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彤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贝笠饩褪切㈨樃改?,等老了以后,年輕的人也會跟著你孝順父母。我初識這句話時,是年幼時和媽媽在惠州豐渚園的荷花亭中賞景。那時恰好荷花綻放,荷花的清香混雜在熱風(fēng)中,還有透過荷葉對我回眸一笑的媽媽。
那時我還年幼,只記得在荷花池中,媽媽興致勃勃和我說著荷花亭的來歷。荷花亭是為了紀念江逢辰。江逢辰是清朝的進士,也是有名的孝子。江逢辰的母親病了之后,他乞假歸家,照顧母親。當(dāng)他母親去世后,江逢辰為他的母親守孝三年。年幼的我不太明白媽媽為什么和我說這些,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便也忘卻腦后。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的母親總是情緒低落,當(dāng)我有些擔(dān)心地去問候時,母親總給我一個微笑。后來我知道了原因,原來是外婆患上了胃癌,媽媽很擔(dān)心。我雖不是從小被外婆照顧長大,但當(dāng)我每次去外婆家時,外婆總是對我很好,帶我去吃好吃的,陪我出去玩,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人。所以當(dāng)我知道外婆不幸得了胃癌時,我也驚呆了。
但媽媽也從不在外婆面前愁眉苦臉,每次回家都給外婆帶她愛吃的。外婆不喜歡吃藥,媽媽就收集對胃癌好的食材,做成精美的菜肴,又像小時候哄我那樣哄著外婆把菜都吃干凈。
媽媽還帶著外婆出去旅游轉(zhuǎn)換心情,平日里,媽媽對菜價的一塊一角都很計較,但只要有關(guān)于外婆的事情卻出手闊綽。尋找快樂的同時,媽媽也在四處求醫(yī),雖然總得不到想要的回復(fù),但媽媽并不放棄。
可是外婆還是去世了。那天天很冷,媽媽低頭收拾著外婆的東西,嘴里念念有詞說著擔(dān)心外婆著涼。卻不曾看見那斷了線的淚水從臉頰滑落下來,浸濕了衣襟。
今年是媽媽失去媽媽的第三年,媽媽每次想外婆了就總到外婆那兒坐坐,這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不肯離去,我一直不太理解這樣的行為。媽媽笑中帶點苦澀地問我還記得小時候和我說的江逢辰的故事嗎?
江逢辰為什么守孝三年,媽媽用孔子的話說:孩子在三歲時會行走,離開父母的懷抱,三歲前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更不要說后來養(yǎng)育了你二十多年,難道不應(yīng)該報答嗎?而守孝三年就是報答養(yǎng)育之恩。媽媽又笑了笑跟我說,希望現(xiàn)在她做的我都放在眼里,跟著她一起學(xué)著做,再教給我的孩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然該一代傳一代。
媽媽的為外婆做的事情我一件一件都印在心里,媽媽對我說過的江逢辰的故事也藏在心底。孝不是嘴邊掛的,它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父母的尊重。
江逢辰簡介
江逢辰(1859~1900年),字雨人,又字孝通,號密庵。歸善縣(今惠城區(qū))人。生有至性,聰穎好學(xué)。從梁鼎芬學(xué)于豐湖書院、廣雅書院。受梁舉薦,得到張之洞的賞識和周濟,與梁入為張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經(jīng)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
性至孝,惠州人稱為江孝子,1915年筑孝子亭(今荷花亭)祀于湖上豐渚。經(jīng)典名句“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保ń瓿健栋Q峰和誠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