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_陳蕓萱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自兩河文明伊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就出現(xiàn)了這一形制優(yōu)美、音色動人的樂器的雛形——拱形豎琴,之后它傳入古埃及,并被腓尼基人傳至古希臘羅馬及歐洲其他各地。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身背這一樂器游走四方,留下了無數(shù)動人的詩篇與傳說。豎琴的形制也在這期間不斷發(fā)生變化,凱爾特人為擴大音域發(fā)明了“愛爾蘭豎琴”(Celtic Harp)。隨后由十六世紀的西班牙音樂家胡安·貝穆多(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fā)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ingHarp),這讓半音的演奏變得可行,并可加入樂隊合奏。在隨后的一個多世紀里,人們又陸續(xù)發(fā)明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鐮鉤豎琴(Hook Harp),以及1720年德國霍赫布魯克爾發(fā)明的單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力圖克服調(diào)性與半音的局限。踏板式豎琴的出現(xiàn)不僅增強了豎琴的表現(xiàn)力,還擴大了其影響,令其風靡于上流社會、王公貴族的家中。豎琴也隨著受眾的改變,增加了幾分典雅與高貴。
01 穆齊奧·克萊門蒂
02 羅西尼
03 愛爾蘭豎琴
04 雙排弦豎琴
自十八世紀中后期到十九世紀初,豎琴走出了敞亮的宮殿,更多地出現(xiàn)在室內(nèi)樂(與鋼琴或小提琴的二重奏、三重奏)及音樂沙龍中。其中最負盛譽之地是擁有首個踏板豎琴工廠的法國巴黎,一批旅居法國的意大利籍作曲家齊聚在這里,集思廣益地開發(fā)豎琴的無限可能。本期的Naxos唱片就收錄了這期間幾位大師的豎琴作品,如器樂演奏大師鋼琴家克萊門蒂、小提琴家維奧蒂、久負盛名的歌劇大師羅西尼和多尼采蒂,還有一些是同時期作曲家如莫扎特的學生波利尼的作品,以及根據(jù)貝利尼歌劇改編的兩首豎琴幻想曲。豎琴的風格被不斷顛覆與重新樹立,在典雅與靈動之間找到了新的詮釋方式。
穆齊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于1752年出生在羅馬的一個銀匠家庭。他早年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十四歲時在彼得·貝克福德爵士的贊助下前往英國多塞特郡進行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克萊門蒂的鍵盤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廣泛涉獵了巴赫家族、亨德爾及斯卡拉蒂父子等人的作品,在練習技術(shù)的同時也從中汲取了大量作曲的養(yǎng)料。自1780年起,他作為樂師先后為法國路易十六的瑪麗皇后與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效力,隨后前往歐洲各地旅居與教學,直到1785年5月才正式定居倫敦。在這五年中,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二十六部鍵盤奏鳴曲,本次附片中的《行板與變奏》(Andante and variations)就誕生于這一時期。這部豎琴作品的主題來源于為鍵盤獨奏寫作的奏鳴曲(Op. 12,No. 1)中的第三樂章。值得關(guān)注的是,原先的速度標記是小快板,而由豎琴演繹的版本則變?yōu)樾邪澹@也是克萊門蒂根據(jù)豎琴的特點所做出的調(diào)整,這一改變從某種程度上能夠較為直接地突出其典雅風格。
喬萬尼·維奧蒂
與克萊門蒂同時期的喬萬尼·維奧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是一位小提琴家。同樣由于他的音樂才華,他被帶到都靈接受了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師從科雷利的學生普尼亞尼(Gaetano Pugnani)。二十歲那年,維奧蒂進入都靈皇家教堂樂隊擔任第一小提琴的最后一檔,隨后又跟隨他老師在歐洲四處旅演。豐富的實踐經(jīng)歷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演奏家,在此時期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第三號協(xié)奏曲》。1782年,維奧蒂來到法國后,他以獨奏家的身份頻繁活躍在巴黎的舞臺上。他的才華被音樂評論家與公眾贊揚,一年半后他受到凡爾賽宮廷邀請為瑪麗皇后服務(wù)。在法國宮廷期間,他先后在蘇比斯親王和羅漢-梅蓋內(nèi)親王的樂隊擔任首席,受到了還是普羅旺斯伯爵的路易十八的贊助,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劇院,直到1792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才被迫離開巴黎流亡英國。