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貴鈴 牛燕燕 邵波 張曉萍 趙常志 孫偉
摘?要?采用電沉積法制備了ZnO納米棒修飾氧化銦錫(ITO)電極(ZnONR/ITO),利用四電極系統(tǒng)建立了一種高靈敏檢測輔酶Q10(UQ10)的光電化學(xué)分析新方法。利用玻碳電極為第二工作電極,將溶液中UQ10預(yù)還原為UQ10H2,可作為電子供體在ZnONR/ITO上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電子躍遷至導(dǎo)帶后,光電流降低,進而用于檢測UQ10。對電沉積ZnO納米棒和光電化學(xué)檢測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在最優(yōu)測定條件下,UQ10濃度的對數(shù)與光電流成反比,線性檢測范圍為1.0×1012~1.0×105 mol/L,檢出限為3.3×1013 mol/L(S/N=3)。
關(guān)鍵詞?輔酶Q10; 光電化學(xué)分析; 四電極系統(tǒng); 氧化鋅納米棒
1?引 言
光致電化學(xué)(PEC)分析通常是借助具有光電響應(yīng)的納米材料修飾電極,以具有氧化還原性質(zhì)的小分子化合物(如抗壞血酸、多巴胺和過氧化氫)作為電子受體或電子供體,建立對被測物質(zhì)敏感的PEC分析系統(tǒng)[1,2],目前已廣泛應(yīng)用于蛋白質(zhì)、免疫、DNA等生化分析領(lǐng)域[3~6]。例如,鄭晨琰等[7]通過電沉積和水熱法在氟摻雜SnO2導(dǎo)電玻璃(FTO)表面修飾納米金(AuNPs)和三氧化鎢(WO3),制備WO3/AuNPs/FTO,用于自來水和維生素B12中Co2+的檢測。Zhu等[8]制備了三維CdS納米片包裹的碳纖維骨架光電極,用于PEC免疫分析檢測利鈉肽的含量。Li等[9]利用AuNPs敏化的垂直排列的板狀WO3修飾光電極,用于食用酒中乙醇含量的PEC檢測。
輔酶Q(Coenzyme Q)又稱泛醌(Ubiquinone,UQ),廣泛存在于生物膜中,是一類含不同長度聚異戊烯側(cè)鏈的醌類化合物的總稱[10]。根據(jù)UQ側(cè)鏈異戊烯單位的數(shù)目不同,其命名也不同,人類和哺乳動物含有的是10個異戊烯單位的UQ,稱為UQ10。人體中UQ10主要來源于生物合成以及飲食攝入,廣泛分布在人體組織中,尤其是線粒體的內(nèi)膜中,從而影響內(nèi)膜的流動性和滲透性。在線粒體電子傳輸鏈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過程中,UQ10是必不可少的電子載體,具體作用機制為:UQ10可接受兩個氫,并獲得兩個電子,生成還原型UQ10(UQ10H2),進而參與體內(nèi)的各種氧化還原反應(yīng)。UQ10H2還可將所含的一個氫原子傳遞給自由基,將自由基還原,自身被氧化為半還原態(tài); 被氧化的UQ10再經(jīng)過酶催化作用,恢復(fù)為還原態(tài)[11~13]。同時,UQ10在維持細胞氧化還原狀態(tài)中起關(guān)鍵作用,具有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的作用[14]。缺乏UQ10可能引起心力衰竭、高血壓、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檢測UQ10的含量至關(guān)重要。目前,測定UQ10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和質(zhì)譜法[15]等,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進行UQ10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存在設(shè)備昂貴、靈敏度低、操作復(fù)雜、成本高等缺點,因此,亟需建立設(shè)備簡單、靈敏度高的快速檢測UQ10的方法。
