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透露出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逐漸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與保護,而我國還沒有意識到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現(xiàn)實處境,任其自生自滅,未將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提上日程。建立健全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的需要日益高漲?;谶@種情況,本文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嚴峻現(xiàn)實困境著手,借鑒西方的法律保護模式,探究我國法律保護的缺失之處,從而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發(fā)展提供相關立法建議。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特征;保護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9-00-04
1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定義
一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的定義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有所涉及,其被定義為:“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內不特定成員集體創(chuàng)作和世代流傳,并體現(xiàn)其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價值的文學藝術的表達。”從國家版權局發(fā)布的草案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滿足一般作品被著作權法保護的獨創(chuàng)性、可復制性、有形性等特點的同時,還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殊屬性。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群體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與情感共鳴,于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應運而生,成為他們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應而其有鮮明的作者不明性和集體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歷經時代更迭后留存下來,被后代廣泛流傳,推陳出新,傳承性和變異性也是其特有的屬性。
二是需要注意區(qū)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與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重疊部分,但不可一概而論地將民間文學藝術均納入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法的庇護之下。[1]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概念非常相似,但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流傳在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者種群在長期生活勞動的相對固定的生活領域內因生存或娛樂需要而產生的能夠反映出該群體或種族生活方式、地理風貌、民族風俗的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民間文學藝術在經濟、文化乃至政治方面存在極高的保護價值無可厚非,但不可因此將其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混為一談而實施粗略的統(tǒng)一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較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一種重要的獨特個性,即具有動態(tài)可變性。民間文學藝術作為一種主觀性極強的文化,必須依托客觀載體而存在,且根據載體不同,可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形態(tài)。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民間藝術被固定下來的作品形式,一旦被固定即具有不可變性,即使因傳承而變異,往往也是成為新的作品形式,其終究還是呈現(xiàn)出可復制性的靜態(tài)形式。
2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現(xiàn)實問題與困境
一是文學藝術作品雖有著延續(xù)千年的歷史,但逐漸出現(xiàn)斷代的危險。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許多年輕人的興趣愛好與眼光都著眼于奇特的新興事物,追逐潮流,無心鉆研祖先留下的民間藝術、民俗、傳統(tǒng)手藝等。新鮮事物的快速更新?lián)Q代,使社會越來越浮躁,年輕人受到的影響更是首當其沖。靜不下心,不愿意下苦功夫,不愿以傳承發(fā)展的主人翁意識延續(xù)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生命。更有甚者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視為封建腐朽的產物,棄之如敝屣。而老一輩的民間文學藝術傳承者即使兢兢業(yè)業(yè)地傳播和弘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因無法抵抗生命的逝去,導致某些民間文學作品的傳播后繼無人,令人惋惜。
二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法律上的非正式性,致其至今沒有具體的保護條款,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新、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多種侵權現(xiàn)象。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不斷的傳承和變異中發(fā)展,這也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被破壞的情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原有價值也或多或少會受到波及。而真正受到影響的正是在傳承改變后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人之間的多重財產糾紛。沒有正式的法律的規(guī)制,原權利人與后加工改變權利人之間產生的權益糾紛只能參照其他法律來解決,也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界限模糊,形成侵權人在法律的灰色地帶瘋狂試探,權利人苦不堪言,卻訴諸無門的困境。
三是中華五千年歷史因為傳承才有了今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更是在這種反復的流傳加工中發(fā)展,因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具有無止境性特點,這也使得著作權保護無法完全保護權利人的權益。現(xiàn)有著作權法對作品的保護期限是自然人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法人和其他組織則以首次發(fā)表后的50年為保護期限。一旦過了保護期,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將不再是私人的專有物,它將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全社會的財產,甚至可被外國學者游客帶回國商演乃至保護,造成文化流失。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喪失創(chuàng)作與傳承的積極性,權利人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苦苦掙扎。
3 西方國家對民間文學作品的保護模式
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就已經開始提及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并開始在立法方面研究如何規(guī)范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西方國家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模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日本于1950年直接采取出臺《文化財產保護法》的方式,以完善的法典對民族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法律保護。該部法典將文化分為有形、無形、紀念品、民俗和傳統(tǒng)建筑群落這5種類別,且注重對文化持有者的保護,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間國寶”的制度。正是此種激勵體制,激發(fā)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引來了屬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發(fā)展的春天。
第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首次被以版權法的一部分予以介紹,是在1966年的《突尼斯版權法》中。在其定義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代表著突尼斯的文化傳統(tǒng),是其國家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成分。突尼斯以國家權力為保障,規(guī)定除了以國家的名義為了公共利益以外,其他組織或個人為了營利目的想要取得該作品的使用權必須取得國家文化部的許可。但該法因為違反了版權法的基本原則,并未被正式實施。[2]
第三,最早在國際舞臺上亮相的版權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中也提及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分類,但其通過設置無具體作者這一分類欄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其具體是指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可將出現(xiàn)的請求保護且明確屬于簽訂該公約的成員國的作品,但無法認定具體作者的作品,以書面通知伯爾尼聯(lián)盟總干事的形式來對該作品實施相關保護。
