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教學效果存在低效、無效的問題,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而群文閱讀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立足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實際,分別從閱讀方式、閱讀素材、閱讀積累、閱讀動機和思維導圖五個方面,討論了群文閱讀應用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6C-0070-02
群文閱讀是一種極具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形式,主張圍繞某一個開放性、可議性的主題同時選擇多篇文章,并以特定的方式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在等時長的課堂上完成對多篇文本的閱讀學習。不僅如此,群文閱讀還注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分析文章的表達手法與思想內涵,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但要合理應用群文閱讀,必須要準確把握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文本并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最終達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及時優(yōu)化閱讀方式,提高學生閱讀速度
保證學生閱讀速度是應用群文閱讀的必要前提,在一節(jié)閱讀課堂上,學生往往要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完成2~3篇左右的相似文章,并理解文章大意。因此,教師應當打破思維禁錮,及時優(yōu)化閱讀方式,使學生可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達到提高閱讀速度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一,將以往的朗讀優(yōu)化為默讀。大量研究報告顯示,默讀文章的速度往往比朗讀文章要快很多,且兩者的閱讀效果差距并不大。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可針對性地為學生講授默讀的方式與技巧,以此來替代學生以往的朗讀方式。以《觀潮》的教學為例,本篇文章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觀察方法,課前以觀察自然景觀為核心,選擇群文閱讀資源,要求學生以默讀為主,分析出文章的記敘順序以及特點即可,這樣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第二,將逐句閱讀優(yōu)化為視讀。傳統(tǒng)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為了使學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內涵,會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展開閱讀,這種方式雖說有效,但消耗的時間較多,與群文閱讀形式相矛盾。
因此,在新形勢下,教師可側重于引導學生視讀文章,簡單記憶文章內容之后再進行集群處理,以此來提高閱讀速度與效率。而為了增強學生的視讀能力,教師應合理安排課外閱讀時間,為學生推薦更多其感興趣的書籍,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進而使學生在視讀過程中,對閱讀內容有更深層的理解與認知。
二、科學選擇閱讀素材,打造高效閱讀模式
在新課改背景下,群文閱讀已然成為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具有整體性、統(tǒng)一性特點,可使學生快速掌握閱讀技巧,并以這一技巧來高效閱讀一系列相關文章。群文閱讀打破了以往單元整合的局限性,將閱讀素材的選取范圍延伸至課外,在多篇文章的共同作用下突出教學核心主題,以提高學生的文章分析與歸納能力。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立足教學實際確定閱讀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科學選擇閱讀素材,保證素材的適宜性與針對性,打造更為高效的閱讀模式。以《慈母情深》教學為例,本堂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多種人物描寫手法,并感受母愛。課前,教師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搜集相應的閱讀資源,最終選用《母親的存折》《我的母親》兩篇文章。課堂上,設置這樣一個問題:“這幾篇文章以什么事例體現母親的愛?”引導學生把握寫作角度以及寫作特點。通過統(tǒng)一閱讀,學生基本了解了人物刻畫的手法,并重點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接下來,教師可要求學生列出對應的表格,將文章與選取事例一一對應,通過對比探究異同之處。最后,教師展開課堂小練筆,發(fā)展學生個性思維,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寫作方式來描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真實事件,在感悟中抒發(fā)對母親的愛與尊重。
三、展開閱讀專題訓練,豐富學生閱讀積累
群文閱讀課堂上的閱讀方式與課外略有不同,課內教師將精讀與視讀有機整合,突出閱讀重點,并側重于使學生全面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課外則主要以略讀為主,側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樣,不同題材的文章也應使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在專題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先確定教材文本是屬于記敘文、議論文還是小說,之后根據文本特點合理設置教學方案。假若教材文本為小說題材,那么群文閱讀過程中要把握小說六要素,以此來展開初步的分析,分析之后抓住核心主旨,引導學生總結閱讀方式,并將同樣的方式應用到另一篇小說題材的文本閱讀中,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抓住文本主旨,充分理解文本內容,達到豐富學生閱讀積累的目的。
四、強化學生主動意識,激發(fā)學生閱讀動機
小學生思維活躍,且對未知事物有著較強的探索欲望。新形勢下,教師可把握學生的這些特點,采取適宜的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進而強化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群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應將興趣視為一種工具,強化學生的主動意識,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進而更為高效地分析并理解文章內容,同時不斷提高群文閱讀的水平。
以《將相和》教學為例,本篇文章內容較多,且都是歷史故事,學生對這些歷史故事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特點以及文章主題,選定了《成吉思汗和鷹》《草船借箭》這兩篇文章。教學時,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求學生展開交流與分析,并以簡潔的話語概括故事內容,說明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后教師提出針對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由討論,根據文章內容尋求正確答案。由以上案例可看出,群文閱讀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可使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五、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在群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教材選文出發(fā),總結并歸納一系列文章的寫作特點,基于此進行閱讀反思,再次對群文閱讀過程加以優(yōu)化,合理應用思維導圖,以減輕課堂上學生的閱讀負擔。
以《魯濱孫漂流記》教學為例,本篇文章可劃分為三個模塊,首先對文本整體結構進行劃分,其次將文中重點語句畫出并摘錄,再次是學生的分析與感悟。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這樣的流程自行繪制思維導圖,在圖中標記大致情節(jié),以字詞、語句等加以填充。繪制完成后,學生各抒己見,表達個人觀點。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也可以這樣的方式分篇繪制思維導圖為主,之后再將思維導圖進行綜合對比,能更為直觀地找到多篇文章的共通之處,了解差異之處。
思維導圖與群文閱讀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學生構建閱讀模型,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劃分閱讀時間,并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況,給予適宜的指導,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確保閱讀教學質量。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應用群文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把握群文閱讀內涵,從及時優(yōu)化閱讀方式,提高學生閱讀速度;科學選擇閱讀素材,打造高效閱讀模式;展開閱讀專題訓練,豐富學生閱讀積累;強化學生主動意識,激發(fā)學生閱讀動機等方面做起,不斷探索新型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為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繼紅.探究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從“單打獨斗”到“以多取勝”[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
[2]劉銀德.淺談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的有效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7).
[3]陸靜怡.“三化”言意兼得——以《漁歌子》一課為例淺議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8,(4).
[4]李慶忠.小學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
[5]張少華.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2).
[6]程軍.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8).