納米ZnO的禁帶寬度為3.37 eV,具有電荷傳輸快、制備成本低、光電性能好等優(yōu)點,并能在生長高質(zhì)量單晶襯底的同時進行同質(zhì)外延,廣泛應(yīng)用于壓電材料、氣體傳感和生物傳感器等領(lǐng)域[16~20]。ZnO納米材料的可控生長是實現(xiàn)其性能調(diào)控和實際應(yīng)用的基礎(chǔ),已報道的ZnO納米材料包括納米棒[20]、納米線[21]、納米管陣列[22]和空心納米球[23]等,其中,ZnO納米棒(ZnONR)具有合成成本低、無毒、電子通路大、表面積大和電子傳輸率高等優(yōu)良性能,已被用于構(gòu)建PEC生物傳感器[24~26]。Kang等[24]在還原石墨烯層(rGO)上直接合成ZnONR陣列,ZnO/rGO基光陽極用于谷胱甘肽的自供電PEC生物傳感研究,檢測線性范圍為10~200 mmol/L,檢出限為2.17 mmol/L,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選擇性、可重復(fù)性和穩(wěn)定性。韓志鐘等[26]在導(dǎo)電玻璃表面利用水相法制備ZnO納米花-棒立體結(jié)構(gòu)作為電極,固定探針基因制得ZnO納米花-棒立體結(jié)構(gòu)基PEC生物傳感器,并用于無標記檢測DNA。
本研究以UQ10作為電子供體設(shè)計PEC反應(yīng)系統(tǒng),構(gòu)建了一種基于四電極系統(tǒng)的PEC分析平臺。四電極系統(tǒng)中,通過UQ10在第二工作電極(玻碳電極)表面預(yù)還原成UQ10H2,并作為第一工作電極(ZnONR/氧化銦錫導(dǎo)電玻璃,ZnONR/ITO)的電子供體而被氧化,電子躍遷至導(dǎo)帶,從而降低了光電流信號,通過光電流的降低值與UQ10濃度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對UQ10的定量分析。
2?實驗部分
2.1?儀器與試劑
CHI 832B型雙通道電化學(xué)工作站(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 PEAC 200A型光電化學(xué)反應(yīng)儀(天津艾達恒晟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激發(fā)光波長為365 nm); 以ITO導(dǎo)電玻璃(8.0 mm×5.0 cm,深圳南玻集團偉光公司)為基底制備的ZnONR/ITO作為第一工作電極,Ag/AgCl電極(飽和KCl溶液)為參比電極,鉑絲為對電極,玻碳電極(GCE,直徑3.0 mm)為第二工作電極(還原電極),組成四電極工作系統(tǒng); JSM-7100F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日本電子株式會社)。
Zn(NO3)2·6H2O、無水乙醇(EtOH)和UQ10(阿拉?。ㄉ虾#┰噭┯邢薰荆? LiClO4(成都化工試劑廠); 0.1 mol/L 磷酸鹽緩沖溶液(PBS)為支持電解質(zhì); 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2.2?ZnONR/ITO的制備
采用電沉積的方法制備ZnONR/ITO[27]。將ITO導(dǎo)電玻璃依次在丙酮、乙醇和超純水中各超聲清洗15 min,氮氣吹干后,在一端留出約1.0 cm作為電極的端子,在另一端表面留出長度為5.0 mm的空白作為ITO電極的工作面,其它部分用絕緣膠帶封住。采用三電極體系鍍膜,電解液的組成為2.5~5.0 mmol/L Zn(NO3)2和0.1 mol/L KCl,以ITO導(dǎo)電玻璃為工作電極,Pt板為對電極,Pt絲為參比電極,恒溫60℃,設(shè)置Pt板的電極電勢為1.20~1.50 V,沉積時間設(shè)置為1500~5000 s,記錄時間-電流曲線,電沉積完成后,用超純水洗去表面吸附的雜質(zhì),干燥后即得到ZnONR/ITO。
2.3?實驗方法
采用四電極雙通道系統(tǒng),ZnONR/ITO為第一工作電極,GCE為第二工作電極。將GCE的還原電位設(shè)定為0.35 V,ZnONR/ITO的偏壓為0.1 V,以0.5 mol/L LiClO4-EtOH-PBS混合液為支持電解質(zhì)??疾靂nONR/ITO的基線電流穩(wěn)定性,GCE活化60 s后,以40 s為一個循環(huán)單位控制光電化學(xué)反應(yīng)儀光閘的開/關(guān),記錄空白光電流曲線。然后向電解池中加入40 μL 1.0×103 mol/L UQ10溶液,電解液的總體積為4.0 mL。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記錄樣品的電流-時間曲線,以樣品和空白光電流的差值定量檢測UQ10。
