六、結語
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為典型人物報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手法?!稖刂萑請蟆肪C合運用媒體融合手段,在人物典型報道媒體融合應用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內容立足于新聞傳播規(guī)律,同時運用新手段滿足新時期受眾的心理需求和社會價值需求,讓人物典型報道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宋清華.典型人物報道特征及策略運用[J].中國報業(yè),2016(04):38.
[2] 馮祎春.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傳統(tǒng)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研究[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6(3):56-57.
[3] 李俊.人物報道要突出典型性[J].新聞窗,2015(1):54.
作者簡介:李尖(1985—),女,浙江溫州人,研究生,碩士,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