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夏作為我國歷史較為重要的一個朝代,非常具有研究價值??v觀中國的五千年歷史,西夏作為一個有著璀璨文明的朝代一直都是考古學家所研究的對象。本文將深入了解西夏的歷史,探究西夏的風土人情,從西夏的制度、官僚主義,以及文化等等方面入手,為西夏時候存在的漢人做一個具體的研究論述。本文將從西夏的建朝初期開始詳談,隨著時間線而不斷深入,同時對西夏時存在的人類階級以及人權(quán)問題做一個細化的解讀,同時根據(jù)西夏漢人的生活模式反觀到如今的社會中,探究西夏滅亡的具體原因,對西夏漢人的文化、階級、生存模式等種種具有研究意義的歷史做出深刻的解讀,希望能為日后西夏漢人的研究乃至整個歷史的研究做出理論貢獻。
【關(guān)鍵詞】西夏;漢人;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K246.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西夏漢人作為古老歷史中存在較為悠久且具有其一定文化的民族,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不一樣的璀璨意義。西夏漢人作為西夏王朝中主要的人種階級,其存在無論是在當時的西夏,還是日后的歷史都有其珍貴的研究價值。西夏漢人作為后來人類階級衍生的跳板,其在歷史長河中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漢人作為西夏政權(quán)中的被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算得上是完完全全的政治犧牲品。[1]但是西夏漢人一族在極具壓迫的歷史環(huán)境下,仍能自強不息,衍生出自己王朝的文化,同時能繁衍后代,通過自身的努力受到當時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的起用,其歷史意義以及奮斗過程都是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環(huán)。本文將對西夏漢人進行簡單介紹,同時作出綜述。
一、西夏王朝具體介紹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后期與金朝并立。歷經(jīng)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jié)度使起,李氏政權(quán)共計346年。西夏的祖先黨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間發(fā)生天災(zāi)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jīng)過改革后,到天盛年間出現(xiàn)盛世。西夏疆域范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以及陜西北部地區(qū),占地兩萬余里。對外關(guān)系上,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nèi)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后期與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二、西夏漢人具體介紹
漢人作為西夏的代表種族,其存在處境在當時的西夏是十分微妙的。首先,漢人的數(shù)量在西夏當時的處境來說并不稀少,其次,其地位的落差是十分巨大的。西夏的王族是有部分夏人存在的,但是西夏的普通階層中的漢人存在數(shù)量也不在少數(shù)。而且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西夏的歷代皇后有三任都是出自漢人這一族群。[2]而西夏當時的人族主要分為黨項族與漢人族。而且有不少地區(qū)是出現(xiàn)著黨項族與漢人族群居的情況發(fā)生的,長此以往,兩個族群也開始相互影響。但是同樣根據(jù)調(diào)查,西夏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學業(yè)中,西夏漢族人的人數(shù)還是占據(jù)大多數(shù)的。而后期的大量漢人被起用,同樣也奠定了漢人在西夏王朝當中不同凡響的歷史地位,為日后漢人的崛起打下基礎(chǔ)。
三、西夏漢人當時的地位
西夏漢人在西夏當時的政權(quán)背景下地位最初并不樂觀,首先,在未起用漢人當朝做官之前,漢人的地位一直較為低下。同時,西夏的人族分布較多,主要為漢人與黨項人。黨項人作為西夏君主起用的重點民族,漢人在其夾縫中生存并不十分容易。但是后期由于君主起用漢人,其漢人中具有學識以及領(lǐng)導能力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漢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此觀點在后期漢人帶兵打仗以及西夏的幾任漢人皇后身上都有體現(xiàn)。
四、西夏漢人當時的服飾
西夏漢人當時的具體服飾還是有一定研究意義的。根據(jù)研究顯示,當時漢人所穿著的服裝與后世漢人所穿著的服裝并無具體差異的不同。而是采用了西漢王朝當時所盛行的服裝加以改造,服裝大致呈現(xiàn)為始衣白窄衫,氈帽紅利,垂紅結(jié)授等。以上文字是通過對西夏書籍以及人物畫像的查閱推理得出,但是根據(jù)種種研究表明,西夏漢人與當時的黨項族的服飾是有基礎(chǔ)的區(qū)分的,同時封建王朝的君主表示,漢人在上朝時必須身著屬于漢人的衣服,以此來對漢人官員以及黨項族官員進行區(qū)別,如果漢人官員并未穿著漢人服飾,就會受到奴隸主以及君主的懲罰。