3?結(jié)果與討論
3.1?四電極系統(tǒng)的測試原理和電解池的構(gòu)造
UQ10分子結(jié)構(gòu)中存在共軛雙鍵,具有良好的電化學(xué)活性。由于UQ10的氧化電位低于氧的還原電位[28],在水溶液中,UQ10通常以氧化態(tài)存在,無法作為電子供體,在光激發(fā)的ZnONR/ITO上失去電子發(fā)生PEC反應(yīng)。因此,必須借助于第二工作電極將UQ10還原,繼而才能被光激發(fā)的ZnONR氧化而產(chǎn)生光電流。四電極系統(tǒng)示意圖和四電極電解池如圖1所示。在四電極工作模式下,兩個工作電極的電位可分別設(shè)定,輸出電流可分別觀察記錄。
3.2?ZnONR/ITO的表征
采用SEM對ZnONR/ITO的形貌進行表征。如圖2所示,在最優(yōu)電沉積條件下,制備的ZnONR呈六棱棒狀,均勻地生長在ITO電極表面,納米棒的六棱柱直徑約320 nm。
3.3?ZnO納米棒電沉積條件
考察了電沉積時間(t)、沉積電位(Edep)和Zn(NO3)2濃度(C)對制備ZnONR/ITO的光電流(Photocurrent)響應(yīng)的影響,結(jié)果如圖3所示。在電解液Zn(NO3)2溶液的初始濃度為3.5 mmol/L、電沉積電位為1.30 V和電沉積時間為3000 s條件下,制得ZnONR/ITO的光電響應(yīng)最好。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過長的沉積時間、過低的沉積電位或較高的Zn(NO3)2濃度,都會導(dǎo)致沉積層過厚,在長時間的光電測試過程中,會有明顯的脫落現(xiàn)象,導(dǎo)致修飾電極ZnONR/ITO的穩(wěn)定性降低; 而過短的沉積時間或過低的沉積溫度,又會導(dǎo)致ITO表面沉積的ZnONR柱高過低,光電流響應(yīng)極弱。
3.4?UQ10的電化學(xué)行為
采用GCE為工作電極,Ag/AgCl電極為參比電極,鉑絲為對電極的三電極系統(tǒng),考察UQ10的電化學(xué)行為。由于UQ10水溶性較差,加入EtOH以改善UQ10的溶解度; LiClO4是水和非水溶液共用的支持電解質(zhì),選擇LiClO4-EtOH-PBS作為電解液。取1.0×105 mol/L UQ10和1.0 mol/L LiClO4-EtOH-PBS混合液于電解池中,記錄循環(huán)伏安(CV)曲線,如圖4A所示,通過CV圖確定了UQ10還原電位區(qū)間。UQ10在GCE表面0.30 V開始發(fā)生還原,0.45 V完成還原反應(yīng)。本研究引入GCE作為第二工作電極,進一步采用四電極系統(tǒng)考察還原電位(Ered,0.5~ 0.1 V)對光電流響應(yīng)的影響,結(jié)果如圖4B所示,可見在GCE上的最佳還原電位為0.35 V。
3.5?ZnONR/ITO對UQ10的PEC響應(yīng)
采用計時電流法考察了ZnONR/ITO對UQ10的PEC響應(yīng),結(jié)果如圖5所示。在0.5 mol/L LiClO4-EtOH-PBS溶液中,ZnONR/ITO的光電流值為800 nA(圖5曲線a); 而在含2.0×105 mol/L UQ10的0.5 mol/L LiClO4-EtOH-PBS溶液中,ZnONR/ITO的光電流值為301 nA(圖5曲線b),說明UQ10的存在減弱了ZnONR/ITO的PEC響應(yīng)。隨著實驗的進行,GCE上的還原電流(圖5曲線c)均比較穩(wěn)定,說明GCE對UQ10有電化學(xué)響應(yīng),在0.35 V電位下,能夠很好地將UQ10還原為UQ10H2。
推測此反應(yīng)的機理如圖6所示,ZnONR受到光的激發(fā)后,外層電子從價帶躍遷至導(dǎo)帶,電子轉(zhuǎn)移到半導(dǎo)體電極從而產(chǎn)生光電流(圖6A)[29,30]; UQ10經(jīng)過第二工作電極GCE還原后形成UQ10H2,電子轉(zhuǎn)移到半導(dǎo)體電極的導(dǎo)帶,從而降低了光電流(圖6B)。通過測量光電反應(yīng)的電信號的變化,對底物實現(xiàn)快速檢測。
3.6?UQ10光電響應(yīng)條件優(yōu)化
