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為本就要激活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興趣與思維,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之中,興趣和思維需要同步推進,那么,在課堂之中開展適合的數學實驗,就是最好的教學策略之一.實驗,學生將心、腦、手等,全部參與到數學活動的探究之中,思維深度、廣度都得到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
關鍵詞:數學實驗;探究能力;主體;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0)20-0005-02
作者簡介:劉紅梅(1977.11-),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一、設計操作型實驗,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初中階段的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這就造成學生在知識的認知上存在困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實踐活動,通過操作型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掌握知識的本質.當然,教師的實驗并不是隨意設計,要符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讓學生通過體驗,對所學知識有直觀的認識,改變他們單一的思維模式,讓他們在思維方面更加靈活,不斷提升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變化》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準備了三種學具,一枚硬幣,長方形紙板,一個三角板,教師首先讓學生想一下,硬幣是一個圓面,如果將硬幣快速旋轉會形成什么圖形?學生拿起手中的硬幣開始動手體驗,在經歷了N次操作后,學生發(fā)現硬幣高速旋轉后形成一個立體的圓形,也就是圓球.教師接著讓學生操作,將長方形紙板沿著它的某一條邊旋轉,看能形成什么圖形?由于已經有了硬幣旋轉的經驗,學生的操作變得簡單,學生分別沿著長方形的四條邊進行旋轉,發(fā)現兩條對邊旋轉后得到是相同的圖形——圓柱體,不同的旋轉方法得到的圓柱體底面積和高不同,接下來學生自己動手探究,通過三角板的旋轉,得到三種不同的圓錐體,通過圖形旋轉,學生初步認識了圖形的變化.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在課堂引入動手操作實驗,學生不再單純地通過想象來學習知識,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找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益.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在活躍的思維中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升,知識得到自主的建構,技能得到切實的訓練,過程和思維也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設計推理型實驗,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推理型實驗就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某種過程推理出可能存在的結論.目前許多教師注重讓學生“記住”“學會”,很少讓學生通過推理真正明白知識蘊含的本質,學生對知識處于一知半解狀態(tài).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時間,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動手實驗,合理猜想來證明知識的正確性,將實驗過程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實驗“悟”出知識,真正地學會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一課中,教師讓學生猜想:“如果將一根直尺折成三段,將三段的兩端分別連接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假如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和4,那么斜邊是多長?”這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教師讓學生先動手畫一個直角邊為3厘米和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測量斜邊的長度,教師提出兩條直角邊的平方之和與斜邊的平方相等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實驗,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學具分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引導學生可以采用割補、拼接等方式來證明,教師讓學生觀察拼接后圖形的特點,用ab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c表示斜邊,用四個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邊長為a+b的大正方形,這時可以用公式4×1/2ab×c2=(a+b)2,即:2ab+c2=a2+2ab+b2可以得到c2=a2+b2,由此推導出勾股定理.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并進行推理論證,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觀察、測量、操作的過程,讓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圖形的組合、拼裝等形式來啟發(fā)學生參與數學實驗的探究與推理,讓學生在實驗深入中,對比過程與方法,總結經驗與思想,促進學生多維度解決問題.
三、構建應用型實驗,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缺乏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機會, 很多學生缺乏應用能力,而初中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入生活問題,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分析、思考、概括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數學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某商場開業(yè),為吸引顧客,商場設立了打折銷售活動,所有商品按照8折銷售,已知籃球的進價為60元,打折后商家的利潤率為40%,請問籃球的標價是多少錢?折扣為多少錢?這道題目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教師給出了利潤率公式:利潤率=利潤/成本,根據這個公式學生將商品標價設為x,利潤=80%x-60,由此可以列算式40%=(80%x-60)/60,由此可以得出籃球的標價為105元,折扣價格為21元,根據這個公式,教師讓學生變換折扣率及毛利率進行探究性實驗.針對這樣應用類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變換數據或者變化數學情境等形式,達成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和剖析,促進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真正掌握,并達成學以致用的效果.
上述案例,教師將數學與生活應用相結合,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構建數學模型,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再回歸到生活中,強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其實,教師在課堂中設計數學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操作及應用能力,拓展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探究意識,實現全面發(fā)展.而教師需要在教學備課中充分預設教學內容可以開發(fā)和實施的數學實驗,激發(fā)學生參與到數學實驗中來,在實驗的不斷深入中,促進實驗效果的不斷提升,促進學生會實驗、愛實驗、善實驗.
參考文獻:
[1]張建梅.初中數學實驗的核心素養(yǎng)意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2):19-20.
[2]王莉.從數學實驗到數學實驗工具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0(02):51,86.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