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 陳丹英
【摘 要】目的:探討提升機場特殊公共場所患病旅客救治成功率的措策略。方法:選擇2016.4~2017.8機場急救中心于航站樓救治的30例旅客資料,加以分析與總結。結果:發(fā)生猝死者16例(53.3%),在醫(yī)護人員抵達現場時,21例(70.0%)病患已無生命體征,現場搶救歷時25~60min后,均未能挽救他們的生命;9例(30.0%)病患經搶救后轉至上級醫(yī)院接受后續(xù)治療,隨訪后有3例存活(10.00%)。結論:急救反應時間、抵達現場以及開始搶救時間、患者原發(fā)病情況等,均是影響患病旅客搶救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機場;患病旅客;急救;策略探究
現階段,國內乘坐民航班機出行的旅客數目不斷增多,在多種內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機場特殊場合內旅客猝死數目也有一定增長[1]。雖然機場急救中心已經實施了很多防控及急救措施,但是為更有效的保障旅客生命安全,在實踐中應不斷歸納成功方法、失敗教訓。鑒于此,本文采集30例旅客資料作出如下分析:
1 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研究時間為2016.4~2017.8,共計納入30例旅客資料為研究樣本。其中,包括男性19例(63.3%),女性11例(36.7%);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平均為(53.6±3.6)歲;疾病類型為:心臟驟停者14例,肺癌者6例,胃癌者4例,其他6例。21例猝死病例男15例,女6例;年齡27~72不等,平均為(56.8±2.0)歲。依照WHO相關標準對猝死作出診斷:由癥狀體征出現以后6h內死亡者,被定為猝死;21例猝死患者8例既往有明確的高血壓、冠心病病史,13例缺少確切病因。納入本次研究的病例中,有16例重癥者擬定乘坐飛機前往異地治療,其他大部分病例是在常規(guī)外出旅游中發(fā)病。我中心在接聽急救電話以后,醫(yī)護人員前往現場歷時為5~10min,針對患者病況作出初步診斷,呼吸心跳暫停者應快速予以除顫,聯合采用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開通靜脈通道及輸注促復蘇類藥物,加強病患生命體征的維護與支持。對30例旅客患病原因加以分析:一是乘機時間較長而導致過度疲勞;二是在乘機時差因素作用下誘發(fā)原發(fā)病發(fā)作。
2 結果
30例旅客的發(fā)病地點以進出港的候機大廳、機艙中為主。在接到急救求救電話后,我中心快速指派醫(yī)務人員前往現場,抵達時,21例(70.0%)病患已無生命體征,現場搶救歷時25~60(45.7±2.6)min后,均未能挽救他們的生命;9例(30.0%)病患經快速檢查處理、心電指標監(jiān)護、對癥治療等后,轉至上級醫(yī)院接受后續(xù)治療,隨訪期間有3例存活,存活率為10.0%。
3 討論
人員密集度、旅客流動性大等是機場特殊公共場所的主要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客突發(fā)病發(fā)生風險高這一實況。機場旅客在突發(fā)疾病后,是否能及時接受到針對性救治干預,直接關系著病死率及預后質量?;仡櫦韧鶛C場突發(fā)急癥或猝死的旅客病例,多數患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基礎疾病,在本次研究中,21例猝死患者8例既往有明確的高血壓、冠心病病史,還有部分重癥病患身體狀態(tài)本不適合乘坐飛機前往異地接受治療,若乘機行為產出,則很可能對其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本次試驗研究期間,醫(yī)護人員抵達現場時,21例(70.0%)病患已無生命體征,現場搶救25~60min無效,終均死亡。筆者認為患者無證明體征、瞳孔散大固定等,均是降低患者復蘇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既往有研究表明[2],當飛機由2㎞下降至海平面時會形成較大壓力差(150mmHg),這提示在飛機起落瞬間將會對機體形成較明顯影響,特比是對那些合并基礎疾病及易發(fā)生猝死者而言,乘機風險明顯增加。
通常建議處于疾病活動期,尤其是患有消耗性疾病的重癥患者,盡量少乘或不乘坐飛機伴有冠心病病史且短期內出現較明顯癥狀者,也不推薦乘機出行,這主要是因為飛機高空運行階段,會對機體形成較強烈應激,促進心血管病變及惡化進程。針對合并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者,乘機前盡量把血壓調控在正常區(qū)間內,詢問他們是否自感有不適癥狀,若存有則不推薦登機乘機。特殊情況出行前進行身體檢查,這是減少或規(guī)避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有效措施之一筆者主觀認為,轉運重癥患者是有較大風險的,轉運氣候條件、儀器設施及人員等因素,均可能造成呼吸與循環(huán)紊亂,增加低血壓等發(fā)生的風險,嚴重者會出現心臟驟停事件。針對心臟驟?;颊撸缙趯嵤┯行Ь戎未胧?,是提升復蘇成功率的有效辦法之一,若能在發(fā)病4~6min予以搶救,則將會進一步提升搶救成功率,這就提示應盡量縮短發(fā)病至開始搶救時間。而機場公眾是急癥突發(fā)者的首個目擊人員,他們對患者實施早期心肺復蘇技能水平整體提升,這預示著應加大醫(yī)學基礎搶救知識在大眾群體中的普及力度,加強機場主要公共場所內安檢員、警察及服務人員的基礎急救技能培訓,構建急救志愿者的急救網絡,從根本上提升病患的救治成功率。另外,醫(yī)務人員應也保證搶救準備工作的整體性,梳理危機意識,隨時待命,在接到急救[3]任務后,應快速地道現場參與救治活動。建議醫(yī)務人員還應落實候機大廳中旅客巡診工作,早發(fā)現高危病人,早期診斷及正確處理,力爭將急癥發(fā)病隱患調控在登機前期。
總之,急救反應時間、抵達現場以及開始搶救時間、患者原發(fā)病情況等,均是影響患病旅客搶救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馮麗娜.對1例左側輸尿管結石伴左側腎積水旅客的急救體會[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8):182-183.
張玉華,王炎,張欣.機場乘客突發(fā)意外導致醫(yī)療糾紛現狀與對策[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9,7(03):165-167.
田劍清,劉兆祺,張鳳嶺.49家機場2017年度醫(yī)療應急救護工作分析[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9,7(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