UQ10的還原過程與電解液的pH值有關(guān),進而會影響PEC響應(yīng)。設(shè)置第一工作電極偏壓為0.10 V,第二工作電極的還原電位為0.35 V,考察不同pH值(6.0~8.0)對光電響應(yīng)的影響。采用計時電流法分別以不同pH值的含2.0×105 mol/L UQ10的0.5 mol/L LiClO4-EtOH-PBS和0.5 mol/L LiClO4-EtOH-PBS為電解液,以光電流響應(yīng)差值表征不同pH值對UQ10還原反應(yīng)的影響(圖7A),并進一步考察電解質(zhì)中PBS體積(V)對UQ10光電響應(yīng)的影響(圖7B),當pH=6.5,PBS加入量為400 μL時,電解質(zhì)體系中酸堿度適中,既能提供足夠的質(zhì)子參與反應(yīng),也能保持光電信號穩(wěn)定。
ZnONR是一種具有光電活性的無機納米材料,其電子狀態(tài)受電極電位的影響,考察偏壓(Ebias)對光電響應(yīng)的影響(圖7C)。在0.5 mol/L LiClO4-EtOH-PBS(含2×105 mol/L UQ10)混合液中,當偏壓為0.1 V時,光電流響應(yīng)最大。設(shè)置偏壓為0.10 V,考察激發(fā)光強度對光電流響應(yīng)的影響(圖7D),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改變光程(s)調(diào)整光強度。隨光程的增大,光電流強度顯著增強,在7 cm(對應(yīng)的光照強度為316 μW/cm2)時達到最大值; 隨著光程繼續(xù)增大,光電流逐漸減小,說明光強對光電響應(yīng)有顯著影響。這是由于過長的光程導(dǎo)致光照強度降低,從而使ZnONR受光照產(chǎn)生電子-空穴對的效率降低,光電流下降。
3.7?ZnONR/ITO對UQ10的光電流響應(yīng)
在最優(yōu)的實驗條件下,分別測定ZnONR/ITO在不同濃度UQ10(C)的0.5 mol/L LiClO4-EtOH-PBS混合液中的光電流響應(yīng)(圖8A),發(fā)現(xiàn)隨著UQ10濃度增加,光電流逐漸減小。由圖8B可知,光電流響應(yīng)在1.0×107 mol/L UQ10時出現(xiàn)拐點后下降趨勢漸緩。UQ10的濃度在1.0×1012~1.0×105 mol/L范圍內(nèi),其濃度的對數(shù)與光電流呈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線性回歸方程為I(nA)=64.28 lg(C (mol/L))-230.0(R2=0.998),檢出限為3.3×1013 mol/L(S/N=3)。與文獻報道的檢測UQ10方法(表1)相比,本方法的檢出限低于色譜法和光學(xué)法。
3.8?常見干擾物質(zhì)對光電流的影響
在最佳的實驗條件下,考察了常見共存物質(zhì)對UQ10光電流響應(yīng)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2。在2.0×106 mol/L UQ10的0.5 mol/L LiClO4-EtOH-PBS混合液中,當允許誤差<5%時,等濃度的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維生素K3(VK3)會明顯干擾UQ10的測定; Fe3+、K+、Cl、Zn2+、NO3和丙氨酸不會干擾測定。這是由于FAD和VK3與UQ10的還原電位相近,還原后,電子躍遷到半導(dǎo)體的導(dǎo)帶上,光電流響應(yīng)增強,干擾UQ10的測定; 其它無機離子和氨基酸與UQ10的還原電位差距大,因此不會產(chǎn)生干擾。
3.9?ZnONR/ITO光電極的重現(xiàn)性和穩(wěn)定性
連續(xù)8次測定同一濃度的UQ10后,GCE的還原電流無明顯波動,表明第二工作電極GCE在還原UQ10時沒有產(chǎn)生鈍化。平行制備5支工作電極,測定相同濃度UQ10光電流響應(yīng)的RSD<1.7%。ZnONR/ITO在干燥避光的環(huán)境下保存10天后,對同濃度的UQ10的光電流響應(yīng)減小0.8%; 保存20天后,光電流的響應(yīng)為初始光電流的81%。結(jié)果表明,ZnONR/ITO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說明電化學(xué)沉積法在ITO電極表面制備ZnONR過程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并且ZnONR/ITO對UQ10的定量分析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