五、西夏漢人的代表人物
西夏時期較為出名的漢人代表人物有很多,下文將選用張元與吳昊,并且對他們做出詳細介紹。
張元,字雷復,西夏軍師,國祖。張元原本是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本姓張,名不詳,才華十分出眾。在宋仁宗年間,來到西夏改名為張元。張元在好水川之戰(zhàn)中輔助元昊大敗宋軍,這段歷史也一直被人所傳頌。[3]在好水川之戰(zhàn)后,張元策劃了定川寨之戰(zhàn),大獲成功。張元在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病逝。
吳昊的資料相對較少,其與張元同樣為作戰(zhàn)軍師。而且通過調(diào)查顯示,西夏的歷代皇后有三位出自漢人,其可完全表示漢人在西夏后來的文化發(fā)展有著獨特的作用,并且西夏漢人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擁有成為皇后的資格。
六、西夏漢人的構(gòu)成
在西夏初期因與宋朝和歸義軍政權(quán)征戰(zhàn)不斷,對漢族有敵視情緒。這體現(xiàn)了漢族在西夏十分微妙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本民族的文化沒有成熟到能和漢文化相抗,依舊擺脫不了漢文化的引力場。所以本質(zhì)上擺脫不了漢字思維的他們,還是在用“會意”等漢文造字法制造自己的新文字。就連西夏文和漢文的互譯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詞條里所說:西夏文呢和漢文雖然在細枝末節(jié)上很不相同,但是二者的根本卻是一致的。此外,西夏文中對漢文的稱呼“口拶”與契丹人和女真人對于雜居的外族部落的稱呼“乣”發(fā)音很像。這也暗示在西夏人眼里,居住在西夏境內(nèi)的漢人成分復雜。既有河湟地區(qū)的藩化漢人,有歸義軍治下的漢人和各漢化的外族群體,更有被俘虜?shù)轿飨木硟?nèi)的宋朝人。[4]
七、西夏漢人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文化的原因
西夏漢人可以在黨項族與漢人共同生存且處于下風的局面中依然生存,并且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依靠的不僅僅是君主的起用漢人。西夏的漢人中不乏有才學出眾,學富五車之輩,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適當?shù)臋C遇才是西夏漢人得以崛起的真正原因。西夏漢人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容易的,都是漢人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學識以及大將的領(lǐng)導能力才為日后的西夏文明奠定基礎(chǔ)??梢哉f西夏漢人的文明在當時西夏的文化發(fā)展推進中是功不可沒的,同時西夏漢人能憑借過人的膽識得到君主的厚賞,并且得到了合適的機遇迎合了君主起用漢人的心思。所以說漢人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并且有著相當?shù)滋N的文化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jié)果,是可以預料到的。
八、結(jié)束語
本篇西夏漢人研究述評到這里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本文詳細地介紹了西夏王朝的整體研究意義以及覆滅過程,對西夏漢人的地位,服飾,代表人物,對歷史演進貢獻的意義,創(chuàng)造自己的原因等等都做了具體介紹。綜上所述,不難得出,西夏漢人作為階級較低的人民等級,其能在歷史長河中衍生出自己的價值是十分不容易的。西夏漢人的文化以及演變過程在如今的歷史研究中仍然具備可學習的部分,并且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希望本篇文章能對日后歷史研究學家研究西夏漢人更深入的內(nèi)容時有所幫助,同時更加希望我國的歷史研究可以在短期內(nèi)跨越到一個新的高度,再次衷心的祝愿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被當今社會下的我們所銘記,謝謝大家,本篇文章到此結(jié)束。
參考文獻:
[1][西夏]骨勒茂才著,史金波等整理.番漢合時掌中珠[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57-62.
[2][清]吳廣成撰,龔世俊等校.西夏書事校證[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99-102.
[3][清]張澍著,周鵬飛,段憲文點校.涼州府志備[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01-109.
[4][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76-83.
作者簡介:章建華(1988-),女,漢族,額濟納旗居延遺址保護中心,文博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