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萍
[摘 要] 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高度體現?!爸袊F代史綱要”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具備融入人文關懷元素的條件。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人文關懷,不僅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實現教學相長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塑造科學理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增強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教學中可融入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引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樹立引領價值導向的歷史觀。
[關鍵詞] 人文關懷;課程教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9-0088-02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活動,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耙粋€人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關鍵在于教師”?!爸袊F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作為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課,要求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其中人文關懷在實現學生價值引領,堅定理想信念方面頗為重要。
人文關懷涉及寬泛,不同學科視域下有不同內涵。筆者認為在“綱要”課程教學中,人文關懷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學觀念即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人格精神的尊重、心理需求的關懷和人生價值的肯定,二是教學目的和效果即教師以歷史人文知識為載體,教育、引導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的理想信念。當下高校人才教育中,人文關懷多被邊緣化,因此為了更好發(fā)揮“綱要”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有必要將人文關懷融入日常教學中。
一 人文關懷融入“綱要”課程教學的條件
(一)具有科學性
教師的人文關懷意識在于自塑,而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在于他塑。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次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本身“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由此可見人文關懷已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重視,它不僅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慣以持之的政治立場,在當前“綱要”課程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已是大勢所趨。
(二)具有可行性
人文關懷是一種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時代精神和思維觀念?!熬V要”課程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是以中國近現代史為基礎,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80年的中國近現代史,集中體現了中國歷史在宏觀上的“波瀾壯闊”和微觀上的“活色生香”,為教師在人文知識的選取上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素材資源,包括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素、有民族精神的文化景觀及有革命犧牲精神的歷史人物等。這些充滿“親近感”與“正義感”的教學資源,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使學生深層次領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體現的人文精神,繼而推動學生自我認知的轉變,實現人文思想(如理性、辯證、發(fā)展思想等)在歷史人物群體與自身個體之間的互動與重塑,最終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增強對過去的敬畏和現實的認同。
(三)具有現實性
人文關懷的培養(yǎng)依賴于人文素質教育。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化有目共睹,而物質充裕的背后隱藏著精神“荒蕪”的危機,在利益驅使下,“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信任危機”等層出不窮,把人文關懷教育逐漸推向邊緣。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這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和“三觀”塑造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將人文關懷融入“綱要”課程教學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也是彌補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的現實要求。
二 人文關懷融入“綱要”課程教學的路徑
“綱要”課程是我國本科生必修的公共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相比,不僅內容十分豐富,教學對象也更加復雜,學生不僅具有很大的專業(yè)差異,也有明顯的地域差別,在新時代下對本課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敦促教師不斷思考將人文關懷融入“綱要”課程教學的途徑。
(一)融入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觀念