3.10?實際樣品分析
將ZnONR/ITO用于輔酶Q10膠囊(上海衡山藥業(yè)有限公司)的定量檢測。取3粒輔酶Q10膠囊的內(nèi)容物,混勻,稱取250 mg內(nèi)容物,在40 mL無水乙醇中超聲處理10 min,然后將混合物離心分離,取上清液,用乙醇定容至100 mL。進一步取0.5 mL 樣品溶液稀釋并定容至10 mL,制得輔酶Q10膠囊樣品液。取40 μL樣品液,注入電解池(總體積為4.0 mL)中進行光電檢測,采用標準加入法計算回收率,結(jié)果見表3,回收率在99.0%~104.5%之間。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輔酶Q10膠囊樣品中的UQ10含量[34],與PEC檢測結(jié)果相近。結(jié)果表明,此四電極系統(tǒng)光電傳感器可用于輔酶Q10膠囊樣品中UQ10的含量分析。
4?結(jié) 論
采用電沉積的方法,將具有光電活性的ZnONR修飾在ITO電極表面,成功制備了ZnONR/ITO,此修飾電極同時具有光敏性和電子受體的功能,可大大提高光電轉(zhuǎn)換的效率。利用四電極雙通道電化學(xué)系統(tǒng),以第二工作電極GCE作為還原電極,在0.35 V的電位下,可將溶液中的UQ10還原為UQ10H2,基于此建立了高靈敏檢測UQ10的新方法。本方法的檢測范圍為1.0×1012~1.0×105 mol/L,檢出限為3.3×1013 mol/L。
References
1?Shu J,Tang D P. Anal. Chem.,2020,92(1): 363-377
2?ZHANG Zhao-Xia,ZHAO Chang-Zhi. Chinese J. Anal. Chem.,2013,41(3): 436-444
張兆霞,趙常志. 分析化學(xué),2013,41(3): 436-444
3?Zhang X R,Guo Y S,Liu M S,Zhang S S. RSC Adv.,2013,3(9): 2846-2857
4?Zhao Y,Gong J,Zhang X B,Kong R M,Qu F L. Sens. Actuators B,2018,255: 1753-1761
5?Zhao C Z,Liu L C,Ge J Y,He Y Y. Microchim. Acta,2017,184(7): 2333-2339
6?Xu R,Jiang Y D,Xia L,Zhang T X,Xu L,Zhang S,Liu D L,Song H W. Biosens. Bioelectron.,2015,74: 411-417
7?ZHENG Chen-Yan,LI Bai-Chuan,CHEN Xiao-Mei,CHEN Xi. Chinese J. Anal. Chem.,?2020,48(3): 371-377
鄭晨琰,李百川,陳曉梅,陳 曦. 分析化學(xué),2020,48(3): 371-377
8?Zhu Y C,Li Z,Liu X N,F(xiàn)an G C,Chen H Y. Biosens. Bioelectron.,2019,148: 111836
9?Li B C,Chen Y F,Peng A H,Chen X M,Chen X. J. Colloid Interf. Sci.,2019,537: 528-535
10?REN Yan-Gang,BAI Guang-Jun,SONG Yu-Qi,WEI Hong-Ping. Bull. Biology,2016,51(2): 59-62
任衍鋼,白冠軍,宋玉奇,衛(wèi)紅萍. 生物學(xué)通報,2016,51(2): 59-62
11?Offermanns S,Rosenthal W. Coenzyme Q10 M. Encyclopedia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380-381
12?Isobe C,Abe T,Terayama Y. J. Neurol.,2010,257(3): 399-404.