在法國的這十年是他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黃金時期,他近一半的重要小提琴作品在這里完成并出版,包括十九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維奧蒂到達倫敦后,繼續(xù)著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職業(yè)生涯,但由于英國政府懷疑他與雅各賓派有聯(lián)系,他不得不再次逃亡國外。在這一時期,他幾乎放棄了公開的音樂演奏,專心經(jīng)營起葡萄酒事業(yè),只偶爾為朋友們演奏與作曲,本期附片中的《豎琴奏鳴曲》即寫作于這一特別的時期(1811年)。在這首優(yōu)美的豎琴奏鳴曲中,有三個性格鮮明的樂章:輝煌的快板、慢板與活潑的小快板,都是他為這件樂器量身定制的,這似乎也可以理解成是維奧蒂生命體驗?zāi)Y(jié)而成的產(chǎn)物。
音樂家
克勞迪婭·安東涅尼
豎琴家安東涅尼出生于意大利羅馬,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學習音樂。她少年時曾在威尼斯等地斬獲國際大獎,后開啟國際演奏生涯,除了歐洲之外還曾多次前往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地進行巡演。她有過許多與世界一流管弦樂團和指揮家合作的經(jīng)歷,且尤其擅長演奏意大利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因此一些意大利籍作曲家也非常青睞安東涅尼,專門為她作曲。
01 弗蘭切斯科·波里尼
02 加葛塔諾·多尼采蒂
03 尼古拉斯·查爾斯·波克沙
后一位作曲家是意大利鋼琴家、歌唱家與作曲家弗蘭切斯科·波里尼(Francesco Pollini),他出生于1762年的貴族家庭。雖然他在音樂上的知名度遠不如前兩位作曲家這么高,但其作品的精彩程度卻不亞于他們。自1783年起,波里尼移居到維也納,結(jié)識了音樂大師莫扎特并跟隨他學習音樂,莫扎特曾題獻給他兩部聲樂作品。隨后他定居米蘭,并在米蘭音樂學院任教。1798年,他與業(yè)余豎琴演奏家瑪麗安娜·加斯帕里尼(Marianna Gasparini)成婚。由于妻子的原因,波里尼寫作了許多豎琴作品,本期附片中就收錄了其中兩部:《變奏隨想曲與詠嘆調(diào)》及《主題與變奏》。
以上三位均是在器樂上有造詣的作曲家,而附片的后半部分則與歌劇大師或歌劇相關(guān)。這也體現(xiàn)出豎琴受到的認可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器樂范疇,其典雅與靈動的氣質(zhì)倍受歌劇大師的青睞。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羅西尼,他是該時期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歌劇大師。羅西尼于1792年出生在佩薩羅(Pesaro),二十二歲時就憑《贊比亞之歌》取得了一定的聲望。三十歲起他移居巴黎,他的歌劇多次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并獲得廣泛贊譽。羅西尼晚年時寫作了一系列或自娛自樂或為邀約者而作的短小的器樂作品。
本期唱片中收錄的三首題獻給麗塔·佩洛奇的《小快板》《豎琴奏鳴曲》,以及《為小提琴與豎琴而作的行板和變奏》,均體現(xiàn)了他歌劇創(chuàng)作時的風格特點。
第二位歌劇大師加葛塔諾·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也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歌劇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他于1797年生于貝加莫,并在那里接受了早期的音樂教育。1830年,他憑借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的《安娜·波萊娜》(Anna Bolena)獲得了聲望,隨后應(yīng)當時身體欠佳的羅西尼的邀請訪問了巴黎,法國大歌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部出版于1970年的《小提琴與豎琴奏鳴曲》有兩個樂章:小廣板與快板,據(jù)推測可能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充分凸顯出豎琴的靈動特色。
最后兩部作品是根據(jù)貝利尼的兩部歌劇的旋律,分別由法國作曲家兼豎琴家尼古拉斯·查爾斯·波克沙(Nicolas Charles Bochsa)和意大利豎琴家瑪麗安娜·羅切斯(Marianna Creti De Rocchis)進行再創(chuàng)作與改編。波克沙對豎琴的技術(shù)發(fā)展有一些貢獻,他寫作了大量豎琴作品,包括根據(jù)貝利尼歌劇改編的《卡普萊蒂和蒙特奇》幻想曲。羅切斯則是以《諾爾瑪》中極富挑戰(zhàn)的著名選段《圣潔的女神》(Casta Diva)為基礎(chǔ),用豎琴進行了大量琶音的炫技再創(chuàng)作,可謂唯美絕倫。
豎琴作為一件“元老”級別的樂器,幾乎可以說是后世所有弦樂器和鍵盤樂器的鼻祖。在各種樂器形制高度成熟、各類器樂題材蓬勃發(fā)展的古典時期,豎琴也因這些偉大作曲家的作品獲得新生,以不同的姿態(tài)亮相在公眾面前。請大家仔細聆聽,感受這件古老樂器無與倫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