首先錘煉高尚師德。師德是教師基本的行為準則,是形成人文關懷意識的基礎,影響著教師的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習慣?!吧碚秊閹煛?,師德的錘煉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高尚的師德更能深化教師職業(yè)認知,強化職業(yè)情感,凈化職業(yè)信念,細化職業(yè)行為和優(yōu)化職業(yè)習慣,是完善教師人格的重要途徑。高尚的師德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中樹立教學權威和人格魅力,讓學生肅然起敬又“如沐春風”;也能鞭策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探索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還能引導教師搭建公正的教學平臺,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推動“教”“學”良性互動,創(chuàng)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其次樹立人本意識。人本意識是美國倫理學家爾.諾丁斯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和倫理思想的共同內涵,人本意識即以人為本,是基于人性認識上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心理的滿足以及人格的尊重。人本意識意味著要以培育靈魂,健全人格為落腳點,將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結合。一方面尊重教學中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獨立、自由與發(fā)展,關注個體生命的尊嚴、價值與意義,以求真、求善、求美的純真情懷,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教化學生。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心理訴求,盡量滿足其合理的心理需要。如航空工程類學生,普遍對近現代史中的部分重大航天事件、人物等細節(jié)更感興趣,教師可在完成基本課程內容上,適當進行延伸,如就本校(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而言,可列舉錢學森、欒恩杰、楊利偉等,并借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段歷史的本質和意義,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訴求,提高了學生參與性,又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精選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
中國近現代史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議題宏大且繁雜,存在多種歷史對象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因此在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中,選擇典型且貼近身邊的教學資源對學生“了解國史國情”,領悟歷史經驗,傳承歷史人文精神尤為重要。就本校而言,如在講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長征情形時,可列舉湘江戰(zhàn)役紀念園,再現工農紅軍強渡湘江,沖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的壯舉,體會紅軍舍生忘死、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
如在講抗日戰(zhàn)爭時,可與桂林比較典型的抗戰(zhàn)歷史文化建筑遺址聯(lián)系起來,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七星公園、平樂抗日將士紀念碑、桂林蘇軍空軍烈士墓等,既從宏觀上梳理抗戰(zhàn)的歷史背景、經過及歷史意義等,又從微觀上細化典型事跡,“以小見大”,通過地方與中央、國內與國際的雙向互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時代下的家國情懷、抗爭精神及大國意識,最后逐漸將其內化、升華為當今時代所需的自強、愛國的民族精神。
又如在講建國初期各項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時,可聯(lián)系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融入本校航天文化景觀、航器模型等,如錢學森廣場、飛機、火箭模型、航天展覽室,講述航天事業(yè)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奮斗歷程。尤其強調20世紀50年蘇聯(lián)撤走航天專家,中國航天事業(yè)陷入困境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團結一致、自強不息的奮斗,在航天領域創(chuàng)造的眾多奇跡。將這些學生所熟悉的航天文化資源融入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歷史感知力,領悟“吃苦、戰(zhàn)斗、攻關、奉獻”的航天精神,最終升華為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選取特色教學素材的做法本身就是引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人與事,這正是幫助學生樹立人文關懷意識的體現。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本質都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引導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歷史是人的歷史,評價、分析歷史及歷史人物是學習歷史不可回避的內容。正確分析歷史和歷史人物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領悟歷史經驗,樹立人文思想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人物、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這體現出歷史主義原則即科學的歷史觀,這是正確分析歷史及歷史人物的前提,也是在歷史學習中應具備的人文思想。
如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評價,都需要結合時代背景、生產力水平、社會狀況及經濟發(fā)展程度等因素,避免歪曲、丑化歷史事實否定歷史功績的歷史虛無主義。又如當面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如傳染病、地質災害,如果學生對明清或民國時期的肺鼠疫、天花、熱病等類似的瘟疫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和對當時官方政策及大眾心理有正確的理解,那么即使“歷史再現”,早已具備的理智也不會被沖動和盲目所取代,理性思維將引導學生以冷靜、辯證的心態(tài)直面問題,增強對科學的信仰,對政府的信任,對國家的信心,并激發(fā)出潛在的愛國心、報國心,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凝聚力。因此人文思想的形成要在歷史觀的指導下,以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把握歷史進程,遵循歷史規(guī)律,探尋歷史本質與主流,最終樹立理性、辯證、發(fā)展、全面的人文思想。
人文關懷,是一個常新而古老的話題,將其融入“綱要”課程有助于在認識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中把握現實意義,人文關懷意識不僅是教師的理念,也應成為學生的觀念。人文關懷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滋養(yǎng),是在正確歷史觀的指導下,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形成的家國情懷與個人情懷的結合,是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豐富的歷史知識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有益的人文元素,更有助于幫助學生汲取人文智慧和養(yǎng)分,通過與歷史的“對話共鳴”形成對現實的“感同身受”和對未來的“防微杜漸”;通過人文知識的滋養(yǎng)和熏陶,塑造出科學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從而理解“四大選擇”的偉大意義,堅持“四個自信”,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王東莉,等.德育人文關懷實踐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