13?Maali N A E,Berg H. Electroanalysis,2010,8(8-9): 808-812
14?Bentinger M,Tekle M,Dallner G.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0,396(1): 74-79
15?Galinier A,Carrière A,F(xiàn)ernandez Y,Bessac A M,Caspar-Bauguil S,Periqueb T,Comtat M,J Thouvenot P,Casteilla L. FEBS Lett.,2004,578(1-2): 53-57
16?Arya S K,Saha S,Ramirez-Vick J E,Gupta V,Bhansali S,Singh S P. Anal. Chim. Acta,2012,737: 1-21
17?Yang P,Yan H,Mao S,Russo R,Johnson J,Saykally R,Morris N,Pham J,He R,Choi J H. Adv. Funct. Mater.,2010,12(5): 323-331
18?Hegazy M A,Elhaes S H,El-Khodary S A,Morsy M,Yahia I S,ZahranN H Y,Alfaify S,Ibrahim M A. Sensor Lett.,2018,16(1): 71-75
19?Syafinaz R N,Khairunisak A R,Lockman Z. Solid State Phenom.,2019,290: 280-285
20?Tam K H,Cheung C K,Leung Y H,Djurisic A B,Ling C C,Beling C D,F(xiàn)ung S,Kwok W M,Chan W K,Phillips D L. J. Phys. Chem. B,2006,110(42): 20865-20871
21?Kilic B. J. Mater. Sci. Mater. Electron.,2019,30: 3482-3487
22?Yu Q,Lin R,Jiang L,Wan J,Chen C. Sci. China Mater.,2018,61(7): 1007-1011
23?He X,Yue C,Zang Y,Yin J,Sun S,Li J,Kang J. J. Mater. Chem. A,2013,1(47): 15010
24?Kang Z,Gu Y S,Yan X Q,Bai Z M,Liu Y C,Liu S,Zhang X H,Zhang Z,Zhang X J,Zhang Y. Biosens. Bioelectron.,2015,64: 499-504
25?Lee C T,Chiu Y S,Ho S C,Lee Y J. Sensors,2011,11(5): 4648-4655
26?HAN Zhi-Zhong,LUO Min,CHEN Jing-Hua,LI Chun-Yan. China Patent,CN105241937A,2016
韓志鐘,羅 敏,陳敬華,李春艷. 中國專利,CN105241937A. 2016
27?ZHENG Zhong-Hua,LIN Jian-Ping,SONG Xiao-Hui,XIONG Jian-Hui. Semiconduct. Optoelectron.,2019,40(3): 385-389
鄭中華,林建平,宋孝輝,熊建輝. 半導(dǎo)體光電,2019,40(3): 385-389
28?Michalkiewicz S. Bioelectrochemistry,2008,73(1): 30-36
29?Sun B,Ai S. Prog. Chem.,2014,26(5): 834-845
30?HE Yan-Yan,GE Jun-Ying,ZHAO Chang-Zhi.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2016,12: 2144-2149
何艷艷,葛軍營,趙常志. 高等學(xué)?;瘜W(xué)學(xué)報,2016,12: 2144-2149
31?Yamashita S,Yamamoto Y. Anal. Biochem.,1997,250(1): 66-73
32?Tripodi V,F(xiàn)lor S,Contin M,Lucangioli S. J. Liq. Chromatogr. Relat. Technol.,2009,32(6): 860-873
33?Karpie S J,Mikou B E,Piotrowsk-Jastrzbska J. J. Pharmaceut. Biomed. Anal.,1998,17(8): 1345-1350
34?L Si-Min,ZHANG Li-Ting,HE Xiao-Bing,DING Hong-Yan,TIE Wu. Guangzhou Chem. Ind.,2019,47(22): 101-104
呂思敏,張麗婷,何小冰,丁鴻燕,鐵 吳. 廣州化工,2019,47(22):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