第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知識產權組織在會議中通過的《為發(fā)展中國家制定的版權示范法》提出了以不設期限的保護模式來對待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規(guī)定站在權利人的角度給予了權利人及其作品全方位的保護期限,為權利人營造了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自由氛圍,極大地保護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但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并未被國際社會完全接受。
第五,非洲的知識產權組織作為極力倡議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組織,在1977年討論通過的《班吉協(xié)定》中,以列舉方式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了定義:“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團體所創(chuàng)作的、構成非洲文化遺產基礎的、代代相傳的文學、藝術、科學、宗教、技術等領域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式與作品?!边@是一種極端的定義方式。其視圖以有限的認知將無限且未可知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納入有限的保護范圍內。這種試圖過度全面卻不甚嚴謹?shù)亩x方式,將盡可能多的文化產品甚至非文學藝術產品均歸入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旗下給予保護,力求給予全方位保護,但由于歸類的不嚴謹性,使得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被錯誤納入該范圍給予特殊保護,顯得不盡合理。但同時該協(xié)定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對不同種類的作品設置不同的保護期的方式給予保護。
第六,1985的《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中規(guī)定由各締約國設置一個專門機關主管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授權。其創(chuàng)設了一種類似于版權法保護的全新保護模式。
4 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及缺失
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這個概念首次進入大眾的視野是1990年版的《著作權法》中:“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方式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在國際社會爭相對本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立法保護之時,我國仍屬于觀望狀態(tài),仍未出臺專門的法律條款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保護。至今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條款仍停留在1990年《著作權法》的初始規(guī)定中。面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侵權糾紛案件日益突出的局面,2014年國家版權局發(fā)布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辦法等試水草案與辦法,均促進了我國正式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立法保護。由于我國還未正式出臺具體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針對此類問題產生的糾紛日益復雜繁多,對此法官無具體解決依據,只能參照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民法總則的相關原則等進行判斷解釋,具體問題得不到具體的解決方案,社會矛盾也由此變得更加突出。[3]
5 有關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建議
面對西方國家為保護民間文學作品作出的深入研究與不斷努力,筆者建議應當積極借鑒國際社會的立法經驗與教訓,以專門篇章的立法保護來彌補我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立法缺失。在借鑒國外相關立法經驗的同時應當著重于保護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自身所特有的傳承性、民族性、多樣性等特征。[4,5]
一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相關要素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社會群體在生活中自發(fā)形成并流傳下來的文化寶藏,它的形成主體具有特定性,即非單個的具體人為權利者,而是由一個部落或由一個群體形成共鳴,共同努力產生的智力成果。如果法律僅取其中一二名貢獻者作為該智力成果的權利人而摒棄其余,難免帶來厚此薄彼的矛盾糾紛。所以,法律應該承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群體創(chuàng)作者的法律地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難免會流傳到其他部落或群體,且難免融入其他部落群體的智力成果,此時原權利人與衍生品權利人的界限也需法律作出明確的區(qū)分。更有甚者,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歷經時代變更,原權利人早已無從查詢,可以將國家作為民族利益的保衛(wèi)者,來兜底享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相關權利。這樣一來,不但避免了許多糾紛的發(fā)生,也使我國的文化與利益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fā)展。同時,我國可以參照《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的規(guī)定,以設置專門主管機關的方式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權利授權與制約,從而規(guī)范權利主體的權利行使,從源頭上避免侵權的發(fā)生。
二是在界定清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分類與類似概念的基礎上,以鼓勵傳承創(chuàng)新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立法的出發(fā)點,以國家支持扶持民間文學藝術發(fā)展的方式促進民間文藝的發(fā)展。在這個“速食文化”時代,想要將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使其源遠流長,僅靠部分人的努力與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以國家為堅實的后盾,以政府的強有力的有形推廣操作和財政支持,才能使尊重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觀念逐漸深入每個人的心中,使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傳統(tǒng)文化成為人們的自發(fā)性行為,才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真正的保護。
三是從特殊保護模式的觀念出發(fā),以平等但存在差異的方式對不同類別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設置適合自身屬性的保護期的方式給予保護。既不一概而論地以一般作品的保護期來限制特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也不大而化之地以永久保護期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永遠無法進入公眾領域。筆者建議以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方法對不同種類、不同意義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設置不同的保護期限,從而達到社會資源與私人利益保護的平衡。
6 結語
中國情境下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還處于弱勢狀態(tài),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相關法律還處于萌芽階段。想要在這個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實現(xiàn)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富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我們還需要借鑒西方的先進立法;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思想而摒棄本土的民間文學藝術成果。想要真正保護好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只有堅守我們的民族性,發(fā)揚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發(fā)揚光大,引入世界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易佳.民間文學藝術的版權保護新思路[J].法制博覽,2019(22):236-237.
[2] 張耕,鄭重.論民間文學藝術的國際保護[J].重慶社會科學,2005(10):90.
[3] 袁倩倩.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81-82.
[4] 劉立甲.著作權保護視閾下的民間文藝作品[J].理論月刊,2018(11):118-122.
[5] 李芳芳.論民間文學藝術的國際保護[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3):45-46.
作者簡介:何雅倩(1996—),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